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 新浪家居
从建筑改造到室内设计
Kokaistudios让设计师重新读懂城市
4月25日,2019中国设计公开课杭州站开课
快跟上大咖脚步,一起学设计
Andrea Destefanis
Kokaistudios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超越商业空间,拉开城市舞台序幕》
商业中心需要创造交流空间
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开始兴起了商业中心的建造活动。1956年,“商业中心之父”维克多曾说过“商业中心应该回归到像古希腊的广场,中世纪的市场,或者是现在像欧洲的广场一样,可以让大家有一个聚集交流的空间,而不仅仅是商业。”
所以大概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百到两百个商场新开业,当时的商业中心是一个交流的地方。但是当1978年维克多先生回到欧洲的时候,他发表了一个非常激烈的言辞,他说“我再也不想为这些混帐的发展商花钱了,因为他们基本上毁了我们的城市。”现在有很多商业中心是完全失败的,它们没有遵循当时商业中心之父所说的是交流的空间,而是100%的一个商业空间了。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艺术、人文、自然
2002年Kokaistudios接到了第一个商业中心项目 “香港新世界大楼”,当时坦诚的说Kokaistudios并不是商业中心的专家,但是对于城市改造有着非常多的见解。
K11原建筑是上海淮海中路上的一幢“失败”的楼,整栋楼层高非常低,也不是经常有人来逛,但开发商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他们并不想做一个纯粹的商业空间,而是想把“K11” 关于艺术、人文、自然的品牌概念带到中国。
所以一开始设计K11时并没有做一些商业平面的计划,而是想去讲述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大城市里面行走,看见了天上的星星,他就跟着星星的轨迹走到了一片绿洲,当在绿洲里面探寻时,他走到了森林的深处看到了湖泊,然后他就游进湖里,最后等他上了岸看到了整个上海,才发现原来他是在K11里看到的这一切。
之后所有的工作都聚焦在怎么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现实,所以三个重要的点是关于艺术、自然和人文,艺术可以在K11里面俯拾即是,自然是把自然引入到K11里面,人文会更聚焦在建筑的立面上,在立面修复时希望K11这个品牌能够强于周边的一些商场品牌,所以在修复上做了很大功夫。
根据故事设定,K11的logo灯光就是天上的星星,是这个东西吸引到人们进入到K11里面的。绿洲就是K11的内庭院,新世界开发商希望把内庭院打造成一个可以让公众享受的空间,所以立面的瀑布也是公共空间的体现。
森林的概念是把人们引入地下空间的,其实地下空间往往是商业中心不太容易吸引人的地方,但Kokaistudios希望把它做成K11的特色,所以绿植墙面,向下引导的电梯都是为了把人们引到地下空间。同时,Kokaistudios打破了室内室外的界限,并且把自然引向了室内,在这里很难分辨人到底在外面还是在里面。
再往上的一层空间叫做城市农场,里面是种植的蔬菜。顶层是山顶空间,可以做酒水餐饮或者是夜间活动,可以俯瞰到整个淮海路。
最后,虽然现在上海有更多的商业空间,而且比K11更大,但K11一直是上海商业空间中非常出名的一个,这也是Kokaistudios想要看到的。
上海世茂广场:一座“城市剧场”的故事
在K11后的六年里大概接到了200个项目诉求,业主希望做一个新的K11,但是Kokaistudios不想做重复的事情,更想做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在2006年接到了上海世茂广场的项目改造。
上海世茂广场项目的地理位置是很优越的,在南京东路与人民广场的交汇口,而广场是面向南京东路的,但如此好的朝向下这个项目却人烟稀少,入口空间是一个超级小的地方,非常不起眼,城市与这个建筑之间的联系是完全被切断的。
所以这次Kokaistudios想要讲述的故事是关于“城市剧场”的故事,我们聚焦在两个点上,一个关于“天井”,天井是项目本身就有的,而且把整个建筑切成了六个不同的部分;第二个聚焦在“舞台”,让项目这个建筑和城市交流对话沟通的一个空间。所以改造首先就要让天井看起来非常抢眼来吸引人群,Kokaistudios没有把重点放在广场里,而是放在沿街空间,让人们可以看到它,并且成为吸引人群的一个活招牌。
关于舞台,搭了一个像舞台一样的框架,这是建筑里面常说的“框景”。所以现在的广场才是一个真正的广场,周围被一些旗舰店,高档精品店所包围,人们可以真正的聚集在这里做一些活动。
Kokaistudios之前做餐饮很出名,会为每个餐饮品牌的顾客设计与众不同的旅程,后来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上海世茂广场项目,为游客创建了一个别样的旅途。首先,把来的人群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定义为游客,在上海玩,在南京东路上行走,没有进入世茂广场,但一定会被吸引过来;第二种类型叫听众,是真的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知道世茂广场,来这里也明确知道自己想要寻找的目标;第三种定义为演员,工作或住在广场周边,每天都徘徊,非常熟悉这个地方。所以最后怎样把这三类顾客串起来呢?通过设计而来的“剧场红毯”。
