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TID Award 台湾室内设计大奖获奖作品合辑

2019-09-05


TID Award 台湾室内设计大奖,是两岸四地及亚太华人地区重要的专业设计奖项,是观察大中华地区室内设计发展的重要平台。设计作品所呈现的各式各样当代「生活空间」的面貌,也是研究当代华人生活形式与区域文化的重要场域。TID Award将创新设计、永续设计、社会设计等重要议题加入评选标准及给奖范围,表达室内设计产业与社会群体之间的互动与责任,扩大室内设计的视野,以期盼更进一步引领室内设计领域的格局。

第 12 届TID Award 台湾室内设计大奖颁奖礼8月31在台南美术馆二馆举行,揭晓TID 奖、金奖 、新锐奖、评审团特别奖及令人瞩目的年度大奖。中国大陆和香港在商业型态以及公共空间上有很多新的形态涌现,而台湾在文化展览类作品上有突出的表现。

     

2019年TID奖金奖作品的评选则打破了类别的限制,只要在专业技术、空间立意、价值主张上有突出表现的作品均可被评为金奖。一共评选出10个金奖作品。另外增设了一个年度大奖,表彰在卓越的专业性之外富有时代性、社会性的作品,能够预示未来室内设计乃至其它设计类别的趋向,引导行业正向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


2019 TID Award 台湾室内设计大奖获奖作品



▍年度大奖

《2018新竹市玻璃设计艺术节|光动 2018》

格式设计展策/王耀邦

「折射、绕行、析离,行走于光之上。」 展览动能成为地方创生的驱动引擎,一场循环经济的展演,产业、文化与设计的城市新链结。

玻璃是台湾新竹地区历史悠久的产业,新竹本地拥有生产玻璃所需的原料硅砂和天然气。从1995年起,新竹每两年举办一届玻艺节,主轴大多围绕在传统工艺的展示。而2018年的这场展览,在将玻璃想象为一个承装新竹的「文化的容器」的理念下,从台湾小吃摊最常见的143 CC常民玻璃杯出发,连动跨界领域中的优异设计师与艺术家,探讨传统渍物、茶文化、庙宇小吃、城市伴手礼、欧日玻璃设计等生活议题。

在空间构筑的策略上同时与在地的玻璃工厂合作,33000个,这些是新竹在地的春池玻璃历经循环经济系统所重新赋予生命所诞生的143玻璃杯,隐没于玻璃地坪,成为展场光线氛围的主要来源。配合两侧铜镜与穿透性的玻璃展版,将原本的展览空间透过无限延伸的视觉向两侧开展。民众漫步于光之上,参观者将会如光一般,从身体经验中体验不同玻璃材质的魅力,扭转人民对于传统工艺的想象,为玻璃这个介质注入新的能量。


评审团特别奖

《高雄水水》

一起设计 偶然设计/辜达齐 赵尉翔 曾令理

高雄依山傍海,过去数十载一直是台湾的工业重镇。而高雄人与山海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这个位于高雄市港湾边的地景艺术诉说关于一个都市人对于自然的想象:我们追求有形的满足以及理智建构的文明社会,我们也渴望心灵与精神的、纯粹感知的身体经验。

装置由两道18米及36米长的自由曲面混凝土墙筑成宽窄不一的峡谷。谷中偶有雾气,水雾自墙面逸散而出,路径曲折蜿蜒,人在其中看不到出口;面对陌生与迷失,五感重新成为沟通的主要语言。 峡谷外则覆盖草皮土坡与夜光磨石地面,在夜晚成为都市里的一盏夜灯。 不刻意设定机能,让所有人定义如何自处于这个空间。人向往自然并非乡愁情怀,而是根植于数百万年的演化习性。透过人为创造与科技的介入,在都市中重现感官上的抽象体验, 都市/自然,人造/有机, 因为人的存在,二者得到和解。


