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王凯:幸福不过是当兴趣成为职业

2017-04-21

  大约每个设计师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设计师王凯当初喜欢上设计,就是因为这个行业够刺激,“每天都如履薄冰,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他踏着冰面,跟着同一个老板工作了十年,却仍然觉得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他说:“如果让我做十年公务员,可能早就已经‘死’在座位上了。”抱着对设计最初的梦想,王凯每天都铆着一股劲儿,希望不断突破自己,做出更好的作品。


幸福不过是,当兴趣成为职业

  新浪家居:您是怎么走上设计这条路的?

  王凯:其实我原来的目标是财经和金融,小时候数学特别好,完全没有去开发自己身上的感性特质,父母也没有往这方面引导,所以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的兴趣在金融方面。直到高中后期开始画画,学习艺术基础,才慢慢往艺术方向发展。这跟我的高中老师也有点关系,当时挺好玩的,理科老师拉着我去考物理,美术老师拉着我考画画,因为之前上过几次兴趣课,老师觉得我不画画太可惜了,尽管当时我完全不那么认为。后来选择艺术方向,有一部分原因是相对来说艺术更好考。

  我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大一的时候我就坚定要往设计这个方向好好做,于是就开始看大师的作品,也花了很多时间狂补素描、色彩等以前没有练的基本功。不过现在反而时代又变了,手绘用得越来越少,变成数据和技术、软件交接的状态。但我们还是挺传统的,方案初期平面阶段依然是用手绘,只是效果图不再手绘了,效率跟不上时代节奏,只能换成生产效率更高的工具。

  新浪家居:在成为设计师的这条道路上,有哪些比较关键的人或事影响了您的职业生涯?

  王凯:在遇到我老板Dana(王晓丹)之前,我做过一些“乱糟糟”的事情,也正是这些事情,让我更加坚定要好好做设计的决心。

  大学毕业后,我去了一个家装公司,做了一些项目,赚得也不少,但是我总觉得这跟我大学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后来我就到处找机会,想到名师门下去学点东西。在家装公司的一年半里,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我都在投简历,有时骑车去工地的路上先去面个试,再骑回工地。由于刚毕业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工作经验跟专职室内设计公司不匹配,所以一开始很惨,并没有肯收我的单位。而且当时,室内设计没那么缺人,工作很不好找。面试了七八家公司之后,我终于进入了一直仰慕的设计公司。就这么跌跌撞撞到处碰头,最后很幸运走了一条能够称之为职业,并且跟兴趣有关系,而且不容易磨灭兴趣的行业。

  有朋友跟我说过,当兴趣与职业合并之后发现是悲剧。我觉得万幸的是,我做着我想做的事情,还能养活自己。现在有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是打份工养活自己,下班之后拼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是抽出上厕所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对我来说,兴趣和谋生重叠之后,就不用那么在乎要怎样生存下去。在这个时代,如果我这样还不够幸福的话,我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追求的。

  新浪家居:除了设计之外,您还有哪些兴趣爱好?

  王凯:基本上每个设计师都会摄影,我自己还特别喜欢航拍,我是大疆的忠实粉丝,买了它五代的机器,最近刚出的“御”我又买了。有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会一起出去拍一些东西,回来自己剪辑做微电影。

  由摄影衍生出来的一个兴趣爱好自然就是旅游,但我通常不会去传统的景区。我每年一定会给自己留出7-10天时间做一个反季旅游,因为反季比较适合摄影,也比较适合发现不一样的城市。比如我们会选择冬天去大连,避开人群炸开锅的夏天;都说九寨沟的秋天美,其实九寨沟冬天也非常美,而夏天的九寨沟纯绿纯绿,没有七彩,它也有不一样的美。


坚守初心,创建自己的设计标签


  新浪家居:您做设计的初心是什么?

  王凯:我的初心很简单,仅仅是充分运用空间,注重功能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加美、更加时代的可能性。如何让大家生活在一个更加符合时代、更加缓和一点的空间里面,是我们考虑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我相信以后的空间设计,低碳、健康、环保和生活舒适度一定是前置于装饰之前的,这也是我们平时一直在坚持的东西。

  我们有时候自嘲,公司开到最后开成了一个学校。我们公司学术氛围比较浓,甚至有时候甲方已经OK的东西,我们还在那儿较劲,想要再改。物以类聚,我们都是想要好好做一些作品,同时对这个时代有一些反思。我也一直跟大家说,不管社会节奏有多快,不管对方的要求有多苛刻,我们首先是个服务行业,要做好服务;其次,在服务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对设计的坚持,这是我们的初心。

  新浪家居: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王凯:我比较重空间、重功能,轻装饰。如果排顺位的话,第一一定是空间感,其次是使用舒适度,接下来我自己比较喜欢柔软、温存、健康的环境。其实在空间规划好的情况下,任何装饰风格都可以很好地融进去。对我来说,住得舒适,满足人的使用需求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不只是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也是一样。

  新浪家居:一个设计师要被客户认可和辨识,需要在设计中展现自己的独有的设计语言。那么就您来说,您的个人设计标签和语言是什么?

