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诉讼事件扑朔迷离 多方指其滥诉嫌疑

2010-06-04 其他

  2008年底,美国一些媒体开始报道说不少美国居民房屋因使用一家德国石膏板公司在中国天津工厂制造的石膏板,造成金属物件以及空调系统变黑或者锈蚀,不仅损毁了房屋,而且带来了健康问题。美国政府责成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以下简称CPSC)会同相关政府部门组成研究机构对该事件进行科学调查。后来类似的投诉和报道涉及到几乎所有来自中国大陆工厂生产的石膏板,包括欧洲公司在华企业、中国本地的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证据缺乏、结果未知的情况下缘何事情局面被越来越扩大化,甚至出现了美国地方法院的判罚,被提升至中美战略对话层面?该事件如此扑朔迷离,多方直指其存在滥诉嫌疑。

  检测结果不明晰,事件原因有异议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在2009年11月公布的检测报告中认为,“问题中国石膏板”有害物质含量没有超出美国的石膏板产品标准规范。美方研究机构认为,此次投诉中所说的鼻子流血、经常性头疼、呼吸困难和哮喘等健康问题应源于甲醛,其来源是居室内的家具地毯等物质,石膏板本身不会产生甲醛。报告指出,即使是在没有中国产石膏板的房子里,如果室内有有机物源(比如家具、地毯等)且房屋采用空气内循环、建筑物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气候过于潮湿等原因,其甲醛含量也会很高,但民众的视线焦点忽略了家具、地毯等有可能产生有机物释放的室内装饰因素,却将矛头一致指向石膏板,特别是中国石膏板,尽管此前美国自己的调查机构已说明中国石膏板与消费者健康并无直接联系,只将调查重点转移到有关化学物造成空调系统等金属部件的腐蚀方面。

  据悉此次突然出现在美国的集中投诉,是类似关于石膏板的投诉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出现。此前,中国制造的石膏板在国内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使用过程中从未出现“硫污染”损害人身体健康或造成财产损失的问题。2006年以来,中国石膏板出口国家不仅涉及美国,更遍布在中东、亚洲、欧洲、东南亚、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此次事件中的石膏板主要为2006年的出口产品,但迄今为止并没有收到世界其他地区关于该批次产品出现问题的投诉和声音。美国检测报告表明,中国石膏板产品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都符合美国石膏板和建筑空气质量等相关标准。不仅如此,发生在美国沿海地区的此类现象在其它国家却从未发生过,并不能排除其沿海地域气候条件造成了腐蚀现象。在事件原因尚不明确的基础上,从美国本土发生大量极具针对性的集中诉讼,不能不让人怀疑背后的真实动机。

  诉讼动机存质疑,“滥诉”传统藏玄机

  除却诉讼原因,诉讼动机的复杂性也值得考量。金融危机下,美国部分房主的房屋价格下跌而价不抵债,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人以中国输美石膏板被认为“含硫”偏高的所谓问题为由,以期“祸水外引”,动用舆论工具和诉讼手段制造“事件”,这也成为该事件的可疑诉讼动机之一。《华尔街日报》(2009-12-23)专题报道《美因问题干墙受损房主有望延期还贷》一文指出“美国住房及城市发展部(Department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暂停或减少抵押贷款还款,以便让贷款人能补上逾期未还的贷款。”毫无疑问,在此情况下,以“问题石膏板”为由转嫁房主信贷危机,无疑符合美方房主、地产商、承建商等的各方利益。

  另外,美国的司法制度鼓励打官司,原告败诉时没有费用负担,原告胜诉时,律师则可分得高额的赔偿提成,对经济利益的驱逐造成了一贯的“滥诉”传统,所以在捕捉到一些敏感字眼后,相关利益群体助推事件朝着激化矛盾和诉讼而不是了解真相和协商的方向发展。

  诉讼动机的另一可疑之处莫过于诉讼对象的过分针对性。房屋出现问题原因是非常综合和复杂的,跟产品本身、使用环境、使用方式、建造方式都可能有关系,并不是仅仅是石膏板产品本身这样简单。围绕中国石膏板纠纷,法律专家认为,美方提起诉讼应按照法律规范层层推进,行业链条中各环节都应承担其责任,跳过中间各环节而直指中国制造商的行为值得商榷。专家表示,既然经过美国权威部门的认定,不能证明此类产品不合美国质量标准,那么产品责任被诉的主体,就应该是整个产品的流通链。中国的生产商是按照美国ASTM的相关标准要求,以及美国采购商的要求生产的,把问题集中归咎于中国生产商,这样做显然不合常规。

  剥离司法独立性,问题层面“被”提升

  诉讼的最终矛头,似乎有意将该事件的经济风险全部转嫁给中国建材生产商,并将消费者利益升压至国家利益。现在的情况是,权威部门还没有认定原因,各方诉讼就把一切归因于中国产的石膏板。有些政客和媒体还特意点名我国石膏板行业的领军国企,试图把一个简单的产品纠纷上升到国家的层面上来。

  中国的泰山石膏是一家由四个法人企业和经营层合资的,完全独立经营和独立管理的股份有限公司,股东通过每年的分红获取投资回报,而美方在将其列入诉讼对象的同时,详细论述了泰山石膏、中国建材集团及其他成员企业、国资委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都是与案件本身完全没有关系的,法官希望突破公司层面,把泰山石膏的责任波及控股母公司甚至中国政府的意图十分明显,被有关专家认为是明显的企图将此纠纷政治化,通过对泰山石膏施加压力达到美方经济利益的目的。在标榜司法独立的美国,在一个民事纠纷的案件中大量描述与案件本身无关的上纲上线的政治背景是非常罕见的。

  在提升问题层面的同时,有关方面还盲目起诉中国民营企业。泰山石膏2009年和2010年刚刚出资设立的子公司泰山石膏(河南)有限公司,泰山石膏(铜陵)有限公司,目前这两个工厂尚未投入生产,更不可能向美国销售任何石膏板,居然也成为多宗美国诉讼的被告之一。

  行业竞争大背景,舆论引导“妖魔化”

  中国石膏板质量的争议,无疑也让“中国制造”再度成为美国舆论的热点话题之一。但这起所谓的质量纠纷案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突然升温并直指“中国制造”,显然也有着诸多复杂因素,其背后更多的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对中国进行的“妖魔化”舆论引导。

  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建材出口大国地位,欧美一些国家一直对建材产品设立种种贸易壁垒,采取各种方式打压市场份额稳步快速增长的中国建材产品。

  据悉,国内石膏板行业的领军企业北新建材,目前在中国市场特别是石膏板高端市场掌握了明显领先优势,国内几乎所有标志性建筑均采用了北新建材的石膏板产品。不论是外资石膏板企业扩展中国市场,还是保护其所在国市场,北新建材都对其石膏板业务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威力。

  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美国对“中国制造”采取越来越咄咄逼人的态度,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壁垒也愈演愈烈,所谓“问题石膏板”已损害了中方产品的声誉,让中国企业蒙受了声誉损失,美方理应采取积极措施化解其中的信任危机,挽回诉讼事件对石膏板行业造成的声誉影响。

  事实上,此次石膏板事件最开始只是涉及一家德国石膏板巨头可耐福公司在中国天津投资的工厂,但没有人说“可耐福问题石膏板事件”,很快事件就演化成了“中国问题石膏板事件”,可见“中国制造”题材在美国的敏感性和偏见之深,而这种偏见所产生的“妖魔化”舆论影响,并未对解决该事件起到任何积极有效的作用,只是更加助长了“滥诉”的热情。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