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蘭亭新展预告 | 当代艺术家、著名设计师林学明个展:游象于心

12-02 新浪家居频道

  “游象于心”,有两个题眼:其中之“游心”出自“乘物以游心”,语出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的《人间世》,所谓“乘物”,指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其中之“象”,语出占据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重要地位的司空图(唐)的《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谈)哉?”其中第一个“象”与“景”概指最易使人感受到的“形象”,有具体的形状、色彩及其组合等;重要的是第二个“象”与“景”,在更深的这一层,往往突破明晰画面的界限,从而创造出特别具有东方性的“意象”与“意境”。虚实结合的“象外之象”,自唐提出,延续千年,对后世,尤其对东方特有的“以心造境”“飘逸空灵”的艺术创作探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而这个“象”,同时也是林学明纵横艺坛40余年,以“抽象”的绘画创作树立个人风格的“象”。

  作为亲历了中国室内设计界发展的传奇人物,林学明一直以“著名设计师”、“中国珠三角室内设计奠基人与创始人”身份被世人所知——“艺术家”是林学明独立于“设计师”之外的另一身份特质。林学明是吴冠中的学生,作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77级的学生,林学明在庞薰琹、张仃、吴冠中和郑可等老师的影响下,接受了严格正规的视觉基础训练,接受了东西方美术思潮互融共通的艺术教育。

  “抽象”是作为艺术家的林学明艺术创作风格的表现手法。自1987年以艺术家身份加入美国加州洛杉矶当代艺术家协会开始,林学明于海内外多次举办极具个人风格辨识度的创作个展,从1990年最先开始于加拿大举办的同名个展,2015年于今日美术馆举办的《触山——林学明作品展》(策展人:刘骁纯  学术主持:皮道坚, 中国北京),《往-来——林学明抽象绘画的时间观与空间感》(中国台湾,2016)等。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策展评委会副主任皮道坚对林学明的绘画创作如此评议:“林学明的抽象绘画有其特殊的质感,这种质感带出了它特殊的时间与空间感知。今天中国的艺术情景已经变得非常多元,充满机遇。有相当一批艺术家在认真学习、吸纳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经验之后,深刻地感受到将本土传统文化推入进现代文化视野中的必要性。就抽象艺术而言,他们不再简单地以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二元对立的视角为艺术创作的切入点,而是探寻这些过去被生硬割裂的二元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更深刻地进行各种对话的可能性。这类抽象艺术不再以具体物事拆卸、分析、抽离以至于令其荡然无存为唯一路径,而是使得抽象本身成为一种和合圆融、空灵虚荡的更高具象。无论是从其创作主体意识的觉醒还是从其创作的发展前景来看,这批东方艺术家的努力,已然酝酿成世界抽象艺术的第三波潮流。林学明即属于这批东方艺术家中的一位,而且是相当特殊的一位”。

  林学明是85’美术思潮后,中国最早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艺术家之一,这样前卫与先锋的艺术精神,深刻地融入在林学明的血液里,而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他对于“抽象艺术”做出自己具有反叛与革新的回应埋下了伏笔。实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不同时期的艺术格局中,抽象艺术始终是个‘他者’,一直被主流艺术边缘化,“文革”时期如此,新潮时期如此,即使在今天多元化发展的当代艺术情境中也一样。中国抽象艺术遭受的责难是多方面的:中国传统绘画体系是如此缺乏孕育抽象艺术的土壤……抽象艺术更多的是对西方抽象艺术的借鉴,在形式上并不具有原创性;当代艺术排斥它,认为抽象艺术总是在抽象的图式中耗掉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并不能对当代文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尽管中国的当代艺术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但它的价值却不能低估,至少,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何桂彦 《走向后抽象》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8年出版)。其实,不仅在中国,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也一直被具象传统主导,直到20世纪初,一种与外部世界没有明显联系的抽象艺术的出现,这种新的“非具象”模式向传统的绘画艺术,以及传统的观看方式提出了彻底的挑战——抽象艺术不如世人所熟悉的肖像画或者风景画那样,可以被看作是对世界的再现,它经常令人感到疑惑——它看上去似乎如此与人们眼中的世界无关。 

