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家居新观察|32国取消中国普惠制待遇,会影响暖通行业吗?

2021-12-05 新浪家居频道

中国的出口市场正在面临一个重大变化,日前,一则海关总署公告在业界引起较大关注。公告说:“12月1日起,对输往欧盟成员国、英国、加拿大、土耳其、乌克兰和列支敦士登等已不再给予中国普惠制关税优惠待遇国家的货物,海关不再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

有观点认为,欧盟成员国等国家正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也有人认为这将冲击我国的出口。更有甚者,“脑补”出新的经贸摩擦事实如何?对此,海关总署的解读是,“因为中国毕业了”。而目前仍有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3国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

普惠制是啥?为何取消?对中国出口影响有多大?

普遍优惠制度(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简称普惠制(GSP),是发达国家(给惠国)对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受惠国)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制度。对自受惠国进口的相关产品给予最惠国税率基础上的关税减让,甚至零关税的准入待遇。自1978年普惠制实施以来,先后有40个国家给予我国普惠制关税优惠,其中大多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如欧盟成员国及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等。

图片来源:海关总署网站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根据世界银行标准我国不再属于低收入或中等偏低收入经济体。为此,多个普惠制给惠国在近几年陆续宣布取消给予我国普惠制待遇。在给惠国通报取消给予普惠制待遇后,我国出口商品已经不能凭借普惠制原产地证书享受关税优惠。相应地,海关的相关签证措施也将随之发生调整。此前,在日本大使馆、欧亚经济委员会通报取消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后,海关已分别自2019年4月1日和2021年10月12日不再对日本和对欧亚经济联盟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书。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普惠制和我们常常听说的最惠国待遇是不同的。

普惠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单向给予的关税优惠制度。根据世界银行标准不再属于低收入或中等偏低收入的经济体,发达国家可以取消给予普惠制待遇(俗称“国家毕业”)。

最惠国待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WTO成员国之间互相给予同等的关税待遇,又称“无歧视待遇”。我国入世后,自动获得WTO最惠国待遇,货物出口到其他成员国时适用最惠国税率。

对于外贸出口来说影响多大?

专家:这一变动不可能对我国外贸出口产生多大影响!

当前,中国··一大贸易伙伴是东盟,第二才是欧盟,随后依次为美国、日本等。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中国对东盟出口额达2258.3亿美元,同比增长38.3%。

2021年,我国空调企业向上述32国出口家用空调1029.8万台,占出口总量的16%。

首先,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签证措施将进行调整。在给惠国通报取消给予普惠制待遇后,我国出口商品已经不能凭借普惠制原产地证书享受关税优惠,海关的相关签证措施也将随之发生调整。对于需要证明原产地的,可以申领非优惠原产地证书。

非优惠原产地证书是根据本国非优惠原产地规则签发的货物原产地证明文件,根据海关总署信息,目前非优惠原产地证书已实现自助打印。相较于普惠制原产地证书,申领更便捷高效,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全套申领流程。

其次,暂时会让一些出口企业失去关税优惠,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总体影响有限。说明这并不都是坏事,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工业体系全面而成熟,随着技术能力提升及疫情防控的成功,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单纯的关税政策已经很难影响到中国产品国际贸易的全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影响力增强,在“双循环”政策驱动背景下,RCEP等区域化贸易体系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更多作用,我国出口企业将面对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空调暖通出口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出口在中国家用空调产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空调出口总量已达 5379万台,占销售总量的44%。从2019年以来三年的同期对比来看,占比在逐年提升。

短期影响不大可以忽略,倒是全球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上涨仍然没有缓解,对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较大。目前出口企业的主要困难是外部环境压力。

综合来看,尽管当前看取消普惠制待遇对企业影响有限,但着眼长远,出口企业还是应该积极应对。

首先,应该针对最惠国待遇产品清单包含的货物内容进行成本核算,提前做好市场规划。了解非优惠原产地证书的申领规则,熟悉相关手续,并同相关客户做好沟通解释工作,避免出现因为申领的原产地证书种类不同造成不便。

其次,积极利用好各项外贸政策和机会,如RCEP自贸区建设成果等,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提升自贸协定利用率,打造竞争新优势。将产品出口到与我国签订相关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享受关税减免,甚至享受零关税待遇等。

总而言之,建议暖通空调外贸企业应化被动为主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研发和品牌建设投入,往高精尖方面发展,提升在海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产品质量提上去后,就有足够的底气提高商品出口价格。只要产品质量好,就不愁在国际市场卖不出去。(文|廖梅君)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