直播 | 在场 发现苏州

2017-04-22

2017中国「人文设计周×苏州」在场 主题演讲


邀请海内外人文、艺术、设计、工艺顶级师者嘉宾,通过人文美学论坛、在场演讲、艺术展览、跨界演出、公共事件全面读解苏州文脉,推动中式生活美学复兴。

新浪家居首席战略合作

全程高能直播

☟☟☟

在场 发现苏州


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 ADCC生活艺术学院 执行长 汪莎

主持人:上午从董梅老师和舒国治老师的讲演当中,如果董梅老师是以《浮生六记》为线索的话,今天下午就是以《长物志》为线索的。苏州不仅有2500年的传承,很重要的是它安放了2500年来的匠心。北京故宫就是由苏州工匠所打造的,在很长的几个朝代里面,苏作都作为中国最优雅生活方式,以及最精良工艺的代表,所以这边有特别多让人瞠目结舌的各种工艺,比如苏绣、砖雕、造园、顽石,很多工艺造就了这座城市,有没有被大家读懂和看见,希望大家用接下来的时间去发现,2500年前的风雅人物如果生活在当下会是什么样子。

首先分享到的嘉宾是陈翰星,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他很多的资料,他开过酒吧,也是一个艺术从业者,现在打造了一个让大家觉得不来苏州,不去本色美术馆就好像没有来过苏州一样,这样的一个场地他是怎么做到的?他好像就像我们今天早上董梅老师说的,在潇爽楼里面那些当时的风雅文人之士,当下的生活方式的一个代表,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看见苏州从本色美术馆的陈翰星老师开始,有请陈老师。


苏州本色美术馆馆长 陈翰星

陈翰星:我不是苏州人,我是潮汕人,但是我的母亲是江苏人,母亲是范仲淹的后人。我并不是一个建筑师,所以今天我是作为美术馆馆长的身份来出席这场演讲的。分享一下我对东方文化当代艺术,生活美学的匠心,和我对东方之学的一些感悟。我从小爱美术、喜欢音乐、雕塑、画画。年轻的时候经常去国外游历。每到一座城市,必将迫不及待的去看美术馆跟博物馆,听各种不同的音乐会。在那个年代总觉得艺术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想改变中国美术馆的状态,非常的学术、没有生活乐趣的美术馆。

在苏州总是背着画板去画画,描绘苏州的粉墙黛黑瓦,小桥流水,1985年我才19岁,我在苏州最大的感觉就是经常背着自行车,背着照相机去画画、拍照片。苏州日新月异,苏州古城也难逃被拆迁的厄运。在2000年的时候我是苏州古城保护的推动人之一,那个时候我跟一些朋友觉得苏州不应该这么拆。当时政府有两个意见,到底古城是保留还是拆,还是说维护?最后古城采用的是拆跟重新修旧如旧的概念,所以当时的定位叫做“粉墙黛瓦”,就是苏州的特征。

苏州古城经历了这么多的文化,我觉得它的风格真的不仅仅是粉红黛瓦。政府觉得我们能够帮平江路来复兴,当时我是参与投资跟保护平江路和山塘街。当时大量的拆掉古城真的觉得非常的痛心,这些建筑材料沉默不已,但是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它们当时的命运就是被扔到郊外,因为当时苏州要盖新加坡园区,所以要填很多土地。因为一份灵感,我从内心就产生了惋惜,我想把这些老砖、老瓦、老石条都搜集起来,当时租了一个关闭掉的纺织厂用来临时存放。那个时候并没有想好要做什么,就觉得这个房子被拆掉,这个东西被扔掉,有一种感觉是我必须要把它搜集起来。我记得有一万多平方米是空置在那里,我通过关系拿到了,租金不是很贵,我就把人家拆掉的老建筑材料暂时存放在那里。

  后来一个机缘,我在运河边上买了一块地,我就在想也许我可以在这块地上盖一个我理想中的家园,把这些无家可归的老砖、老瓦、老木有一个安身之地,让它们的灵魂有一个安身之地。我想用另一种生命的方式来继续这些老的传统的复兴。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叫“空间即是道场”,我觉得这个美术馆它不光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而是真正能够安放人们躁动的内心,让苍白的灵魂变的丰富,让世俗的自己回到本色。人生变的世故和成熟非常容易,但是要守出本真和天真却是非常的难。我经常被人认为是一个疯子,但我觉得我是喜欢灵性、自由的一个人,我不做刻意的修饰,我希望能学竹林七贤一样在竹林间唱歌喝酒,不修边幅。心灵自由自在的舒展,就如风行水上,自然妙趣。

墙上的老砖就是当时买回来两三百万条的,但是在运输当中很容易折断,最后用在美术馆的建筑上大概用了两百多万条。,在美术馆的建筑材料里面没有太多的大理石的东西,基本就是水泥跟砖,和一些老木头,我们很多木地板都是用老木头处理以后重新使用的。

我认为我自己用心在设计这个美术馆,但我尽量不着设计的痕迹,所以这么多年很少有人问,这个美术馆是谁设计的。我希望这个“我”不存在,所以做美术馆最早提出的一个设计方案就是无我无相,我希望它不要落到我们个人的痕迹,希望它是一个很低调的呈现方式。我记得有些苏州朋友告诉我,他们在门口已经路过十多年了,从来没有想过要进去,因为觉得这个建筑灰灰的。