  回溯全球艺术史,毕加索(Picasso,1881-1973年) 和布拉克(Braque,1882-1963年)的立体派绘画是推动抽象艺术爱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因。早在1910年,毕加索就让他作品中的形式远离了任何自然主义的起点。尽管塞尚早前曾在他的作品中研究过自然的结构特性,但是毕加索在绘画中对形式的极端处理标志着对传统图像表达方式的根本性突破,在毕加索著名的《女性裸体》(Female Nude)中,其反自然主义的形式处理方式即意味着创作的重点已经错感官层面的视觉观看转向了概念性的创作过程。艺术作品与世界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脆弱,艺术家不再需要为了完善会话中的结构而去伪造自然,对主题和形式的创造性处理取代了对自然的自然模仿。而布拉克对风景、肖像与静物的研究又进一步补充了毕加索关于裸体人物的实验。布拉克说:“我反感整个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它成功地将透视法强加于艺术之上。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一个花了四个世纪才得以纠正的错误。在其《葡萄牙人》(Le Portugais,1911年)中,形式已被分解成了无数微小的平面,扁平化的图像与背景被统一的色彩结合在一起,难以区分,而这种创作方式指向了一种自给自足的艺术,即几乎不再涉及再现外部世界表象的艺术。”

  从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推动开始,“抽象艺术”逐渐演变成20世纪西方主流艺术家观察世界表现其创作方式的新主流,康定斯基更是第一个发表理论为抽象艺术辩护的抽象艺术家。除了写作《艺术的精神》,康定斯基还在1912年出版于慕尼黑的《青骑士年间》中发表了重要文章《论形式问题》(On the Question of Form),探讨创作抽象艺术的可能性。从康定斯基到蒙德里安,从德•库宁到罗斯科和波洛克,这些如今在21世纪全球艺术市场以其抽象艺术作品频频刷新艺术市场天价成交纪录的艺术家,在20世纪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将抽象艺术推向了一个从形式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嬗变过程,其核心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艺术形式的自律和艺术家精神的独立。

  论抽象艺术不能不提到格林伯格。作为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批评家之一,格林伯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赋予了抽象艺术一种前卫艺术的身份;其次他在理论上使美国抽象绘画摆脱了:“巴黎画派”的阴影,确立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正统地位。正是格林伯格,赋予了抽象艺术以前卫艺术的品质,并将形式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精神的直接体现,并使其具有至高无上的美学地位。格林伯格有其自身的另一种递进:在20世纪60年代,许多批评家开始意识到前卫艺术与现代主义之间更应有所区别,在1962年,格氏发表的《现代派绘画》一文中,更放弃了前卫艺术这个概念,相反采用形式主义的方法对抽象艺术进行梳理,并最终完善了自己的形式叙事的现代主义理论。(何桂彦 《走向后抽象》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8年出版)

  林学明20世纪80年代赴美,直面与亲历了作为当时全球抽象艺术正统核心的美国在20世纪下半叶所发生在艺术领域激荡的一切,成为东方艺术家中极少数亲临现场的在场人之一。与彼时国内多数艺术家还在为能得到一本国外印刷精美的艺术画册如获至宝、以汲取艺术创作的营养不同,林学明的赴美,获得了艺术最重要的在场观看视觉经验,在林学明自传体《不知天高地厚》中,他亲笔记录了他当时如饥似渴流连忘返于美国各当代艺术美术馆的美好时光;另外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时,林学明是吴冠中的学生,吴冠中留法,而法国正是在美国之前抽象艺术发源的欧洲中心,吴冠中于林学明在中央工艺美院时的言传身教,以及吴冠中本身对形式美的推崇,林学明在北京求学期间在吴冠中身旁的耳濡目染,这一切的一切,令林学明从一开始,即旗帜鲜明地选择以抽象艺术这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切入点,成为中国最早从事抽象绘画创作的艺术家之一。

