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2 新浪家居
1月30日下午,由北京构筑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搜狐焦点家居联合主办的“建筑里外——背后的故事”沙龙活动拉开序幕。这是一场关于建筑师背后故事的对话,关于建筑师的成长、关于建筑圈的各种怪、关于设计本源、关于当代建筑的希望、关于城市风貌。这是我们需要听到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一种情怀,各位建筑大师都在为大设计而工作在一线。
北京构筑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兵
本次沙龙由北京构筑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兵主持,邀请的嘉宾有NEXT北京事务所中方代表及合伙人蒋晓飞,NEXT建筑事务所合伙人约翰•范德沃特,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齐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王戈工作室主任、总建筑师王戈,中国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
建筑之外的故事
聊多了建筑之内的事儿,那就来点新鲜的,和嘉宾一起来聊聊建筑之外的的有趣故事吧。
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齐欣
齐欣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齐欣谈到“建筑之外背后的故事”这个主题很有意思的。他认为做了建筑这个行业,所以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上了好多的套,这些套跟教育有关系,跟我们工作的环境有关系。他一直在有意识或者没意识的在试图挣脱专业对他的影响,他认为就是离开了专业的影响以后,用另外一种视角再去看专业,就会觉得视野能够宽阔很多。
还有一种枷锁来自于学建筑的人有一种工科人的逻辑思维,但是到真去看建筑的时候,真正打动你的时候,往往跟工科一点关系没有。设计一定跟你经历和背景有关系,还有跟你本人的性格有关系。所以我总在想能不能做一个东西不那么理性,尝试能不能更有诗意一些,忘掉建筑里面老谈的那些术语,能不能另外一种非常感性的角度做你的事,就当你去做生活当中想看的一件事一样。
齐欣认为,现实社会中,除了专业本身对我们的束缚以外,社会上还对我们有很多束缚,比如政治观念和道德标准等。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走回到生活当中去,把建筑变成真实生活当中的一件事。
NEXT建筑事务所合伙人约翰•范德沃特
NEXT建筑事务所合伙人约翰•范德沃特也与我们分享了他开始接触建筑的小故事。约翰•范德沃特来自荷兰,一个压力不大的环境之中,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自由开放的这种气氛,使他变得相对更愿意去探索和发现未知的事物,包括以前童年时期喜欢去建造类似树屋的构建,他坦言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他对建筑的探索起源于十五六岁随父母到伦敦度假,无意间闯入圣保罗教堂,引发对“光、影、空间”的思考。
NEXT北京事务所中方代表及合伙人蒋晓飞
NEXT北京事务所中方代表及合伙人蒋晓飞除了做建筑之外,也一直在做一些建筑之外的事,比如和艺术、文化、设计等相关一些展览,不仅做了世界第一款的建筑游戏,还做一些家具的设计,比如灯具,他认为这些建筑之外的东西反而是更吸引社会的关注,最终发现人们关注建筑师,很多时候不是关注建筑,还是关注建筑之外的事。还有许多的项目经验让蒋晓飞意识到,就是为什么总是汇报不通过,其实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他就建筑讲建筑,在跟业主的沟通中,我的整套建筑方案的做法反而是业主最不爱听的,他其实关注是建筑之外的事,,不是就建筑在讲建筑,而是从各个方面的一种因素去理解建筑应该怎么做,所以就是这个也是从业主的角度,他关注的也是建筑之外的事。
功能与形式要真正糅合起来
谈到建筑,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就是“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而言,形式与功能其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建筑师来说,创造符合功能的形式美建筑是不可忽视的,同时达到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和谐,又是建筑师要孜孜以追的目标。形式必须符合功能,而功能则应创造形式。
齐欣认为“形式追随功能”说的不是建筑的事,这个说的是房屋的事,那么建筑要解决的问题,是房屋以外的事,比如你从入口,然后怎么进到你的客厅,从客厅怎么进到餐厅,这个时候客厅、餐厅和入口已经有了,建筑要解决的问题是这个以外的问题,你在走的过程中你会接触和感受什么东西,这个是建筑,他显然也包含了功能,他包含了房屋,但是他比房屋这件事要广阔的多。
中国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
中国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曹晓昕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用“死”和“活”来定义,他认为我们做建筑教育的时候,都觉得功能相对来讲是一个死的,然后那个形式可以是活的,我们让一个死的去定义一个活的,让活的不能跑的太远,基本上是这样一个暗示。但是这些规范化的原理的源头是怎么样的呢?这是一个阴谋。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王戈工作室主任、总建筑师王戈