整个建筑在设计中考量最多的一个是生态的平衡,一个是文化的保存,从06年到现在每年都要种几十棵树,现在美术馆已经到了没有地方可以种树的状态。我每年都在3月12号种树,在我的带动下,周围的朋友也都参与到我的这件事情中来。每到3月12号就大量的种树,美术馆没有地方种了就种到邻居那里。一般邻居都觉得免费的很好,树都是值钱的,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在我的美术馆所处的周边种了好多树,现在屋顶都种的树。

种了很多梧桐树、石榴树还有很多竹林自己,这些树在四季中周而复始的轮回、生长,逐渐茂盛,一切都是圆满的过程。所以美术馆有大量的鸟,我们这个美术馆的鸟特别多,然后我会用心的在树丛里面安放一些水池,我们在建筑物的夹层中安放大的水景,是净化水的,它就像一个山上的天池一样,可以让鸟儿洗澡和喝水。这些年来苏州的河道总体是污染的,但是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想办法为周边的一些森林获得干净的水源,这是我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现在有空来美术馆来看,早上六点来看最好,有四五十种鸟,甚至还有啄木鸟。我刚刚来的时候发现美术馆的水池里面都是小花瓣,非常的美。苏州这个地方冬天很潮湿,夏天很酷热,所以我在设计当中尽可能让美术馆的难免是一马平川,靠北面有讲故的混凝土强和挡风的建筑,抵挡北风的入侵,符合中国民居里面靠山面水的风水理念。

美术馆的整个空中俯视图就像一双捧着苏建的一双手,面向着难免有个湖,湖面从水指尖穿进我们美术馆的大堂。有一个好几十米长的水景,风吹过来经过水面会有一个净化的过程,最后抵达美术馆的大堂。美术馆大堂从来不用装空调,因为冬暖夏凉的。去年在美术馆待遇乐观一个夏天,我都不用开空调,感到非常的舒服。因为我们潮汕人小时候住的院子都是四合院,穿堂风很厉害,所以我应用了一些小时候的记忆。

美术馆的大堂内还有一侧水景,所以我制造了一个人工的瀑布,就像架了一个小桥,让风尘仆仆的客人洗掉身上的烦恼。很多客人觉得一到里面心就很静,这跟我们用心的营造可能有一定的关心。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我希望借助建筑的高低起伏,曲径通幽,处处为景,登高望远,所以从医楼到三楼我营造的是一条走不完的山路,这个美术馆是我的第一个作品。我通过建筑物来营造一个山的概念,我希望借助这个建筑物的高低来营造这个氛围,所以在美术馆里永远不会迷路,我经常会跟客人讲一句话,走出去风景很好,保证越走越漂亮。逛本色美术馆最好做好准备多逛几次,每次来你都会发现还有一个路你没有走过,还有一个胡同你没有走过,还有一个角落你没有看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间万物亦是如此,现代人为工作所累,为空间所逼,缺少运动的时间,躬耕于南山,采菊东篱下,在本色美术馆中游走恍若登山,山中隐藏着溪水、农田、树木,是我心目中的一个桃花源。我们现在屋顶上还种菜,还有水池。

回到前面一张照片我们有一个景,这个景我刚刚从美术馆出来的时候也是有三个女孩子坐在那里,这个景不是摆拍的,几乎每天都会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韩国日本、台湾的朋友,会三三两两坐在这里,旁边有一个香炉点了一个小小的沉香,看着这片风景。山上有一个水池,我们把它叫天池,它就会滴水下来,所以你看到水面上有水滴,这个是常态。你会听到水滴滴答答的声音,如果是下暴雨的时候,雨水就像瀑布一样流下来,如果没有下雨的话,只是小小的滴水。

这个是我们通过一个建筑物来营造一个自然的状态,所以为什么我把这个巷子叫做无我无相,无相就是二元不对立,人跟自然的关系,人跟建筑的关系,建筑跟自然的关系,所有的关系都是非常的和谐的。我们互相尊重,互相爱护。我们追寻人间的本色,无色之色才是根本之色,我们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在黑白的深浅之中变幻无穷,元代画家的山水极简素淡,内心可以沉醉在这山水中,从几座石坡,大片的留白中,摆脱纷杂的世俗烦扰。

这是发生在美术馆的艺术形态之一,叫赵梁,背后的建筑是几百年的老亭子,是我从安徽拆建的时候收回来的,我们经常会举办各种活动,包括茶会。这些都是在美术馆用长焦拍到的实景,所以美术馆的鸟真的是非常多。将自然景观和光影引到室内是我做空间思考做的最多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阴阳相合,重视留白跟空灵的成象,所以我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感受到一天当中光影的变化。所以我希望在这里感悟人生,感悟天地之间的关系。

近代中国思维发展中,西方的科学、语言、时尚乃至文化都成为主流,为了和国际接轨,抛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时候真的很担心我们将来的小孩不懂《论语》、《大学》《中庸》等古典文学。成年人在为了挣钱忙碌,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我和朋友的努力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我们的琴棋书画诗酒茶花香,都在我们四周复兴和兴起,我们重新考虑将老祖宗的精华思想点滴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

我是从2011年开始做本色剧场这场活动,做到现在应该是第13届,就是想把中国和东方的传统文化装到这么一个品牌里面来,名字叫“本色剧场”,来到人生都在扮演一个角色,不管是父亲、母亲、听众、艺术家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我觉得“本色剧场”,很好的呈现了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的状态,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做了大量的尝试,做了大量的文化复兴,现在一些中式的装修、中式的元素,我们生活中喝茶,不一定天天要喝酒、喝咖啡。我们东方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哲学思想,我们自己的思维系统,中国人需要慢慢的复兴回来。