  抽象艺术从诞生伊始,至演化成西方现代主义流派里的主流,如果仅仅只是前人的路深化于发展,无论怎样也跳脱不了西方影响的藩篱,而这,也绝对不是林学明对于艺术的理想与抱负。对于“文革”后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万人中脱颖而出考入北京中央工艺美院的高材生,在赴美以后,在选择抽象艺术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与摸索中,林学明融合自身所独有的东方特质,他在抽象绘画的油画、丙烯的固有媒介里,一路探寻摸索,直至他大胆加入了特别具有东方意蕴的东方绘画传统媒介:水墨。中国画的水墨,介质鲜明且独立,围绕其的传统技法和思维均植根于中国自身绵延千年的文脉之中,无数的中国画家也因此被淹没在中国画自身强大的格式之中。抽象是西方艺术的极致表现,水墨是东方艺术的极致表达,二者于世俗常理来看,呈对立的两极分化之势,唯林学明出人意表地将二者合二为一,以此开启他融贯东西、构建个人抽象表现的新风格,从师万千造化和万种心源交汇的艺术创作之路。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出自唐朝张璪,是中国画论的核心主张,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来说,“造化”即大自然,“心源”指自己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感悟,再创作出好作品。这是中国画独有的方法论。横跨了艺术、建筑与设计的林学明,因为职业的关系,通过建筑与设计领域,比其他艺术家有更多的“师造化”的情景与契机,以建筑师身份就项目所进行地对自然的合理规划与布局,以设计师身份讲求的设计语言与空间尺度的情境交融,职业与工作经历的视觉经验、潜移默化又深刻影响着林学明的艺术创作,从而构成了一个更为立体丰富的林学明,也构成了一个更为系统性的林学明。林学明在2015年于北京今日美术馆进行的《触山》个展是林学明艺术创作阶段性成果的重要呈现,著名艺术史论家、美术理论家、艺评人刘骁纯以“再见师造化”来主题评议林学明的《触山》系列。刘骁纯是这样说的:“林学明让一千多年前唐人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抽象艺术中重新复活……与传统的观察方式和取景习惯不同,林学明十分擅长超常规地局部观察和微观取景,为此他积累了丰富的图像资料。他因擅长这种观察方式而陶醉其中,因陶醉其中而有所发现,因有所发现而趋向了抽象,因长面对设计而悟得了独特的几何构成和排比结构,进而又在人化自然和原自然的关联中发现了几何抽象和抒情抽象、方直排比和流纹排比的互补结构……他改变了写生方式,改变了笔墨规范……”

  《触山》之名——取意自中国古典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语出西汉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林学明的排笔系列名为《触山》,其中既有对作品惊涛拍岸的诗化意境的提示,也有对创作中跌宕起伏博弈状态的暗喻。东方人选择抽象艺术为创作途径,本就是一条非同寻常的艺术之路,在深感西方在抽象表现的路途中已然走到极致的前提下,从不循规蹈矩的林学明,以自身横跨东西方语境的独特视觉经验,通过“以形反形,抽象后再抽象,以水墨反水墨”为自身创作的方法论,做出了自身极具优秀艺术家特质,极具反叛精神与革新理念的重要回应,并以此形成与建立其自己抽象艺术表现的独特语言。

  对于这极具反叛精神与革新理念的重要回应—— “以形反形,抽象后再抽象,以水墨反水墨”,林学明曾做过这样的阐释:“形体源于自然的感悟或原始图符的启发,或个人对自然物象与人造物件的再创造或再设计。以形反形是对‘形’的再造,抽离原物体来建立主观的物象,通过有形的集结构成无形的态势,我称之为反形,源自于形而反制于形……《触山》系列作品,是在2008年的书写系列基础上结合了一定叙事性的再抽象。图形本身是抽象的,我以书写的方式进行再创作,明确叙事的主题后……画面局部是有形,远看是无形而抽象……”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林学明关于“以水墨反水墨”的表述:“以形反形是战术,以水墨反水墨是战略。我的水墨策略是去物化而存精神。我反对以水墨媒材做简单实验的任何尝试。虽然我作画的基础材料是水墨和宣纸.我想通过加入新的材料改变水墨材料的单一性。我作画时把水墨挤压到最边缘,甚至全部掩盖它,置水墨于死地而后生,让水墨成为不是主角的主角……加入丙烯材料以后,材料的配置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墨色反而有了明显的改观。墨色在灰色调子的烘托下,更加突出其地位,冷暖灰色调在对比互补中丰富了传统墨色的‘五色’,画面呈现出意外的气象。画面给人的判断还是水墨,水墨隐藏在里,墨韵调动着画面……我个人认为水墨含义有两方面,一个指精神,一个指材料。说精神主要指水墨的传统情结,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根,是中国文化的内核。我想保留精神,弱化物质——但没有物质的显现,水墨又体现不出来——所以我把它推到最边缘,以改变水墨的传统来呈现,让水墨的特征,将它的轻、薄、空灵与西方媒介的沉重、覆盖性并置,用西方绘画媒介的质感将它推到边缘……我尽可能地发挥两种不同材料的特点,使其相互间有冲突,但又能彼此发生作用。我把水墨推到边缘但不失其主导的地位,在边缘的地位却能指挥大格局,这是水墨的智慧!” (《触山•林学明作品展》研讨会实录,今日美术馆,学术主持:皮道坚  与会美术理论家:刘骁纯、鲁明军、刘礼宾、杨卫、王端廷  2015年)