关于形式和功能的问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王戈工作室主任、总建筑师王戈认为可以延伸下去。建筑师在保持自己底线的同时,又要能够能够读懂这个社会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在讨好,持一种献媚的心态,在尊严和实惠面前老在摇摆。无论做事情还是做建筑,那些让大家能够评价或者来观看的东西,你只有真情实意就好,发自内心就好,能让大家感到愉快就好。另外,建筑师也要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除了建筑师自身的工作之外,能多去爱一些生活,或者爱一个将来去参与或者享用你建筑的这些人,这样建筑师会收到很有意思的回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方面希望有一个传情达意,因为我们还要有一个基本的生存面,让客户满足他的要求。同时建筑师更要有职业原则和底线,要想的很清楚,有可为有不可为。
蒋晓飞谈到自己上学期间一直将“功能决定形式”这句话奉为宝典,很多甲方关注形式的东西,不是不关注功能,是因为功能这个东西是你的本份必须要做到,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包括我在内的建筑师,我认为功能做不好形式根本没法做,同时功能做好了之后形式没法要。其实最终我发现这两个是要真正地糅合起来。
CCTV新大楼体现了北京的包容开放 体现了一种想象力
提到北京的地标建筑,人们一定会想起CCTV新大楼来,对于CCTV新大楼被网友戏称为“大裤衩”,或者被叫做城市里的“奇怪建筑”,各位建筑师却表示乐观。
曹晓昕认为,如果一个城市里把我们所谓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建筑让其一夜之间消失,换成我们所谓的符合坚固、美观,几个原则,特别中规中矩的房子,你会觉得北京是多么的无趣,甚至于你现在再从CCTV边上过去,一点个性都没有,那我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太可怕了。CCTV大楼的出现,至少让我们还对生活或者房子还保持了这样一种想象力。
王戈讲到,CCTV大楼是一个不能让你忽视的项目,当时他能够得到这么多认可盖起来,他在这方面,在当时那个时代,那个情趣下,对这个项目的把握,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他认为,OMA做这个项目的时候,他就准确的把握了CCTV或者决策层的想法,还有哪一个企业能够这么盖一个房子,第一你能盖,第二你敢盖,只有国家,以及和国家经济相关的企业,所以我觉得这是自我的宣言,所以他建筑之外的意识形态的东西非常多。
好的建筑要融入到城市和生活中去
一个好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除了它的设计理念之外,它更多的应该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去,很恰当地融入到一个城市当中去。
齐欣认为一个建筑就跟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一个杯子,一个椅子一样,他有没有灵魂或者灵魂是什么不特别重要,最重要的呢,是他使用者和观赏者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每个人的解读也不一样,他的意义是在于别人对他的解读,而不是他自己要向别人传达的意义。
蒋晓飞谈到,一个真正的好的建筑应该是interesting的,每个人觉得它有意思的,这个建筑才算做到位。
曹晓昕讲到,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控制城市的风貌会对我们城市产生最消极的影响,千城一面的城市一定是一个病态的城市,我觉得可能从城市的管理者,到规划,当然也包括我们这样的设计师真的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一个城市该有的面貌。
对于建筑“大师”的解读
在建筑领域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大师呢?
对于大师的理解,齐欣老师很谦虚,他说“我不是大师,我要加点内容进去,我叫自己‘大师傅’”。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一天到晚画图的人,他觉得建筑就是文化,建筑可能就是哲学,建筑可能就是历史,建筑可能就是社会,建筑可能就是设计,所以设计是建筑的一部分,政治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所有的东西都是建筑的一部分。他希望能有更广阔的一个领域和天地,都适合用建筑,不要把建筑设定的太窄,“要有多重立场,你要从一个立场做建筑,把建筑这件事变的太简单了,所以你在做建筑的时候,肯定要有政治的立场、经济的立场、哲学的立场、生活的立场、学者的立场、小孩的立场、老人的立场,肯定多重立场融合让你做的很有意思的东西。”齐欣老师还说,建筑师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我们不能总自己限制的特别小的圈子。
曹晓昕提出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其实大师我觉得你要“湿”,身上就得多招点水,所以你想让自己湿,你就得掉沟里,大家都在大路走的时候,边上都是沟,你得往边上走才能湿,你成大师,还得往深沟里头走。同时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是在某种程度上或者说某一个阶段,他一定是孤独的。
各位大师对于年轻的建筑师非常关心。他们对于年轻建筑师寄予了厚望,要求建筑师在保持自己原则和底线的同时,又能够真正了解这个社会的需求,同时建筑师也要有一点理想主义的色彩,除了建筑师自身的工作之外,更要能多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