目前来讲本色美术馆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提出可以生活的,会生长的美术馆,这是我们这个美术馆比较好玩的一个定位,会生长的,可以生活的美术馆。我在中国去的很多美术馆都是非常冷漠的,去了看了就得走人,现在我的美术馆你们随时来,可以主宰里面,可以在里面画画,可以在里面生活,甚至你喝茶,遵照古人的礼貌,给大家一杯迎宾茶,这是我们从开馆到现在一直坚持的路线,我有一款茶特别好,任何人买我都不卖,我只是煮给客人喝。每一个来本色的我相信都有缘份,所以我会煮一杯很好的茶款待他。

所以江南造园林是一个很灵性的空间,我们在里面舞琴开棋,泼墨作画等等,一系列的精神性的活动都会在这个空间里面进行。本色美术馆看似很现代,我们是现代版的园林,跟苏州园林不一样。但是其中又运用了大量古老的元素,大量老的木板。这个空间隐藏着我们对人类生存环境、哲学思想、审美追求的认识,我觉得古今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现在因为很多东西忘记了以后,渐行渐远,现在要开始重新走回去。

东方的生命哲学,身心的安顿,何以找到一颗可以安顿的心,用一个修行者的内心在馆里面生活,让心再度温润如春水。中国美学追求的是身心的安顿,它不在于一般审美的快感,为什么我这么些呢?因为中国现在请了很多外国的建筑师,在北京很多地方,包括苏州还有一个“大秋裤”,从我作为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人来讲,他们只是在追求一种特殊造型的快感。但是真的是不太符合我们中国人自己审美的含蓄的手法,我自己主张不要一味的向西方人去索取这些所谓奇装异服,奇特造型的东西,中国文化一样可以做的非常美,有自己的哲学体系。所以心安是中国文化里面要追寻的一个非常大的元素。

刚才谈到本色剧场,我们做了大量的这种活动。它不在一般审美的快感,而是力求超越一般意义的悲喜,在超越的境界中获取深层的生命的慰藉,修行是一种精神性的信念,在认识到自身和万物的空性后,体会到“一即一切”。无极限的能量和无限度的看空。通常我们的内心居无定所,飘拂不定,但是我们很少会真正观察自己内心想得到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所以在本色美术馆,这些年来我很想倡导,如果你去创造一个宁静的地方,一片净土,你是否可以重新找回一个久违的宁静。这是美术馆的主入口。

这也是我们的品牌,禅悦.禅乐,会做全中国各大古琴家的音乐活动。在我们2010年做古琴活动的时候,中国的古琴活动都会流于很俗套的方式,古琴师背了一把古琴出来,然后鞠个躬,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很无趣。所以我在2010年做北京王同(音)的古琴音乐会的时候,采用了大量西方的元素,把西方国家的视觉系统还有当代艺术的方法,还有生活美学,融入到一场古琴的演奏中去,当时这场活动本来艺术家的演出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后来超过了两个半小时,观众没有人离开。应该是非常的受欢迎的。

美术馆经常会来很多从事传统文化的各界人士,这个地方应该已经成为很多喜欢东方文化人士的一个聚集点,我每年会做大量的活动,几乎每个月都有,每年还有两场很大的活动是目前来讲进入国际性的,今年的茶会连外国人都来了。以前外国人学茶道要到日本、韩国或者台湾去学,我相信未来的发展会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学茶道文化的。最后遇到一位隐居在中南山的老师,他来拜访我的时候,我们按照古人的方式跪坐在地上喝了一套茶,我觉得真的太愉快了。日本人喝抹茶只是点一次,中国宋代的点茶是点七次,真的好喝,我希望以后大家都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文化其实都隐藏在中国的民间,因为有一段时间这些东西被收藏起来了,现在我觉得它们该重新走出江湖了。

这些都是我们我做活动的一些海报跟宣传。我现在住在美术馆,成为了自己生活的常态,因此我喜欢穿点布衣,饮食很简单。我们把赣中的眼睛蒙起来,让他用心去感受音乐,感受一杯茶在茶人的动作下是如何宁静的产生。泡茶讲究的是心法,如果你心很急,倒茶的水声是很急的,很多人喜欢在喝茶的时候讲话,就忽略了用心去感悟,这个游戏很成功,我们已经蒙了好几千人的眼睛了。很多人喝茶喜欢听古琴,其实喝茶听什么音乐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东方文化是走心的,所以我们不管接触什么样的艺术,最后这个艺术的形态是走心。

我在2011年写过一本书叫做《中国式风景》,强调的是艺术性这一块,很多中国人说,我们到了这个年代是不是应该放弃我的水墨画?或者放弃中国传统的文化?我们只想告诉他不用纠结,其实你作为一个东方人,你的思想假如是儒释道的精神,中国的这些文化,一定是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表达一个很唐突的事件,或者只是一味的去追求一个画面的刺激。2007、2008年在巴塞双联展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西方人做了一件作品是在批判我们中国的艺术家模仿他们,所以我觉得艺术的可贵是在于灵性的自由,在于有自己独创的东西,而不是去模仿别人。

