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大咖秀30期] Michael Young:设计的危机来自孤立和肤浅

2017-06-22


— 第30期:Michael Young —


    


Michael Young(迈克.杨)1966年出生于英国东北部,1992年毕业于金斯顿大学。毕业第二年,他创立了 Michael Young 工作室。在过去 20 年来,Michael Young 成为了国际设计领域中的领先人物。他的作品的独特性质源自于对设计类型和习惯的不断质疑、与生俱来的对技术的热情、和以新方式重新解读空间的强烈欲望。


他的设计有无可匹敌的营造氛围的能力,既充满活力又闲适自在,因此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效仿。工作室已经建立了丰富的关系网络,设计服务的客户遍及全球各地。Michael Young 迅速赢得了零售商的尊重,Conran 商店、蓬皮杜博物馆等机构开始寻求他的作品。因为优雅而简约的设计,他在业内被称为成熟的极简主义者,而这种风格与当时伦敦风行的繁丽的设计潮流大相径庭。


在英国和冰岛工作近十年后,Michael 因为对先锋技术的热情而被吸引到了亚洲,并于2006年在香港成立了工作室。时至今日,Michael Young 工作室已经被公认是亚洲最令人 兴奋、最强大的设计公司之一。工作室为客户设计可沿用一生的标志性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荣获多项大奖,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出。


Michael Young 持续推动实验性设计的发展。通过利用最高端、最创新的生产技艺来创造工业艺术,其作品超越了设计的范畴。他充沛的想象力、持续创新的能力、和以新方式无缝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能力,使他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且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欢迎。


— 新浪家居对话Michael Young(MY) —


>>> 他说:


“我对工业艺术形式的设计很感兴趣。不是限量版,而是大规模制造。”

“设计要跟周围一切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不管是流行音乐、文化、政治,自然还是科技创新,这不仅仅只是形状和形式,而是与所处的环境,与存在的事物息息相关。”

“我的人生信条就是:只有创新才能创造经济价值。”

“商品在未来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所以我现在在中国工作的项目是再次创新,更多使用手工制作,来帮助年轻的消费者重新尊重本土文化”



Q1新浪家居: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工业设计师之一,外界对你的设计风格有很多定义,那你自己如何定义呢?


MY:我觉得经过了25年很难去定义我的设计风格。我的设计风格受到了很多事物的影响。从个人层面来讲,主要取决于我看到了什么,以及我如何把它们转化为我个人的看法。我是生活在一个有形状、有颜色、有结构的世界里的,我脑子里的很多东西是无法用语言解释的,但我觉得设计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艺术和设计之间的差别,所以我的设计主要致力于服务人们,是我最重要的设计原则。我一直对工业设计很感兴趣,我更喜欢市场上没有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我的设计包括一点艺术、一点创新、一点实用性,当然也有功能性和商业性。


Q2 新浪家居:你觉得对你的设计生涯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人或事?


MY:从29年前我开始做设计,当时我还很年轻,在那时的伦敦,音乐和时尚是主流。设计虽然也很重要,但设计是赚不了钱的,谁都可以做的事。当时我努力的寻求属于我的自由,我不擅长音乐,不会搞艺术,也不懂时尚,但我发现那时的伦敦几乎没有无所事事的人,人们总会找到事情做,那时有一个“创造救助”运动,他们建造很棒的建筑,然后就涌现了很多像贾斯伯.马森一样的优秀人物,他到处游历,创造新事物。


除了我受到的教育之外,我在伦敦的大街小巷看到了自由,自由的空气带领我走向设计。之后,我遇到了像维纳帕特一样的人,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设计来说,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文化,这就是自由。这些就是促使我,鼓励我的东西,让我知道了我的生命中还有自由,让我找到了一个实际的谋生方式。


Q3 新浪家居:自你1994年在英国创办设计工作室,做了很多受人欢迎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有遇到过什么遇难或者瓶颈期吗?