  在抽象艺术惯有的丙烯或油画材质中开创性地融入水墨这一极具中国绘画东方特性的媒介,研究林学明的艺术创作,不能不提到对于林学明艺术创作影响深远的另外一位关键人物:学术研究及策展方向领域致力于“水墨性、水墨精神与水墨文化”的当代水墨执牛耳的意见领袖,中国著名美术理论家、批评家皮道坚。时光倒流15年——2009年,林学明率集美组专门成立广州红专厂艺术设计创意园区,在其主持下营运的“红专厂”创意园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工业遗产改造艺术园区的典范,其高度至今无法被超越,在最火爆时曾有“北有798,南有红专厂”之誉。红专厂园区内集聚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群体、知名画廊和设计工作室,著名的艺评人、策展人皮道坚教授的“皮道坚工作室”、当代艺术家沈少民的“沈少民工作室”进驻其中。在红专厂充满“诗意画意”的岁月里,林学明与皮道坚互为探访,多有对于艺术的纯粹交流,彼此更结下了深厚友谊。皮道坚于学理研究上一直主张“实验的水墨”以及“水墨的实验”——从林学明的创作脉络看,林学明运用于其抽象艺术“以水墨反水墨”的艺术实践,何尝又不是皮道坚“实验的水墨“以及“水墨的实验”的空谷回音!

  对于林学明的艺术实践,皮道坚提供了重要的观看之道:“与其说林学明探索的是丙烯与水墨这两种异质媒材的结合所产生的艺术表达潜能,不如说他是通过两种媒材之间的张力关系去实现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对话、去表达他的生活感知与生命体验……象征西方抽象艺术理性传统的书面结构和蕴含中国写意精神排刷式书写互相为文,暗喻古往今来东西方文化的相互馈赠和相生相发——在林学明2015年左右开始的以《触山》为题的系列作品中,将上述的艺术理念融入到创作中,将其独到、无挂碍、任意纵心的排刷书写进行全新演绎,纵横捭阖的排笔挥洒,早就了一个周流廻环、循环往复的长远,它们既是时间的感知也是空间的体验。”

  伴随着时间的感知和空间的体验,从《无垠》到《触山》,再到《触山之外》、《触山之后》……十年间,林学明于艺术创作上持续游走于西方抽象的理性与中国写意精神的感性之间,而在这十年间,林学明的当代艺术创作厚积薄发,除了绘画以及陶瓷领域,林学明还创作了影像装置作品《无名城邦》、水墨装置作品《墙》等……尤其是水墨装置作品《墙》——“林学明用纸砖头构建而成的实质性的墙体是雕塑性的,交互性的,它既不具备挑衅性,也不具备防御性。纸于水墨画而言本起到一种支持作用,但作为砖头时,却是一种屏障。在这白色和黑色砖头所构成的形变建构物中,林学明鼓励观者移动或置换它们,以通过解构而重新建构,通过破境而重新造境。”(牛津大学教授、作家 大卫•艾略特),这件特别的水墨装置,先后展览于 “天下·往来--当代水墨文献展(2001-2016)”(中国广州,2016)、新加坡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公共艺术项目(新加坡,2017)、 “叙事中国 水墨中国——香港回归二十周年艺术展”(中国香港,2017)、澳门艺术博物馆“臆象”—— 粤港澳大湾区当代水墨艺术谱系(2000-2020)(中国澳门,2022)……直至今年,这件作品仍获邀参展“新写意主义——第四届中国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中国西安,2024),成为近年水墨艺术大展中不可或缺的重量级标志性作品。

  在吴冠中亲笔为林学明题词的画集《无垠 Endless》里,吴冠中欣然为他的这位学生题“敏锐的感觉,远看无限”,吴冠中甚至特地意味悠长地将其中的“限”字的最后一笔拉得很长。作为亲历了中国室内设计界发展的传奇人物,这位中国室内设计界重要的见证者、建设者,一直以“著名设计师”、“中国珠三角室内设计奠基人与创始人”身份被世人所知的林学明,在这本画册中是以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主持集美组,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坚持艺术创作及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作”。艺术先行,现有艺,然后建筑与设计——“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集艺术、建筑和室内设计三位一体的林学明,“建筑与室内设计”的职业经历,建筑师职业需对自然的敏感、室内设计师身份需对生活的敏锐,这些又反过来作用于坚持艺术创作的林学明,而这些发展到今天,更成为了林学明确立自我艺术风格的关键因素,三位一体的独特经历,令林学明于艺术家自身的精神层面,愈发丰富与立体,愈发独立与自由!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1954年出生的林学明,今年整70岁。2024年,《触山》系列整十年后,于70岁之际,林学明乘象以游心,创作全新作品。为此,他特地从广州取道南法,从南法再回到加拿大家中,潜心创作,此系列名为《游心》。