像我们做了这个茶棚,大家坐在里面喝茶,感受一天种不同节气的时光,我个人认为非常的美。本色美术馆是我人生中第一件建筑作品,我原来是做平面设计的,但是因为没有找到特别让自己喜欢的建筑,所以我自己做了这个建筑,这些都有苏式的概念,然后我把生活美学,把我们潮州的工夫茶放在这个门洞里面,艺术家在墙上画画,所以在本色美术馆没有固定的格式,一个月不来你会发现本色又发生变化了,因为我们的创意很丰富,很多艺术家都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每天都充满着创意,非常好玩。  如果我们用商业化的目的去经营一个美术馆肯定是不好玩的。

用无为的心态创造美学空间,就是最好的妙景。这是苏州的大诗人车前子在北京定居,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他也是画画的。秋一也是苏州人,只是很多苏州人不知道他,我们把他找出来,用了两年时间准备了这个展览。这都是十几年来在美术馆发生的事情,我们这个美术馆是04年动土,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只是我们很少出来做宣传,在市面上还没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是台湾的南音,福建泉州最古老的音乐,这是苏州当地的评弹。我们也做吉他演出、古筝、琵琶,这是印度的一种宗教舞蹈舞,这是印度的瑜珈师,在我们空间带领我们做瑜珈,这是我们的花仙子,本色还有花道工作室,我们前阵子刚做了一个中国的花道展,来了一千多人。

你看到美术馆很多东西都很质朴,可能用的都是一些篱笆墙,都是古时候的回忆。我们也做一些慈善的派对。桌上的插花是我插的,因为我种了一颗很厉害的树,有些枝修下来我就把它做成插花,放在招待客人的桌子上。这一张是潮州工夫茶的状态,就是用小泥炉,三个杯子。潮州人喝茶永远是三个杯子,互相谦让的,这杯你喝,那杯我喝。在这个空间我感到最宽慰的就是每个人都变的非常美,在本色美术馆每个人都不急不慢,每个人都非常的享受生活。

我是2004年买了这块地,到现在也十几年了,我之前其实是定居在国外,但是这几年基本算是在苏州定居了,目前住在美术馆里面,每天享受在美术馆的所有劳作,我自己种树、种菜、种花,甚至客人来了我给客人泡茶,所以有客人问我你这位泡茶先生要收多少钱,也是蛮好玩的。用心做事。我有一个同学叫马可,我跟他一起学古琴的,他最近写了一句话,送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当今的世界奢侈已经不再奢侈,唯清贫为奢侈”,所以他对奢侈的重新定义也是我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生活状态。最低限度的物质占有,最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不执着于一切世俗,通过自己思想和意志的作用,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用心做人,清贫做人,追求真实、高尚、正直,利于众生的生命价值是我当下的意义。

>>>>

现场问答

学员:我是做幼儿教育的,我觉得每个人对美都是有向往和追求的。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对于小朋友,特别是幼儿园或者是低年级的小朋友,我们正在设计一个美学的课程给他们,在美学教育中,怎么样去除这种父母给他们的焦虑、浮躁和压力?

陈翰星:我自己有一个女儿,在国外学艺术,在中国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未来在社会上能够出人头地,能够事业也成就,能够获得好的学历。我认为是忽略了内心的真正快乐,有一个生意人的伙伴,他有一个女儿,家庭条件很好,每天从早到晚上辅导班,小孩子逼的都快疯掉了。我从来不逼我的小孩,他想学什么考多少分我都不看,你能读书不能读书我都觉得无所谓,最终你的灵魂是不是自由的,你的内心是不是快乐的,你是不是想做你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我的观点在行为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很多家长不可能这么做。

但是我跟我子女的相处就是很自由的,他们有他们的追求,我不会去强加。因为我感觉到一个小孩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你就给他灌输很多知识,灌输很多经验,只会让他长大变的很累。他去海边晒个太阳或者喝杯茶都觉得是在浪费生命,我周边很多人都有这种状况。现在的女性比男性更加聪明,男性还是处在很疲惫的状态,每天很奔波,我们的学生当中很多都是理性的,因为他们挺会生活的,所以男人很可怜。

我们也会对小孩做很多辅导,有很多老师带着小孩团来,我们会给他们分享很多东西,我们觉得小孩就是玩,他就是要快乐,对自然要更多的接触,哪怕乱涂都没问题。我小时候让我女儿在家里是乱涂的,你会看到美术馆的客房上面画的都是我女儿的画,她问我可以画吗?我说你想画哪儿都可以。美术馆很多地方都是我女儿好多年前画的画,现在还在。所以我觉得一切都是要随性,人长大以后可能每个人状态不一样,有的人偏理性,那个时候再去追求好一点。小的时候就是没有压力的快乐成长,培养更多的灵感、灵气的东西,创造性的东西。我们不能剥夺了小孩成长的一个过程,我们把大人的价值强加给他们,这是我不愿意做的,这是我的想法。

     

学员:我是来自上海的建筑师,我想问一下你在做本色美术馆的过程中,应该碰到过一些困难,我想了解一下,你做一件事情应该没想到十多年以后变成这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是怎么样去面对困难,或者中间做了一些什么样的调整?最终你对过去的十年或者对接下去的十年,对本色或者对您自己有什么想法。当时你定位本色美术馆的时候是怎么定位的,去做的时候碰到了什么困难,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一些调整,对你有没有一些触动。

陈翰星:我是出于理想做这件事情的,从我来讲我的职业不是一个建筑师,所以我做这个建筑的时候我最大的痛苦就是,因为我是平面设计师所以会搞错空间,最早做一个楼梯的时候多了一个衡量,每次上楼都会碰到头。设计院也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弄清楚。

