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3 新浪家居
记者:您这是第几次去米兰?
张萍:第二次。游学我是第一次去,但是意大利我是第二次去。
记者:这次您在游学过程中有什么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吗?
张萍:其实在意大利我印象深刻的东西很多,我觉得这次跟上一次比,感觉到深入到生活细节的东西更多,印象比较深刻的东西,我说一个感受吧,我觉得任重而道远,因为整个意大利的设计体系30年代基本就完善了,而且很成熟,一直到现在之所以能引导世界,其实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又有传承,再有创新。所以更多的我觉得既然走出去,就要学别人最精髓的东西,但是精髓的东西不应该是抄袭,而是说我们要反思自身国内的状态,应该怎么去结合,去找到自己的路。我觉得这是游学我考虑最多的一个东西。
记者:其实我们国内的设计行业还在起步阶段,而且差得很多。
张萍:对,差得很多,起码是50年的差距。其实不是设计本身的问题,而是态度的问题,设计本身来讲,我们可能跟教育体制,跟整个人的社会的状态都有关系,因为优秀的人很多,聪明的人也很多,但是一个是文化断层,再有一个是很多人会把这个东西理解偏了,觉得我去意大利,是不是就让我抄意大利的东西,其实不是这样。我觉得意大利的东西,你去了解它最深刻的一些意义,或者是人家做事情的一个最严谨的态度,我觉得你把这个学会就行了,因为你毕竟是东方人,你去学它那个东西,不是抄袭这么简单,但是我们这么多年,我们对于国外的东西更多的理解其实就是抄,包括去展会,我那年去展会,不欢迎中国人去,为什么?因为人家以为你来就是抄的。所以就是把自己走到一个死路上了。
记者:您对于这次米兰游学的课程安排有什么自己的建议吗?
张萍:我觉得课程安排的还是蛮好的,他们行程安排我能打98分吧,剩下两分让他们再加油。因为他们课程的安排,说实话是属于比较松的安排,也没有讲很多太复杂的东西,因为更多的我们学习的包括人家想教授给你的,不是他怎么做事情,而是他为什么这么做事情,可能更多的是一个理念的、态度的东西,而不单纯是说这个事情我告诉你从A到B我怎么走,不会跟你说这个,他会跟你讲他的理念,这方面东西要多一些,这恰恰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市场环境,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方法,但是无论怎么样,我觉得我们要学会的就是他做事情严谨的态度,这是最重要的。
记者:这一次游学归来对您的工作上有没有什么改变?或者工作态度方面有没有什么变化?
张萍:我觉得会有变化,因为过去可能我们把这个工作理解得,其实它是一个很幸福的行业,是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可以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很多人把这个东西做得很纠结,所以包括我自己也有个阶段也是那样,但是现在我觉得先是寻找自我,寻找自我就是说你的职业以及你的生活,因为我们的职业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缩影,就是你的职业态度,就是代表了你的生活态度,所以可能先找到自我,找到自我的一种最好的状态,就像我们之前听一些教授的课程,西蒙老师讲的那样,你要有向世界去表达你自己的声音的这种勇气,我觉得先找到自我再去表达,现阶段我觉得我要学会的,过去我也在做,但是没有把这个事情想得那么正式,可能在之后我要把它想得正式一些。是不是我的理论体系要再严谨一些,我觉得宣扬自己是很重要的。
记者:这种不同的东西应该跟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们所接触的客户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客户理解的层次不一样。
张萍:不一样。但是某种程度上说,因为米兰理工学院的院长说,中国设计师要教育客户,我当时听到教育这个词,我觉得是不是要引导,我们都会说引导,他说不对,就叫教育,就是要教育。我说为什么要教育呢?因为客户是被我们惯的,惯的他觉得他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最重要的是先找到他是谁,在是谁的基础上找到他的自我,找到他的自我再给他一个可以表达他自己的空间,这个事情谁来完成呢?是设计师,而不是让他在这件事情上站在前面,拉着一个车去走路,不是的。我觉得中国的很多客户可能陷入了一个误区,他认为这个空间是我的,我就要怎么样,但是这不对,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那谁是专业的呢?一定是设计师,因为设计师对于空间的认识,先了解这个人的需求,再给他一个东西,我觉得这是专业的。而且我觉得中国的客户要允许设计师去尝试。因为我们是通过不断的去做客户,设计不同的空间去表达我们的设计概念,表达我们的自我,如果你没有给他一个这样的空间,可能我们设计的这种革新、我们设计的这种进步就不会那么快,就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现在差距50年,可能再之后是差60年、差70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跟我们的客户讲明白这个关系,就是要教育客户。他讲得很对,就是要教育。
记者: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