所以人们在南京路上一定会被红色的飞天梯直接吸引,这个红色飞天梯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把人从地面运到地上,三层或五层;第二个作用是因为把人引到上面,所以广场才真正是一个开放的完整的空间。由于建筑一部分是六层的,一部分是九层的,所以飞天梯直接从第一层到第三层时,人们心里会默认三层才是首层,而且站在上面往下看会产生“步移景易”的戏剧化效果,俯瞰广场整体环境。
Kokaistuidos想设计“城市剧场”为概念的空间,所以选择的元素,比如木制格栅,红毯式飞天梯,都是为了契合“剧场”主题。设置了剧场的前厅,人们可以在这个地方等候聚集,而且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界限。
对于居住生活在周边的人会有一个专门的入口,我们把它定义为剧院的“后台”,这个空间与舞台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更机械化,有一点冰冷,而且把天光引进来,从天井中加强了自然光的引入。因为要打造剧场,所以最后设计了一个真正的小剧场,有屏幕可以做放映或者演讲活动之类的。
这个建筑改造完成后Kokaistudios受到了大量的挑战,很多同行设计师说流线做的不清晰,但其实我们并不是想把每个人都带到不同的商铺当中,而是要创造不一样感受的旅程。因为其实实体商场就是要提供一些真正可以让人沉浸感受的空间,这是有区别于网上店铺的特色所在,所以在世茂广场开业的四个月内就迎接了大概600万人的人流量。
北京中粮广场:反转空间,模糊商业与办公界限
中粮广场这个建筑在建国门大街上,离紫禁城非常近,这个建筑里面包括两栋塔楼的办公空和中间一个家具商场,所以Kokaistudios需要把这个地方构建成一个办公与商业的空间。
这次在讲述故事之前,进行平面研究时,Kokaistudios希望结合中粮广场的LOGO和中国对于粮食农业的想法去创造一个独特的空间。因为离紫禁城很近,所以会运用传统中国的一些古典元素,而客户主要做粮食生产的,所以可以提供一些景观视野。
而改造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立面,因为之前立面基本上是全封闭的状态,但需要人与外界有一些关联,所以中庭尺度稍微拉大,跟旁边两个相协调。非常清晰的水平纵横相交的纹理线路,光线可以让办公空间更明亮。现在的立面看起来像是一棵树,因为把一层架空了。
Kokaistudios希望给人们创造一种畅通无阻的感受,在进入楼里时没有什么阻碍,所以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到空间里面都可以把人吸引到地下空间,聚焦在中庭上面。在改造过程中没有动原始立柱,因为项目离紫禁城很近,可以创造像皇宫一样的空间,旋转楼梯让人们在走上走下时可以真正欣赏整体的空间。
大堂是一个“反转”的空间,因为并不像传统商业空间从餐饮到会务再到店铺一层层把人流往上引,而是通过楼梯把人流往下引,地下一层是展览空间,还有一些Wework共享办公空间,最下面还有一些健身房SPA空间,这些服务设施不只为了中粮广场的工作人员,也是服务于整个北京城的人们。
中粮广场的项目改造成以后成了北京西城区一个标杆项目,让人们发现其实工作空间可以被模糊界限,可以工作也可以餐饮,可以打破空间界限。
宁波三联书店:流动空间
kokaistudios不光做建筑改造的项目,还会做室内设计的项目。宁波的三联书店动线是往下走的,所以需要思考如何把人引到地下,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旋转的楼梯,还结合了书架的功能,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流动的空间,就像塔罗牌,成为一个多功能空间。
除了书店之外,还包括餐饮和生活方式的空间,可以去喝杯咖啡或者买一些小的家具。公共空间的门是活动的,既可以关上,也可以跟旁边空间隔开,所以可以有一些社交的活动。
上海新天地广场:四季概念划分区域
因为宁波的三联书店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接到了上海另外一个室内设计项目,就在K11的正对面,之前叫“太平洋百货”,现在叫做“新天地广场”。
kokaistudios做的是四、五层的社交空间“Social House”的室内设计,设计概念是“春夏秋冬”,用四季把空间划分成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功能,不同的空间。
秋季花园是上海三联书店,设计了跟宁波三联书店一样的旋转楼梯,虽然做的是室内设计,但是有一些家具的陈列都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空间界限;夏季花园是关于旅行的空间;春季花园是会议空间;冬季花园基本上每周或者每个月都会有不同的活动可以参与。
Kokaistudio想要让商业中心回归到最初的本源——关于社交的第三空间。对于商业中心来说,重点不在于人们在商场里花了多少钱,而是人们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个空间当中。意义也不在于是不是需要买什么商品,而是感受商品带给人的一种感觉。公共空间需要让人们去参与活动,这是商业中心的本源所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