  王凯:如果对风格贴标签,现代永远是我们在倡导的方向,以简约为主,轻装饰。其实我不大喜欢为风格贴标签,国内市场大多数风格都是混搭的,哪怕现在国际市场上大师们在做的东西也是非常个性化,设计师个人就是一个标签。我们公司内部讨论风格的时候,带的标签基本上是境内外设计师的名字。现在大多数市场都是混搭,而混搭也会分高下,有些混搭到后来叫“混乱”,有些混搭到后面是“极致”,这也是个人品位和眼界所决定的。

  我们在自己的业务圈里有一个标签就叫“同余”,我们服务的公司一眼就能看出是我们做的东西,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没想在任何一个风格上做到标签化,至少我们自己设计出来的成果是有自己感情色彩在里面的。

  新浪家居:您从事设计已经十年有余,相较而言,您觉得现在的作品跟以前的作品有哪些区别?

  王凯:我每次回头看自己的作品都会觉得很烂,永远在想怎样才能有更好的突破。举个例子,我去逛MUJI的时候,觉得有些产品对我来说近乎完美,每一样我都很喜欢。有时候我也会想它下一代产品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想不出来。然而MUJI总能推出十分惊艳的新品,让我非常感慨,原来还可以这样。我们自己也一样,如果用自闭的心态去看作品,可能会觉得很好;如果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其实永远有改进空间。


每一个昨天的自己都是瓶颈


  新浪家居:在设计这条路上您遇到过瓶颈吗?

  王凯:每个人都会有,而且瓶颈是无时无刻,这也是我当时喜欢设计行业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设计是很刺激的行业,每天都如履薄冰,并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虽然我依照自己的想法在做设计,但每天都会因为内部讨论头脑风暴,老板的爆发性创意,或者客户的一条强制性意见,导致很多事情退回重做,它不是线性的。

  对我来说,从助理开始画图,到要做设计和管理,每个阶段都会有瓶颈。如果只说设计方面,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很容易,泼点墨上去都是一幅水墨画,很漂亮,但第二次泼墨上去的时候就显杂了。其实当固有观念形成,第一次突破自己的时候是瓶颈最大的时候,那些已经被你认定为好的东西,在你脑子里如何做出更好的就很难。我相信这个瓶颈在所有创新企业都有。大家都喊那句口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设计行业必然活在这样一句口号下面,不然无从生存。

  我们每天都在跟昨天的自己较劲,这就是我们的瓶颈。每一个昨天的自己都是瓶颈,每天都要踏过那根线去做,这是我觉得这个行业特别好玩的地方,不会枯燥无聊,十年做下来,跟着同一个老板,我觉得每天都不一样。像我这种性格,如果让我做十年公务员,可能早就已经“死”在座位上了。

  新浪家居:作为公司管理人员,您在管理上有遇到过什么难题吗?

  王凯:管理唯一难的地方是,设计师所需时间和客户所给时间之间的一个巨大矛盾,设计师可能要30天,但客户可能只给3天,这是我们最大的管理矛盾。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其次的敌人是行业的速度,说到底还是时间。

  新浪家居:是不是也和设计的灵感有关?毕竟设计的灵感不是说来就来的。

  王凯:必然有关,哪怕是最基层的工作,有没有灵感区别也非常大。如果以逻辑为主思考设计问题的话是很容易陷入“死局”的。一加一等于二,不能等于三,那就不用做设计了。灵感永远是最主要的东西,哪怕我们十年做下来的设计师还是会去否定他的昨天,他否定昨天并不是因为那是一个失败的案子,即使是一个成功的案子他还是会去否定,因为只有抛弃以前才会想到更好的灵感来源。

  作为一个半境外公司,我们的灵感很多来自于老板对我们的引导。她现在是在美国圣地亚哥,会网罗比较多的世界上各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产品来引导我们,不仅仅是室内设计,建筑、规划、产品、时装等各种行业,我们都要看。设计是互通的,世界上顶尖大师都在跨界,而且他们不管跨到哪一界,设计出来的产品一样很惊艳。

  新浪家居:您今年在工作计划上有哪些安排?

  王凯:我们今年互相打赌,去年拿了亚太室内设计大奖public space top10,今年我们要拿银奖,明年要拿金奖,这是我们的目标。我们最大的诉求是每年都要有拿得出压倒去年的作品,去投那些室内专项的奖项。当然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在每个作品都能够做得更好的前提下才会出现,所以它与我们本身的工作愿景和行业价值也是一致的。


关于王凯

王凯王凯

andesign高级室内设计师/项目经理

设计理念:

  注重设计文化与时代的共融性,善于结合多重使用功能性来综合处理室内空间。

  以“空间”、“舒适性”为引导,寻求装饰性与实用性的中间点。

  在飞速发展的当下,探寻着生活节奏与时代效率的平衡。

参与项目:

  万科上海安亭新镇、华润上海中央公园、联美上海虹桥汇、中海南京国际社区、武汉华润悦府等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