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合设|推动中国设计中坚力量

2018-06-19

为了表彰室内建筑设计领域具有卓越表现

和专业成就的青年设计师

推动中国设计中坚力量合力成长

彰显中国设计精彩纷呈的征途篇章

共合设作为40UNDER40中国设计杰出青年

北京市运营机构

2018年6月14日全权独家执行

“40UNDER40 中国(北京)设计杰出青年(2018-2019) ” 选拔启动礼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Hamlet一样,接下来四位特邀嘉宾推心置腹的分享中,一定有你想了解的:崔树用“创意思维”告诉你如何撕掉设计的标签;石海峰“做一个膨胀的设计师”之前/之后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吕爱华温情回顾“我们的十年”,表白支持她设计十年的客户;金永生解读“技术和设计的关系”,时刻准备着,随时更新自己。

  主持人成勇君:6月14号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是共合设作为40UNDER40北京运营机构的选拔启动礼。

  “40 UNDER 40 中国设计杰出青年”年度榜单由广州设计周在 IFI 认证、全球同步推广的专业背景下于 2016 年发起,每年度通过举办“城市榜、省区榜、全国榜”等核心内容,发布并表彰城市/省区/全国不超过 40 位 40 岁(含)以下在室内建筑设计领域具有卓越表现和专业成就的青年设计师,旨在推动中国设计中坚力量合力成长,彰显中国设计精彩纷呈的征途篇章。

  2017年增设4040“省区榜”,覆盖全国26个省区,上百场落地活动,上万名设计师踊跃参与,988位优秀设计师获得26个“省区榜”殊荣,40位青年设计领袖荣登“全国榜”,十几场“年度盛典”系列活动精彩纷呈,逾千名设计师共赴年度盛典、载誉而归!

  在座很多设计是去年也参加了40UNDER40,首先邀请设计师崔树为大家分享。

  设计师崔树:大家参加40 UNDER 40最重要的一点是证明自己的年龄还没有到40。回去看身份证,确实是40岁以下的,应该参与一下。

  30而立,5不惑。35岁参加工作基本十年,10年的时间,几乎没有时间试错了,大家选择一个事情,要用有限的时间实现出来。40 UNDER 40是从2016年开始的,我有幸成为当年第一批全国设计师40个人里面的一人,也算是“C位出道”了,因为排名是按姓氏排的,我在第一个。

  很多设计师现在在这样一个阶段,大家很想让自己的作品或者自己的工作有好的呈现,但是不知道出口在哪里,或者当机会来的时候,大家退却了。设计师走出去参与活动和交流,才会有收获和思考。有好多事情是自己经历尝试了,你的感受会给自己带来成长。

  去年共合设参与40UNDER40的设计师,把荣誉拿回来,我相信每个人感受都不一样。

  创意是设计师的根,有时候我会感觉在当下快速进步的社会中,设计师身上最纯粹的就是拥有创意思维,一个好的设计师掌握技法以后,所有的创造能力、思考和感觉都来源成长经历,我们身上有宝藏,这跟成长经历分不开的。

  到今天为止,人变得聪明高效的生活因为有手机。原来我在北京考试,得拿着纸质的地图去哪,现在智能导航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设计把设计师和甲方已知的信息更多靠视觉传导给运营者和消费者,某种意义上解决了更多功能上的问题。

  室内设计师不要认为你的能力在于怎么做强,怎么选地址,最重要的其实是设计思维,比如你的创意在哪里、遇到的、参与的问题在哪里。甲方没有责任为烂作品承担那么大的责任。甲方有他的要求、条件,但是一个高级的设计师有两条路,第一,止损,没有办法合作。如果不能止损,那一定要把设计呈现控制在一个好的程度。

  我做商业空间不是给我自己做,也不是给甲方做的,其实商业空间是一个生产道具,为甲方的某个企业完成生产的巨大道具。设计师思维一定是反向的,我们为客户解决的是怎么盈利,所以这个空间需要怎样的功能,有怎样的气氛,最后聊的不是风格问题。

  设计的生态到今天为止不是设计师推动前行的,美好生活带来应该是三方一块推进的:客户群体、设计师群体、筹建方(包括工厂,也包括具体的工人)。

  最早的时候是一些工人引领设计,我相信在80年代初没有设计师,工人就是设计师,到今天是客户引领,我们不要认为客户群体没有主导作用,其实我们自己就属于这个群体,身边的朋友不一定比我们的审美差,只不过缺少的是经验。