  《游心》是林学明为此次于哲蘭亭举办的个展全新创作的系列作品名。在《游心》中,林学明在对东西方文化精神对话的持续实践上,进一步深化,选择了通过一种特殊的纸本,将水墨和油画颜彩进行了出神入化的综合转译,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东西方固有模式“布面油画”或“纸本水墨”的边界——在这个系列中,林学明将十年间“以形反形,抽象后再抽象,以水墨反水墨”的创作方法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外化成极具形式美的笔触,外化成瑰丽而浪漫的色彩——《游心》系列瑰丽浪漫的色彩,可能与林学明在创作此系列前往南法有莫大关联——法国是现代艺术的摇篮,南法更是历来艺术名作孕育的土壤,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梵高、塞尚、马蒂斯、毕加索……2024年的法国之行,林学明不仅亲历了因奥运会的举办艺术盛装下的巴黎,更有人生的奇遇: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胡安·米罗对林学明影响至深。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年4月20日-1983年12月25日),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与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出生于加泰罗尼亚的巴塞罗那,西班牙画家、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他更促成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派的出现。林学明是胡安·米罗作品的资深藏家。在林学明的胡安·米罗作品珍藏中,有一幅胡安·米罗赠送给法国著名版画工作室版画师的特别之作,这幅作品不仅有米罗的亲笔签名,通过画作上米罗笔迹的祝福内容更知它就是米罗亲贺这位版画师的结婚礼物,它是米罗与这位版画师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这次的法国之行,林学明探访了这家享誉欧洲在巴黎远郊的版画工作室,更巧遇了这位版画师的女儿……冥冥之中与和胡安·米罗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版画工作室时空交错的相逢……再度回到现代艺术发源地的欧洲之心……一切的一切都赋予了林学明在创作《游心》系列时特别的情感与维度,《游心》系列标志着林学明充满个人浪漫主义色彩抽象风格的形成,而更因为对笔墨用笔的娴熟驾驭,林学明运用水墨随机渗透、空灵飘逸的特质,进一步于西方抽象艺术中构建了来自东方理性的秩序与层次——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林学明最终以通过带有东方意蕴独特的抽象表达,做出了对于西方将抽象艺术引至极简窠臼的反击与回应!

  在艺术史的名作《艺术风格学》里,瑞士美学家和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在考察了15至17世纪的艺术史后,对艺术家作品的风格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分析各个时期多种艺术形式的区别,提出了著名的五对概念,分别是:线描与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身为艺术家、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的林学明,超然世外,逍遥驰骋,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融象于艺,融入了明确林氏风格的《游心》之中。                                                                                          

  墨非墨,象非象,大道至简,乘象游心!

  2024年11月于 广州

  林学明 Sherman Lin

  游心 No.1

  纸本  水墨与油彩混合  综合媒介

  2024

  含框尺寸   107cm×102cm

  画芯         77cm×72cm

  林学明 Sherman Lin

  游心 No.2

  纸本  水墨与油彩混合  综合媒介

  2024

  含框尺寸   107cm×102cm

  画芯         77cm×72cm

  林学明 Sherman Lin

  游心 No.3

  纸本  水墨与油彩混合  综合媒介

  2024

  含框尺寸   107cm×102cm

  画芯         77cm×72cm

  林学明 Sherman Lin

  游心 No.4

  纸本  水墨与油彩混合  综合媒介

  2024

  含框尺寸   107cm×102cm

  画芯         77cm×72cm

  游心 No.4  局部

  林学明 Sherman Lin

  游心 No.5

  纸本  水墨与油彩混合  综合媒介

  2024

  含框尺寸   107cm×102cm

  画芯         77cm×72cm

  林学明 Sherman Lin

  游心 No.6

  纸本  水墨与油彩混合  综合媒介

  2024

  含框尺寸   107cm×102cm

  画芯         77cm×72cm

  游心 No.6  局部

  林学明 Sherman Lin

  游心 No.7

  纸本  水墨与油彩混合  综合媒介

  2024

  含框尺寸   107cm×102cm

  画芯         77cm×72cm

  林学明 Sherman Lin

  游心 No.8

  纸本  水墨与油彩混合  综合媒介

  2024

  含框尺寸   107cm×102cm

  画芯         77cm×72cm

0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