但是这个建筑对我来讲它好玩就好玩在,我刚才一直重复一句话就是灵性的自由,我在这个土地上,政府也给了我很宽容的态度,他觉得有一个人愿意做这件事情,但是苏州还有没有私人美术馆呢?没有,我算是第一家。他们觉得是一件好事,所以对我没有太多干预,所以我在做的时候也就天马行空,做错了就拆,拆到现在千把万也有了。现在快两个亿砸进去了。

做这个美术馆很快乐,没有人约束我,我能够随心所欲去表达我想做的东西,哪怕做的不对我就拆,因为我喜欢大自然,所以其实我依从开始我就美术馆定位为跟自然有很多连接,出发点缘起是因为我收到很多老的建筑材料,我总要把这些材料有一个地方安放,我找到的这个方式我认为是最妥当的。今天看到这个美术馆我常常会想,如果我当年不把这些古井圈,古砖,甚至还有苏州的古城砖,这个过程我自己觉得,它是一件很愉快的过程。

另外我做设计师最痛苦的是什么,因为我不会画图纸,所以我是在现场拿木条框一个框就开始挖基础,我耗在工地上的时间很长。


苏州古典园林营造技艺研究所所长 卜复鸣

卜复鸣:现在是春天,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牡丹亭》里面的一句台词。现在是江南暮春,萤飞草长。主办方给了我一个题目,是讲明清的生活方式,这个生活方式就通过园林来体现,然后要把《长物志》跟《浮生六记》加进去,所以我后来就取了一个题目,叫《藏物与闲情》。

它的副标题是明清时期文人的一种生活空间的设计跟它的一种理想品质,园林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苏州在1993年3月的时候有四个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到了1999年又有五个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最早有一个说法,中国有四大名园,拙政园为之首。苏州园林在历史上就非常有名,我们国家在1961年3月4号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有四个园林,主要是作为一种古建筑来保留的。比如说像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有两个园林列入其中,一个是拙政园,一个是留园,所以被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第一批重点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们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也基本反应了苏州古典园林里面的一些主要的内容,它里面讲没有哪些园林比我们历史名城苏州园林更能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它主要是在再造乾坤,被公认为是实现设计思想的典范,它主要是取法自然而超越自然。

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凡是你们要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大家,在某一个领域里面有所成就的话,你必须了解它的史。比如说搞绘画的,要了解中国绘画史,如果是搞书法的要了解中国书法史,像我们搞园林的要了解世界造园史,否则的话设计出来这个东西也搞不清楚,它是从什么地方来,根据什么东西来设计,它设计的主要理念是体现了怎样一种思想,这个非常重要。

园林就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生活哲学,大家如果对苏州园林比较了解的话,这是网师园,苏州的园林都是依附于住宅边上的,叫宅地园林,有了住宅,边上有了空地闲地再来造园林。人的居住,园居,专门有居住的地方。所以我们说这个住宅部分它是强调的封建的礼制跟秩序,为什么强调礼制,这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一个问题。

因为苏州古典园林是农耕社会,是我们农业文化的一个产物,现在有好多设计师留美的,对传统的园林有个否定,说它是没落的,腐朽的东西。其实它基本概念没有搞清楚,我们现在搞的是景观设计,哲学上有个名词叫洋气,对传统的东西不是全盘的否定,也不是全盘的继承,而是吸取它精华的东西为我所用。然后根据我们现代的要求,时代的精神,把这些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农耕社会强调礼制跟秩序,在这个住宅里面它强调的是父父子子,强调的是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个是它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苏州古典园林它的住宅区一般就是大门口有一个罩墙,有个比较隐蔽的地方。从风水上来讲,如果大门整队前面的比较空旷的地方,风可以直接吹进来,这个在风水上面叫煞,所以要避煞,要把它藏起来。所以外面都有罩墙。苏州园林里面跟其他建筑不一样,苏州比较低调,它那个门都是很窄的,到里面的时候进深很深,门厅进去有轿厅,大部分都是走水路的。明代朱元璋洪武年间有个规定的,老百姓造房子不能超过三间,所以到了明末的时候,我们这边造房子还是三间。到了乾隆之后有时候边上会扩两间,用板把墙体分割开来,三明两暗。

大厅后面再过去就是内厅,就是女眷、内眷居住的地方。所以它往往边上有一条避垅,用人、下人也是走这条通道的。女眷下了轿子也从这个地方走到内厅。江南建筑大部分都是楼厅,因为楼上要住人的。楼厅一般是在五间以上,因为住的人可能比较多,有种还形成一个跑马楼。如果你们到耦园,耦园后面就是一个走马楼。一般它如果有条件,边上往往有花厅,再有条件造一个园林。所以网师园这里是一个采虾池,这里面是讲究一种礼制跟秩序,是封建社会偏于儒家文化的东西。

造园林相对来说有自我与自适,如果你们读过明清小说都知道,才子佳人好多故事都是发生在花园里面,《西厢记》张生跟崔莺莺定情于花园。曹雪芹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要构建一个大观园,他为了表现一种比较自我的,比较放松的,甚至各种自由的形态都可以在这个园里面表现。所以中国人往往把这个做的非常好,中国文化主体上面主要是儒跟道,佛和释是外来的东西。中国人讲究阴阳平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讲韩国的国旗,中间也是这么一个太极图,没有两个眼珠,所以它融合不起来。而且我们这个八卦里面是东西向的,它是南北向的,很有问题。上面是红的,底下是蓝的,蓝色的就是自由、平衡。

