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杨绛先生:如果有天堂,一定是书房的模样

2016-05-25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一个噩耗传来:5月25日凌晨1点,我国著名作家、学者及翻译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京辞世,享年105岁。前些阵子,杨绛先生病危入院的消息曾在网上疯狂发酵,不久后知情者进行了辟谣,称杨先生身体并无大恙。正在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杨先生去世的消息突然传来,让人十分惊愕——据说这是因杨先生有遗言,要火化后再发讣告。

    杨绛先生,您一路走好。

    此篇向刚刚离世的杨绛先生致敬



    自古书房若闺房,不足为外人道。从某种意义而言,这是个比卧室还要暴露自我的地方,放眼望去都是你的品味,抬手一摸全是你的心头好。你是什么样的人,信仰什么又热衷什么,半个灵魂都泄露在你的书架上。

    对作家而言,人生的一半在看书,另一半在写书,这个角落既是面子也是里子,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算是人生中非常特别的一个地方。




走进国内作家的书房


  

    1.书房中的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以一种文化批判精神观照中国与世界。在精熟中国文化和通览世界文化的基础上,钱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

    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杨绛说:“我家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2.巴金的书房

  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3.鲁迅的书房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4.梁启超书房“饮冰室”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末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5.胡适的书房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6.周汝昌的书房

  周汝昌,中国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红学泰斗”。



  7.章太炎书房

  章太炎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



  8.启功的书房

  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9.齐白石的书房兼画室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10.金庸的书房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们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它们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11.书房中的季羡林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2.王国维的书房

  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杰出学者和国际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13.陈寅恪的书房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14.贾平凹

    贾平凹的“上书房”大名在外,圈内人讲,老贾的书房,一般人进去“镇”不住。这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坐在里面会心神不宁,不大自在,因为里面“出土”的东西太多了。

    满满当当的上书房——这里是最潇洒的“挥毫处”、最“核心”的“写作处”、最“森严”的“待客处”。



    15.冯唐

    他有两个身份,一是华润医疗CEO,二是写写色情小说,比如《北京,北京》,《18岁给我一个姑娘》。他的书房在北京后海的一座老宅子里,十分沉静,不可缺的是茶和香,进书房就点支香,来客人就泡杯茶,跟进门换鞋的仪式感一样能转换心情。

    书房如其人,有好者只见风雅,不好者觉得矫情。书架上那本《洪业》确实很值得一看。



    16.麦家

    就是那个写《风声》后来被改编成电影的人,他也写小说。他的工作室,名为“麦家理想谷”,位于杭州西溪创业产业园,是个邻水独栋小楼。这里既是他工作室,也是一个为年轻作家免费提供读书会客的场地。

    环境不错,是个谈人生好地方。

    你是有多喜欢博尔赫斯……



    17.金宇澄

    最出名的应该是2012年用上海话写了一本关于上海市民生活的小说《繁花》。有人形容《繁花》就是在一本书里同时有上万个好故事争先恐后要涌向终点。这个地方不是他家,是上海作协的花园洋房,沿着旋转楼梯上3楼,就是金宇澄的办公室。

    上海老爷的腔调,一定要有点新,有点旧,有点西洋。

    老壁炉架上码满整整齐齐一排书。

    这个有顶盖的白杯子几乎是机关生活的符号。看到照片都能闻到陈旧的报纸味儿。

    窗子可能有点漏风,用旧杂志压一压。

    这是要称斤去卖吗?



    18.葛剑雄

    葛剑雄是复旦一宝,也是稍显浮夸的海派学术圈里令人尊敬的学者。葛剑雄说书房是他的资产阶级幻想。大概以前买书很心疼,现在就拼命买买买,跟上淘宝的报复性消费差不多……

    开篇当然要晒恩师谭其骧的《中国移民史要》,这是谭其骧先生自己当年大学毕业论文的手稿,后相赠葛剑雄,再往上溯这份手稿的指导老师就是潘光旦先生了。

    《中国移民史要》

    北极旅行捡回来的企鹅头骨。额,略高能……



    19.苏童

    苏童的家中角落随性放着书。他喜欢听乡村民谣,闲来品红酒。

    读书写作之余,他还喜欢侍弄花草,是个兼职园丁,他的书房被绿色包围。



    20.李敖

    李敖的整个书房里除了一套沙发之外,满满当当全是书籍,被书海包围,是有多幸福。

    书房案头的陈设也很特别。


    你家的书那么多,宝宝真羡慕。



    21.郭敬明

    小四的书房基本相当于由30个暴发户装修战斗值加成,而且还是上个时代的暴发户。

    新时代暴发户们现在都走了冯唐路线,喜欢念经吃素。再次说明书房真是个容易暴露自我的地方,最后一张照片里书本名简直是他书房的最好写照。



    22.韩寒

    韩寒书房看上去最普通,倒是很接地气。

    很多号称是读书人的都喜欢把书供起来,但真正看书的人大概也不过就是打口柜子在里面乱七八糟塞满书,就好像你每天吃饭时用的碗筷总会放在最方便拿到的地方,只有供起来的那套限量版Wedgwood大概一年也不会碰一下。



走进外国作家的书房

    

  