MY: 刚离开学校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是一个恐慌期。我身无分文,因为没钱回家,离开学校的那天我走了25公里的路,从伦敦的一边横穿整个城市,我住在一个不用付钱的救助站里,没钱买吃的,只有恐惧。我没有工作经验,使我坚持下去的信念是我可以画画,我只有坚持创作,不断优化,出售我的作品,从未停止过。


我觉得刚毕业的那五年并不好过,也许我应该享受那段日子,但是当时作为一名伦敦年轻的设计师,我只有恐慌,每天担心是不是有饭吃是可怕的。我需要向比我多了25年经验的长辈们学习,他们制定了合同我就签字,结果就是把自己带上了另外一段旅程。往往是通过很痛苦的方式获得成长,慢慢的会看到由经验积累起来的很长的一段路。但是在创作灵感上我还没真正碰到过瓶颈,对有创造力的人来说,更多的是会碰到情绪上的瓶颈。



Q4 新浪家居:设计的趋势在不断的变化,你觉得什么样的设计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MY: 我觉得设计最大的危险就是肤浅,要成为一个经典的作品,成为受人尊敬的设计师,设计得跟周围一切有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不管是流行音乐、文化、政治,自然还是科技创新,这不仅仅只是形状和形式,而是与所处的环境,与存在的事物息息相关。不幸的是,大多数人总是生活在“著名设计师”的时代,“以名声闻名”的时代,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对世界上事物的本来面貌有真正独到的见解。只有很少一部分设计师会去收集社会、科技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传递到一个作品当中,这才是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东西。


Q5 新浪家居:展现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作品,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制造,你是怎么样去了解和选择制作工艺和材料呢?


MY: 了解技术和材料主要是靠经验的积累,在过去的25年里,我们并没有使用过太多种类的材料,我们也的确依赖那些有丰富材料经历的工厂。要知道制造像我们现在使用的这种竹子,如果没有高品质,经验丰富的匠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我们也并不了解竹子的所有特性,需要别人的建议,必须得有合作、讨论,一起探索,寻找新材料和新的使用方法。让我们的经验不断地增加再增加,我希望能在中国找到有创作热情的技术员和工程师,真正帮助到我们,一起推动事物不断发展,我希望我们不仅有想法,也有解决办法。

Q6 新浪家居:你与中国企业有很多成功合作所以被定义成“最具有中国设计发言权的设计师”,在设计中你怎么样看中国特殊的文化环境?


MY: 12年前的8月份我第一次来到中国,中国在很多方面都给了我灵感。首先是公司的创新,即使我很有想象力,但是我必须有团队一起工作,和那些准备好打破束缚的人一起寻找新的方式。我很幸运经常会和不断创新的公司合作。我的人生信条就是“只有创新才能创造经济价值”,借鉴前人经验的人没有什么不对的,但在原有基础上还要不断进步。


中国在过去的十年,世界上最好的一些工厂和企业都在亚洲,那里面有很多有热情、会创新的人,这让我知道并不是文化促成了现在的局面,这告诉年轻的一代人,告诉消费者们,他们的消费和工作都正在突破文化的界限,他们有些人已经完全没有文化的界限了。


商品在未来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所以我现在在中国工作的项目是再次创新,更多使用手工制作,来帮助年轻的消费者重新尊重文化,这也是我在设计中使用很多竹子的原因,就像波士顿的尖顶建筑,或是日本的米酒,我特别喜欢有文化象征的东西。


Q7 新浪家居:这次与“哲品”的合作方式是怎么样?


MY:与“哲品”的合作主要是为了寻找东西方的联系,这次的设计不仅仅关系到我自己,也和他们设计的理念相关。设计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职业,需要跨界的知识、生产和材料的创新。我正在努力寻找下一个平衡点,因为亚洲有一些很美的设计,但是可能还没有得到太多发展,我希望做中国人应该尊重的东西,而且把它带入国际化,我们就寻找这两者间的平衡点,能够在国际领域传达东方精神,这也有助于将品牌和年轻一代的目标消费群联系进来。



(文|新浪家居 于然)

( Editor|Ran Yu )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