文震亨为什么要写《长物志》呢?尽管长物是说身外之物,多余植物,除了自己的躯体都是空的。商品化就失去了文人所关照的一个对象,我玩这个东西是我的一种人格,是我的一种修为,所以文震亨觉得社会再这样下去不行。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园林的空间,把它跟生活结合起来,我们苏州传统的城市精神就两个字,闲跟养。闲是你的身体没有什么事,后面更重要,叫顺时安处。一点点小事睡不着觉,后来就搞成忧郁症了,所以古人讲究要养成,修身养性,第一个叫心闲,不会养生。所以它讲究艺术修养。网络上面讲人生有八养,要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你们懂得几样?如果八样当中你超过一半以上,说明你这个人还是有点修为的。

 《道德经》里面的“道”就是一条道,有岔口了叫做歧,有四条路叫局,五条路叫康,六条路叫庄,我们按规矩去做,正道只有一条,所以君子要安雅,不要表现的很浮躁,像个猴一样。所以注里面讲的很对,要正而有美德。所以我们古人为什么要讲这个修养,就是你要走正道,要有修为,而不能人云亦云。这张图是《听琴图》香、盆景,何等的闲雅。

这张图是《听琴图》香、盆景,何等的闲雅。宋徽宗造园林,大家都知道宋代的皇帝子孙不旺,那怎么办呢?找风水师,风水师一看说开封东北角的亘位是个平地,所以我们在空地处理上面,西北方是乾位,正北方是坎位,他继承王位是从他哥哥手里继承过来的,因为子孙不旺,他也急了,只有一个儿子,后来风水师叫他造这个东西,当时是太监梁师成,采购物料的就是苏州人朱敏(音),后来真的有用,连续生了32个儿子。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劳民伤财,结果把这个国家弄掉了。所以我们有些事情要认天命,知天命。

《长物志》里面主要有12类,主要跟我们造园林、搞设计都有关系的,同时跟我们的人生修养也有关系的。当时沈德潜说乐意句话,嘉靖末年,海内宴安全,天下太平,就没有居安思危。李清照的父亲叫李格非,他当时就讲了,再不要沉湎于造园林了,结果两年以后北宋江山没有了。当时叫天下太平,如果是有点钱的都是以治园林、教歌舞为主。文人有了钱就是要营造一个理想当中的生活的环境,造园林。他在里面比较自由,放纵的,有好多都是养戏班子。留园的前身是明代万历年间徐太师的东园,他当时教小孩演曲子,他写剧本,叫他们演。上海的豫园当时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除了教歌舞之外,有空的时候要“间及古玩”,要玩古董。

刚才讲造园林是营造一个生活空间,根据自己的意向来的。园林都是一个山水空间,苏州园林大家都讲它叫文人写意园林,跟写意画差不多,好多都是根据绘画再结合苏州有种地方的好的自然环境来模仿,把它结合起来的,所以我们以前学画先拜师,然后到大自然当中去,这样的话才能设计出一个好东西。

所以造园,设计的园林空间都是一个山水的闭合空间,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向往自然。清华大学的老教授周维权写的《中国园林古典史》里面就讲,沉思三年,他对园林的设计就是第二自然。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更次之,因为以前住在郊区不方便,他要住在城市里面。从园林的设计来讲都是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间,这是苏州的艺圃,我们讲苏州四大名园,并不是一个代表。它就是营造了一个闭合空间,你如果人坐在厅堂主体建筑里面,看过去有水,后面就是山,就像人在山林当中,因为年纪大了他本来游山玩水不方便,我在家里面营造了他也可以看到。

在山体上面在明末的时候造五老峰,东部走进去揽水堂背后就是有五老峰,这个是形成了一种风气,到了明末的时候,基本上做假山,上面都有五老峰。苏州还有一个叫五峰园,在桃花坞那边,有人说这个院子是文征明的侄子五峰老人,我对假山有点研究的,这个是有点明代的味道在里面的。我们在园林上面一个是从绘画上面走出来,还有一个是放造自然。这个是环绣山庄,认为它是仿造苏州的大阳山建造的,我去看过,觉得有一定道理。留园是仿造浙江的天坛山。

第三个讲一下植物空间的设计,植物放在园林里面主要体现的是主人的一种审美,你们不要小看鸟兽草木,这个是古代人最重要的一个修为,大家都知道《诗经》的诗是孔子筛定的,现在留下来305篇。台湾有个博士有个统计数字,这里面大部分都是有植物的比德。《诗经》里面有一个叫“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个时候征兵打仗,男人走的时候家里对他依依不舍。后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个是建筑空间,苏州园林的建筑内部空间往往有一个假屋顶,上面形成喧顶(音),古代的房子高了以后不聚气,对我们人的生活是不好的。所以他要做一个假屋顶。中间往往有个隔断,隔断上面有一个匾额,前面有个天然己,放三样东西,人第一个要求平安,光平安还不行还要健康长寿,要寿字,还有石头。最后有个光明,叫锦绣前程。