  东方不一定要仰视西方,仰视是一种自卑,俯视是换了个角度的自卑。只有平视才是公平的竞争,中国也是国际的一部分。

  设计不能滞后,文以载道是中国的灵魂。“世界的目光是国际世界对中国人的诉求”,这是美国著名高中校长说的话,是招聘中国学生的过程中给中国人的定义。

  成长小于褪变,到一定时期找一个蜕变的点,这个过程中要减掉以往的顾虑、经验、自我、标签不断寻找更新的自己,这些是设计师应该意识到的。

  40 UNDER 40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认识自己,也看到了中国青年人的力量,希望更多优秀的设计师,能知道这个活动,更多的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

  设计师石海峰:“我要讲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

  我在部队的院子里长大,父亲是一个军人,受这个熏陶我19岁也成为一名军人,所以我不能算是纯粹的科班出身的设计师,之前没有想过会走设计这条路,我不知道我的未来是今天这样,设计改变了我的生活。

  我没有换过太多公司,之前我在传统装饰公司做了16年之久,当时思维很局限。

  当我临近40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要到一个新的领域发展的时候,突然发现我少了一些东西,少什么?我们缺少关注度,缺少平台,缺少推广,缺少认知,缺少宣传,缺少包装,缺少交流、缺少成长、缺少话语权…

  当时我猛然发现,我是一个身后很“空”的人。这是我在传统公司奋斗这么多年,突然变成自由设计师、独立设计师最深刻的感受。

  我们在座的很多同仁,不管是年轻设计师还是年龄相仿的设计师,或者在传统公司依然拼搏的兄弟们,将来是否也要面临这些问题,我相信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做一个膨胀的设计师”,这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题目可能会让大家不舒服,或者说并不是很好理解。我想分享的这个“膨胀”指的是多元化,是更高的维度,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发散的思维。

  从事设计行业至今,尤其是最近这几年成为一个独立设计师期间,我的进步是迅速的。我能感受到近几年自己的变化。随着我从事领域的不同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变化等等因素,对我个人来讲是,把我变得“膨胀”的这些人、这些群体,赋予了我很多正向的感受,不管是体现哪个层面,都是值得我庆幸的。

  2017年11月我作为独立设计师的代表有幸参加40 UNDER 40,在这个过程中我受益匪浅。

  40 UNDER 40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让我或者让我周围的小伙伴很快能走入到一个公众视野。在广州设计周的那些天众多媒体的联合宣发,点击和关注度持续增长,平时少有交流的客户,看到我的成长也来祝福我,有很多客户给我打电话或者发微信表示祝贺,还有的主动提出设计和家庭环境的重新规划需求。

  共合设从2014年到今天,它可以作为设计界的一个事件,也可以作为设计领域的一个起点,共合设也是一个媒介,让设计师朋友都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来,获取设计思维、扩宽自己的视野。这对于我们的行业、个体都很有意义。


  设计师吕爱华: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听艺术史、心理学,突然会觉得我们没有创作什么样的空间,只是种种经验、客户要求、还有支持我们实现空间环境的供应商、产品,最后才形成所谓的设计作品,我们更像是一个统筹。

  十年是很长的历程,40 UNDER 40是选拔40位40岁以下的青年设计师,作为设计师这个职业来说,30岁到40岁这样一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在20多岁的阶段,我们可能更多是打基础,无论是对工艺的了解,对市场的了解,还是跟客户的交流。当我们进入30到40岁这一个阶段之后,行业内出现分水岭,大家会拉开一个差距,90后的设计、80后的设计也好,我自己这些年真的在用心思考,我们的十年做了什么,有哪些改变,40岁到50岁这十年如何走这样一段历程。

  每个人看着别人的作品都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人爱惜作品像爱惜自己的翅膀一样,很认真对待自己的项目,我和我的一个客户从认识到现在,十年的时间,认识的时候没有微信,没有微博,以前的工作状态就是靠电话、跑工地。

  这个客户见证了我十年的成长,这十年期间做了她三套房子,第一次跟她合作,是她带着我做设计,一点不夸张的说,十年前我做她的第一个项目,对我来说真的是超常发挥,十年前哪有渠道能看到能么多美的建筑、美的设计。

  她从来不认为这个家是装给别人看的。80%的人都没有意识到‘我应该有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环境是自己体验’,但是我这个客户那个时候就有。