▍新锐奖

海边档

LAAB实现室/吴镇麟

伫立在香港尖沙咀海傍、星光大道入口的海边档是香港第一个机动公共建筑, 作用是小食亭和机电房。港式小贩街边档「朝桁晚拆」的特色是海边档设计的灵感来源。早上,海边档缓缓打开,像一只张开嘴的蚌;夜里,海边档合上眼睛,安静地听海。海边档的木条也会上下摆动;一吐一纳,就像海浪潮起潮落,星光一闪一烁。

设计团队和工程师紧密的合作, 在三年内制造了4 个样本,不断优化海边档的设计。结构除了可以抵挡香港的台风季节外, 也考虑到公众安全, 在柜台部份安装了感应器, 有人冲撞时会自动停止开关。 为了让海边档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LAAB把小食档和附近的机电房合拼起来。十平方米的空间里不仅能容纳柜台,外墙还收放了自动贩卖机、饮水机、信息板和植物。



2019 TID Award 台湾室内设计大奖金奖作品



主动房

青埕建筑设计/郭侠邑

这是个从住家延伸到工作室的概念。 红砖墙是东方古朴的氛围,原本旧的红砖墙外,建筑师再新砌一层新红砖墙,两层红砖墙中间,保留中空,中间的空气隔绝了室外的热传导,形成有效的高冷温断桥效应。同时特别在西晒的西面,运用德国盖柯板(KAINKER),保留室外与室内的互动光影,阻断空气与辐射热的传导。主动式绿能窗以顶掀侧开式的设计,配合遮阳卷帘隔绝刺目的日光。在中庭加装天窗,加强白天室内的光线。在西面日晒较多的墙面和室内隔离墙上加装GAINKER树脂窗帘,用以阻隔强烈的日光,让办公区域的光线获得运用最多的日光资源。

此建筑按照3R(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再循环)原则进行翻新,经过翻新的建筑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旧结构是它的一部分,原有的墙壁也被小心地保留下来。 被拆除的砖和水泥也应用回到新建筑。设计中大量采用回收材料,如轴承钢框架结构、金属屋顶、玻璃幕墙等。 同时,此建案偏向使用环保建材,例如FSC木材GAINKER建筑树脂、低 VOC涂料等。设计中也考虑到如何节省使用水资源以及装置卫生设备。


《宋·川菜》

共和都市设计有限公司/黄永才 

设计师从《瑞鹤图》中受到启发,撷取了“鹤羽” 这一微妙的元素,从中建立起新空间的设计。用现代的材料与设计手法来演绎的中式餐厅100800块异形的不锈钢砖与399,860块琉璃羽毛构成宋餐厅的基本形态。

曲面的形态打破了一贯的中式餐厅的想象。用餐区以“鹤翼”为题的大型琉璃羽毛艺术装置,通过灯光的照射,透出华美梦幻的光泽。琉璃羽毛与细长的铜柱巧妙分隔空间,或开敞,或围闭。在天花镜面的倒影下,纵向维度上把空间扩大了一倍,让整个空间像羽翼般的梦境一样无界,客人能够边用餐边感受古代文化的底蕴。


《美晖新办公室》

厦门喜玛拉雅设计装修有限公司/胡若愚

美晖将新办公室迁至泉州老字号“源和堂”的旧厂房。初临现场,墙面水迹斑驳,天棚圆洞投射下的光斑,在梁柱结构间玩着迷藏。设计师瞬间有了一种冲动去唤醒沉睡的空间记忆,注入新的生机,让其延续并生长。 白天的阳光穿过天棚圆洞游走于层层叠叠之中,夜晚的灯光则衍射成迷幻。

顺应原有空间格局,循着两条轴线展开。电梯上来铺展开的是迎宾的轴线。前台白色岩板台面延伸入钢制梯盒成台阶。白色岩板继续延伸成会议桌,墙面漏空灯盒提示夹层的结构逻辑,下方白色盒子内嵌成茶水台,横板承托着美晖多年的荣耀。另一轴线上,谷仓门的开合串连设计部和总监室,长向灯盒和管槽进一步拉伸空间的纵向维度。空间以穿孔热轧钢板为主要材质,突显建筑前世的工业属性。梯盒的围合和踏步均用U形折板构成,通过穿孔的轻盈来化解结构的沉重,而书架的开合进一步变化多维度的穿孔叠加。