苏州各个建筑的空间里面功能不一样的,厅堂主要是会见重要客人的,边上有书斋,好多读书的书房都是一个安静的小庭院,建筑往往是根据环境来设计的,所以设计师第一个很重要的要跟环境相结合,并不为了室内设计就室内,也要跟室外的空间,跟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拙政园海棠村屋是两间房子,一间大一间小,这个地方就这么大,如果做成两间不好看,所以一大一小。留园有一个逸峰轩(音),他那个地方造房子三间太小,两间太大,所以他造了两间半。

苏州有好多隔断中间会把一些窗芯纸上面,把一些古代玩的青铜器,花瓶这种东西放上去,拓片,这个上面都是钟鼎文,我们现在好多人对古文字不了解,你们搞设计可以借鉴这种东西,古文字把它异化一下变成现代的东西也很好看。艺圃当时有个园主叫吴斌,他喜欢这个东西,专门写这个书,大家都知道李清照的丈夫叫什么?赵明诚,都是玩高雅的。李煦大家都知道,他是专门采购这个东西,曾经受到过他的赞赏,说明他会玩。

还有一个传统的东西,我们里面趋吉避煞,比如南天竹,种了这个南天竹家里面不会有火灾的。古代的人处方笺都是靠北的,主卧的东北角,都在靠北边上的。这个是我到加拿大的一个大学里,这种硬线条都是犯煞的,所以它用植物包起来,避煞的。

传承文脉,昨天有学员问我,现在有没有比较好的,看到苏州的新博物馆,贝聿铭大师设计的。他那个地方设计的是什么呢,山水大家现在学的很多,就是几块石头像盆景似的。所以我们搞设计的时候,第一个先要把你领略的传统东西消化掉,然后吐出来的东西变成你自己的东西,这个就非常成功了。  一个要对传统文化要有所研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面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才会有深厚的底蕴,有一种文脉的传承。把你的地域文化加以消化,结合我们现代的元素加以变化,找一个切合点,把你所要表达的一个思想,这种理念表达出来,那么你的东西是成功的。


当代苏绣推动者 凌琳

大家好,我是凌琳,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我来自一个刺绣的世家,我母亲家几代都精于刺绣,我自己也是在刺绣研究所的托儿所长大,刺绣对于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了。单面绣,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块刺绣的底料上绣出单面的图案,可以是山水,可以是人物,可以是花鸟,这两幅作品都是出自于刺绣大师沈寿之首,他也是仿真秀的创始人。这幅猫是我最喜欢的,因为我觉得非常的可爱,它在梳妆台上照着镜子,非常的有趣,双面绣就是正反面图案、色彩、轮廓完全一样的刺绣,出自于刺绣大使顾文霞之首,也是刺绣研究所的所长,也是我母亲的老师之一。当时她们都会在家里养一只猫,观察它的一举一动,它的神态,它的喜好,才能抓住瞬间,绣出它的灵动。

这是一副异色绣,猫戏螳螂,正面是一幅黄色的猫,反面是一个灰色的猫,异色绣就是正反面图案、针法都是一样的,只是色彩不一样。这副乱针绣叫做童年,大家可以看到这位孩童脸上的轮廓、肌肉都非常的立体,它的一头小卷毛看着也非常的自然、可爱,它脸部的色彩运用的也非常好。小脸白里透红,我仿佛可以通过这幅作品,这个小孩一定是在做着非常美的好梦吧。

乱针绣的创始人是杨守玉,所谓乱针绣是一种纵横交错的绣法,可以使每个部位轮廓更加清晰,更显立体感。这张照片是我的母亲,大概在她20岁左右的时候,刊登在《光明日报》和刺绣研究所刊物上的一张照片,花随玉指添春色,我觉得这是再贴切不过的一句诗句来形容刺绣的美了。照片里的这幅金鱼也是苏州双面绣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我母亲是专绣花鸟的,这点我想跟大家说一下,可能跟大家想象的有所不同个。并不是每个绣娘给她任何绣稿她都可以绣的非常好的,每个绣娘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的擅长绣花鸟,有的擅长绣人物,有的擅长绣猫,这跟画家是一样的,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石头,徐悲鸿的马都是最为有名的。

我母亲之前在刺绣研究所的时候,这是她和同事的照片,各个眉清目秀,是典型的苏州姑娘,当时苏绣已经闻名中外,是苏州的一张名片,刺绣研究所则是到访苏州的国际友人必到之处。当时苏州的绣娘们也给国内外的宾客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每每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我就在想,在那个年代的时候,她们没有美图,也不化妆,为什么照片看着那么美呢?刺绣是指尖在一针一线的修行,我觉得她们在刺绣的时候,灵魂都在散发着一种香味。

当时在苏州城内绣娘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刺绣研究所门口一到下班点,都是推着凤凰牌自行车的小青年,等着追研究所的姑娘们。绣娘最珍贵的一个品质,跟所有的手艺人是一样的,他们一辈子只专注的做一个事业,精益求精,这种品质也带到了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有追求,要求完美,对爱情更加如此。从我父亲身无长物时就伴随左右,从一而终,爱情始终如初,而拥有这样的母亲也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幸运,在我小的时候,我的衣服大部分都是我母亲亲手做或者绣的。她把她的爱和期望都一针一线的绣进了我的衣物中。

在我小的时候我们的玩具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没有IPAD也没有迪斯尼,彩电已经算是奢侈品了。跟我一般年纪的苏州小姑娘小时候,长辈都会丢给我们一个小小的圆形的绷架,上面画着一些简单的图案,我们可以坐在那里一整天都做着玩儿,秀完以后父母会帮我们做成一个小小的香袋,放入一些艾草还可以驱蚊虫。当时能娶到一个刺绣研究所的绣娘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因为在老苏州的心目中,好姑娘不仅要知书达礼,还得心灵手巧,而看一个姑娘的绣品的针迹是否均匀干净,十有八九就能判断出她的个性是否文静。