  我们做空间设计探讨的时候,永远围绕着她自己的感受。我将来会在这个房子里发生什么样的,孩子的成长,跟朋友之间的交流,一直是这样的出发点。

  十年之间,我一直做减法,客户在成长,她对生活的理解也一直在成长、变化。

  以前的空间里面基本上没有大牌的家具,都是到一些出口家居店淘,那个时候客户看不上流水线下来的家具,十年之后对经典款的这些家具又很青睐,如果客户认为这个产品适合她,那几十年都不会看腻。

  如果客户本身自己理解自己要什么,审美也不错,为什么还要找做设计呢?因为她知道自己的短板,比如工艺方面欠缺、对空间整体的把控达不到、采光问题怎么解决等等。十年之间,她也看到我和我整个团队的成长,所以依然选择我们、信赖我们。

  一个设计师自始至终以正确、向上的心态面对你的客户、面对你所有的项目,你就一定会拥有一群支持你十年甚至更久的客户。

  设计师金永生: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技术和设计的关系。对设计体系中,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说法是“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由70%的理性引导和30%感性参与,它有感性的一面,跟艺术有联结的一面。但是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我自己认为它更多应该是理性。

  我听到过这样一个话题“假如把一个艺术家专业技能全部去掉,通过软件实现它里面的想法,如果艺术家没有沉淀的技能在里面,大家比的是什么?假如不存在技术壁垒情况下,谁还是设计师,谁还是艺术家?”

  假如设计师没有自己的技术壁垒,那你和客户到底谁充当了设计师的角色?客户找到我们的原因是什么?

  按现在人工智能算法,我们假如把全世界所有设计师的作品放在一起,让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把所有技术植入在里面,掌握了这些东西后,它一分钟之内提出50种方案让客户选择。你说谁是设计师?我们这个职业,所谓的壁垒还存在吗?

  设计本身是多种技术综合的结晶品,绝对不能做一个只是提供图纸的设计师,假如只是提供一张效果图,我认为是不负责任的。甲方是非专业甲方,他没有这个能力和这样的精力组织团队。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要完成除了设计以外的整个项目运营落地的方法。

  技术让设计师成为设计师,3D打印、VR、AR技术,在设计领域靠近前沿阶段。更多让你成为设计师的原因,是你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东西,施工节点,运营能力等等。

  我们被这个社会引领,社会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个职业。但是谁能在市场站到最后,肯定是掌握了别人不具备的能力的设计师,只有这些人能把职业生涯走的更远。

  现代人都要保持“时刻准备好,随时更新”这样一种状态。现在时代不一样,信息获取越来越容易,技术在不断更新,每天身边都会出现听都不敢听的事情。我们用什么方法抗衡这样的一个趋势?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跟现在的手机操作系统一样,隔一段时间出一个更新版本,因为之前的有漏洞,我们要时刻保持更新状态。

  我们那个时代,当自己选择成为设计师的时候,说实话,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设计。我个人觉得是时代塑造了我们这批设计师,给了我们特性,给了我们身份。90后的设计师,你们更多要靠自己的梦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现场部分设计师合影留念

  关于40 UNDER 40 中国设计杰出青年


  40 UNDER 40-40岁以下40大影响力人物是全球范围内由知名媒体或机构发起的面向政界、商界、投资界、科技界、艺术界等多个领域发布的青年领袖榜单,上榜青年领袖已成为全球各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40 UNDER 40中国设计杰出青年”年度榜单由广州设计周在IFI认证、全球同步推广的专业背景下于2016年发起,每年度通过举办“城市榜、省区榜、全国榜”等核心内容,发布并表彰城市/省区/全国不超过40位40岁(含)以下在室内建筑设计领域具有卓越表现和专业成就的青年设计师,旨在推动中国设计中坚力量合力成长,彰显中国设计精彩纷呈的征途篇章。

  主办发起:广州设计周

  联合发起:设计约、大师工作营、《现代装饰》、设计联

  北京运营机构:共合设

  战略合作伙伴:鹰牌陶瓷

  全国榜奖杯荣誉承制:千玉琉璃

  战略合作媒体:新浪家居、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设计头条、建E室内设计网

  特约合作媒体:美啊

  北京榜启动礼战略合作媒体:新浪家居

2018广州设计周

期待与您的再次相约

2018年11月27-29日 

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