《心传动物医院》

觉知造所室内装修有限公司/胡廷璋

当我们陪伴家人到医院时,我们的心情是忐忑不安,担心害怕的。不仅是宠物生病了,饲主的心也生病了。 来医院的其实有两个病人。一个需要医治他的身体,藉由专业有经验的医生团队与设备,另一个则是需要医治他的情绪,介由亲切的对待与空间的安宁。

回归生物生活空间最本质的材质 ,土壤的温暖色泽与纹理是烙印在生物基因里的事物。当人或动物只要靠近土壤或大地,心灵就会感到一种本能的回归格外感到安全与踏实。藉由空间中的光对边的勾勒,与区域光源的缓沉,来带出医院的神圣感。 弧线则是人最早居住的洞穴最天然的形状,在弧线之中人心也变得柔软起来了。


《梵几成都太古里展厅》

福州东西室内设计有限公司/陈志曙 李超

陈志曙(左) 李超(右)

梵几创始人古奇并不希望梵几家具成为一种时尚,他希望一件家具能够被使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同时设计师品牌也肩负着让传统手工艺在新的设计形式下体现价值。为了契合品牌的精神,梵几成都店整个空间氛围给人的感觉是安静的自然的朴素的,建筑里随处可见久违的中国传统居住的质感,一切都呈现着坦诚的乡土气,本初的山野气。这一种山林乡野之气,便是人间的烟火气,便是真正的世俗日常。让自然与人文达到最完美的结合,于无意识中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整个空间通过格挡与光线的控制,营造出一种幽暗神秘,可以延展无尽猜想,激起人的探索欲望的氛围。每一个小空间都当做是一个小建筑独立来做,空间与空间之间跌宕起伏,互相连接又互不干扰,整个建筑的人行动线也很有趣,漫漫而走,不断地更换场景,不断地移动于蜿蜒的胡同,窄深的巷子。


《回家》

合风苍飞设计工作室/张育睿

打开既有空间界线,重塑物理环境打破一般公寓的固定隔间,放大公共空间尺度,透过将靠外墙的墙面切除,留出人、光与风的通道,依着窗外树影摇曳,再引进日光、景观及气流的同时,也创造视觉的延伸与不同的行为模式的延伸。将绿建筑设计手法导入室内设计案中,运用无界限的环状动线贯穿室内,将所有墙面打开提升自然通风效率,并利用植栽作适度的遮阳,藉此引进舒适的光线、清新空气及环境绿意。降低空调使用频率,减少能源耗费。 

共享场域的家创造家人的共享环境,藉由不同高层的活动:地板的、卧榻上的、储藏柜所制造出的高低差洞穴空间以及大长桌与吧台围塑的工作区,创造家人在不同角落共同生活的场域。


《山 居》

建筑营设计工作室/韩文强

山居位于北京通州新光大中心28层,在都市高层建筑标准单元之中实现居住乐趣的尝试,也是一种对未来生活方式可能性的探索。人类最初的居所是山洞。山洞并不是为人类而存在,但是人根据身体行为定义了自然环境,使其可居。古人的理想居住状态是归隐于山林,代表一种脱离俗世、与自然和谐的生活境界。当代城市中人们居住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居所变成一种标准化的空间产品。山居即是基于以上三种居住方式的再思考:回到居住的本源,激发身体行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规整的长方形室内空间之中,地面由窗边向内缓缓抬升成为一个山坡,让内部人的行为与窗外景色产生立体的对应关系。生活起居的五种基本行为:入、卧、憩、浴、卫被嵌入在这片人造山坡之中。山的表面材料是软木地板,具有柔软、温暖的质感。洞穴可以被看作是定制的家具,由身体尺度和行为进一步定义出使用功能。一些当代生活的必要设施,包括智能设备、全屏投影等被隐藏在墙面和天花中,满足生活所需。 这可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舒适”的空间,但也许那些习惯了城市舒适生活的人们置身其中时,可以被激发一些感官的本能,回归身体体验,重拾居住生活的乐趣。