其实这个习俗从古代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古代的时候大家闺秀足不出户,怎么判断呢?就是看字迹、看女红,字如其人,绣也如其人,在那个时代女孩子绣花比长的好看更重要,女红好就能嫁一个好人家。所以那时候的母亲都会早早的送自己小孩一个小小的绷架,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早日的掌握这门嫁人的好手艺。这一根细细的绣花线也是一根红线,虽然我从小到大都是在刺绣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是它真正的震撼到我,让我发现它的美的时候,是在异国他乡。中国有四大名绣,以苏绣为首,而苏绣以双面绣最为闻名,就是一块底料上一针绣出正反面色彩相同的图案,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它的巧夺天工,它可以将一根头发粗细的绣花线分成二分之一甚至48分之一来刺绣,并且将千万个线头线结隐藏的无影无踪。我跟我的老师说苏州的金鱼尾巴就是以48分之一的细线来刺绣的。

这是锦鲤的刺绣图,苏绣能绣出日本锦鲤的惟妙惟肖,大家可以看到这幅锦鲤的尾巴就是以48分之一的细线来绣的,所以看到它的时候就感觉它好像真的在游动一样。这幅作品忽略了一切的场景,只突出了锦鲤本身的形态,色彩斑斓和灵动。在国外的时候我也会经常去参加一些国外品牌的绣,然后我就发现国外很多品牌的衣物上都在用刺绣,但是它的工艺是远远不及苏绣的,苏绣已经被推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工艺。

在国外的时候我也会经常去参加一些国外品牌的绣,然后我就发现国外很多品牌的衣物上都在用刺绣,但是它的工艺是远远不及苏绣的,苏绣已经被推到了一个无法超越的工艺。苏绣需要绣娘知书达礼,需要她们有非常好的修养才能静下来一针一线的去绣,大家知道一个高级的绣娘需要掌握多少种针法吗?一个高级的绣娘需要三年的时间,来学画画,然后用十年的时间学会122种针法,这需要多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法?最重要的是它需要的是时光。大家可以想像,当一个美人愿意用她生命中几千个小时,甚至上万个小时来完成一幅苏绣,这幅苏绣得多么的有价值?

在2012年《百骏图》拍卖出了166.75万元,从那个时候大家发现了藏金不如藏绣,为什么要藏绣呢?因为藏的都是时光里的旧美人。2008年的时候,我回到了中国,我发现很多新的房子盖起来了,我在苏州也经常会迷路,大家的音调更高了,语速更快了,走路也更快了,这跟我记忆中苏州的样子不大一样了,慢慢的我发现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在渐渐的消失,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被广泛的应用,而人文主义逐渐被取代。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现代人看不清自己心中所想,日夜忙碌却缺乏思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曾经一城姑苏半城鸡声的时代不复存在,绣娘也骤减到现在的四千万人,而在这样的情形下,我的母亲还在对传统的苏绣坚持不懈,她经营着自己的一家绣馆,从几十平到现在几千平的刺绣艺术馆,不得不说她的这种坚持是我最敬佩的,也是现在所缺乏的。

苏绣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不是我们苏州人自己的,是我们苏州人给整个中国和全世界的礼物,所以如果大家对苏绣想有进一步的了解,也非常欢迎大家到兰莉园来参观。但是苏绣在现在确实也遭遇了瓶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觉得苏绣是高高在上的,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离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远,是可有可无的。但真正的手工艺品应该是大隐隐于市的,应该是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就像在古代的时候一样,刺绣的物品是一种对美好的表达,大家会把自己绣的小物件送给自己的朋友,心仪之人。

李开复曾经预言,在未来的十年,人工智能会取代50%的传统行业,而我却认为人文、艺术、美恰恰是一个复苏的机会,机绣永远无法取代手绣,因为机器无法鉴别美,无法鉴别艺术。今天的主题是人文艺术的复苏和弘扬,而今天我站在这里,也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身边是有这样的美好的存在,也想代表苏绣呼吁更多当代的年轻人的关注。

最近大家都在讲匠心,好像非常的流行,但是我看到了落寞的传统的工坊,和绣娘靠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这种转换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这种心是当下的心,是建立在对当下的感知,对管理的能力,对文化新陈代谢产生出来的心,这种心是用心的心,也是新旧的新。匠心在这个年代应该有着不同的含义,它应该需要有能力、有勇气,有胆量,有将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的慧眼和变通之能的人,这种人有可能是设计师,有可能是企业家,也有可能是在场的各位,它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要制造出符合当代人审美和需求的设计,集合最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完美结合的产品,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2014年的时候,我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放弃了金融行业,回到了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苏州,我决定我要将这份骄傲重新拾起。因此我就成立了苏绣当代设计中心,我的理想是要集合最优秀的苏绣传统手工艺者和最美的当代设计概念和设计师,制造出国际化的产品。我要用在这个时代的时间,像绣娘一针一线的刺绣一样,推动苏绣在当今中国和世界的发声。虽然我只是一个年轻人,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而这件事情是一件非常庞大的事情,也许以我的能力或者精力不足以支撑这件事情,但是就算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我还是绣娘的孩子。




0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