《Happier Café Tokyo》

柏成设计/邱柏文 王菱檥 

Happier Café Tokyo起源自一个位于台北的短期展览空间。以如何让人们无时无刻从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为出发点,将他的精神从台北带到东京,重现于东京办公大厅与购物广场。 Happier Café Tokyo的造访者不仅可以沉浸在舒适的氛围中,亦是此空间的关键特色,每个分享此空间的人都能对Happier Café Tokyo的设计做不同的改变和贡献。

由于租约只限于短短十天的时间,把此空间构想成一件短暂却富有想象力以及活泼的艺术品 利用纸张极高的可塑性作为理想的设计概念,人们可以随着心情即兴表达、创造和调整其空间设计,纸轴的延展性勾勒出不同氛围的小空间,或坐、或站、或卧,随着时间流逝,纸张也会卷动前进,并呼应临时空间的可移动性。 牛皮卷纸创造了时光机器的感觉,成为一个记录空间变化的工具和每个造访者互动以及改造空间的概念。展期结束后,Happier Café的精神将随着纸卷的卷起而收藏起来,当被载到下一个地方,持续将快乐源源不绝传递出去。

 

《NOOK光合台东》

禾磊艺术有限公司/Filipa Frois Almeida Hugo Reis 吴慧贞

设计师 Filipa Frois Almeida / Hugo Reis

策展人 吴慧贞

在台东城市中心,创造一个美丽且引人注意的地景装置。它应该是众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连结性的宜人所在。这是一个花园凉亭,也是一个奇异又神秘的空间装置,是一个虚的空间围塑,可以提供在地人们做聚会表演与展览等多重用途,也是一个雕塑物件,是一个半透明的白色立方体,被植栽以及雾气所围绕。它是一个城市的绿洲,一个疗愈的场所,提供着暂时脱离现实的魔幻空间经验,也提供人们奇遇相遇的可能,探索城市的内与外之界限。

这件空间装置设置在台东旧车站台东设计中心前的空旷草坪环境上。由格状钢管系统形塑而成,外层包覆了具穿透性、透气性的网布。空间内部设计了了喷雾设施,创造出清透空灵的环境氛围。轻灵的环境空间,吸引人群停留,让人成群结伴来此活动,或享受隐蔽而亲密的空间体验。

   

   


《凤娇催化室》

共序工事/洪浩钧

[行为、材质与人的实验室] 凤娇催化室的前身原本是纸铺,长期投入艺文教育领域的树火纸记念博物馆团队二十多年来关注场域、文化、艺术、设计等各面向的特殊需求,本着自身对台湾纸材的敏锐度,媒合设计师、艺术家使用各式纸媒材创作,引导、牵线并陪伴创作者挑战尝试纸的诸多可能。

当时被木作全然包覆的空间,不但无法见到空间原有的样貌,也造成管线维修困难等问题。设计团队以 [遗迹] 为概念,将原有埋藏之下的红砖墙面重现,以灯光及轻盈的展示构架为辅,展现隐藏于建筑内核40多年的历史以及看见原有材质的美。 几近消融于空间之中的金属钢架,绵延轻触于整片墙面,与粗犷墙面形成强烈对比。金属钢架所隐喻的是透过不断的串联与联结,无限扩张所有的可能性,同时也隐喻未来凤娇所关心的材质,更从纸延伸到所有的自然材质如苔藓。凤娇团队观察到不仅仅是传统的造纸产业,其他如铁匠技艺,逐渐面临消失的危机。希望从当代创意的角度,留下这些工艺。

未来的凤娇不仅仅是纸张实验室,更是一间自然材质实验室。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