    1.谢默斯·希尼 Seamus Heaney

  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自1982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哈佛大学修辞学的客座教授,1992至1994年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诗学教授。1995年,由于他的诗“具有抒情诗般的美和伦理深度,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迹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升华”,希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的书桌,如照片展示,是由一块厚木板放置在两个文件柜上而搭建而成的写作台。30年前,当我们搬至此时,桌面曾是两块厚厚的板木,这板木当年可是我曾任教的Carysfort学院一个教室用的长椅呢。虽经过大概一个世纪的摩擦抛光(被学校的学生和女老师们),橡木色的木板纹理依然隐约可见,我曾经思索着该如何去惋惜那片被砍伐用作此书桌的树木,也满足于当下一切顺其自然的安置。我总是迷信内心的某种恐惧:如果我有一个极其完美舒适的创作环境的话,我的写作灵感怕是会为此而消散不见了的。即便如此,这个小阁楼在10年前还是翻新了一遍,开了一个更大的天窗,添加了一个双面向的大书架,以解决我迫切需要解决的藏书空间问题。



  2.玛格丽特·福斯特 Margaret. Foster

  英国著名小说家,自传体作家,1938年生于英国Carlisle 小镇。自1963年起,她开始积极活跃于文学评论,自传,小说写作,并作为自由撰稿人与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多家媒体合作出任编辑策划等工作。代表作品为:《达芙妮·杜穆里埃自传》,《隐匿的生活》,小说《记忆盒》。

  1964年我们买下这栋房子,10年后房屋修葺时增加了此空间。而再过了个10年,这里才成了专属于我的书房。那个时候,我在起居室的桌子上继续着我的书写,这倒不妨碍我的写作灵感。但当我开始写人物传记时,我感觉自己急需一个空间,可以让我随时做笔记,摊开书稿整理文字,因此,就有了现在这个书房。



  3.约翰·理查森 John Richardson

  1924年生于英国伦敦,当今最著名的历史艺术传记作家,他的传记巨著《毕加索的生活:凯歌高奏的岁月》记叙了 大师生活的复杂时代和欧洲历史]其精妙的批评,详尽的研究以及迷人的叙事,使这本书 取得了艺术传记的历史性突破。



  4.马丁·艾米斯 Martin Amis

  出生于文学世家,崛起於80年代的英国文坛。他成名甚早,曾以1974创作的第一部小说The Rachel Papers《瑞秋档案》获「毛姆文学奖」;1983年,他已成为英国著名的文学杂志《葛兰达》第一代「最佳英国年轻作家」名单上的头号人物;而他在1986年出版的著作Money-a Suicide Note《钞票-绝命书》,更被《时代杂志》选为100大最佳英语小说。

  我的书房位于房屋花园的深处,玻璃屋顶上散落着树叶,松鼠有时悄然出现。说起来,这个房间其实是我妻子Isabel最先用着的,我的工作室则在阁楼上,但我嫌她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个宝地,就抢过来“占为己有”了,对于写作者来说,这里是天堂:可以吸烟,远离喧闹。



  5.希拉里·曼特尔 Hilary Mantel

  952年7月6日出生于德比郡小镇格洛索普,1973年毕业于谢菲尔德大学。2009年10月8日凭借畅销历史小说《狼厅》(WolfHall)摘取2009年第41届布克大奖。介绍她自己的书房这篇文章之时正是她在创作这部小说期间。



  6.艾尔·艾佛瑞兹 Al Alvarez

  1929年生于伦敦。身兼诗人、诗评家、小说家,也是人类学家,着有许多着名的非文学类书籍。他曾任「观察家报」的新诗编辑,是当时英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引介当代许多顶尖作品。他主编过富影响力的企鹅文选中的《新诗选》(The New Poetry),并曾是系列「企鹅现代欧洲诗人」的编辑顾问。

  这是间充满着回忆的书房,现年79岁的我已在这里居住了40多年。很多年前,家里曾有位充满干劲的女佣趁我们外出时将我所有的书都搬出去清扫灰尘,然后再将书放回时,书房面貌全非,至此我却再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书架上非常适合展示家庭相框,这儿有我拍儿子Adam紧跟波兰诗人Zbigniew Herbert其后接受奖章的留影照片,也有许多当年自己热衷爬山时留下的照片。

  书架上有一幅Leonard Baskin(美国著名的雕刻家及版画家)蚀刻版画,在Sylvia Plath去世后由Ted Hughes转赠予我,这幅画在她生前时一直挂在她的卧室里。 还有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是一位美国朋友赠送的,画面上毕加索的两条胳膊随意搭在桌子上,看起来像他的手指的那片,其实是一条法式长棍面包。

  这里已经变成了我的安乐居,以至于在别的地方我无法投入工作。有一年夏天,我们去意大利度假,在没有我熟悉的物品包围的房间里,我压根提不起半点写作的劲。我试着将一切打理好,早上10点就坐在书桌前。但人老了就做不到了,谁说人老了睡眠也跟着减少?一派胡言。



  7.卡利尔·菲利普斯 Caryl Phillips

  出生在印度西部,自幼年就生活在英国,他在上个世纪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殖民问题的小说,于1992年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年度最佳青年作家”,1993年又荣膺十年一度的“Granta文学新秀”称号。2004年又获得了英联邦作家奖年度大奖。

  写字台上经常是乱七八糟的。电话,日记本,传真复印机;各式各样的照明灯具-蜡烛,碘钨灯;便签纸用于提醒我一些要做的事情,约会,摘抄和倒计时。我是个有时间恐惧症的人。电脑旁的那个闹钟可不起作用,台灯下的水晶钟必须时刻放在眼前才有安全感。扬声器买来的时候是觉得我可能会突然地想听听音乐的时候不需要起身跑到另外一个房间去,虽然那边有一套更好的音响设备。然而当不断累积的 CD开始占用书桌大多的空间时,我又不得不把这对扬声器搬走。

  左边竖着堆放在写字台上的文件是我的阅读清单或者演讲稿。平放着的则是我现在正在写着的稿子。我一般手写文章,因此文件夹板,信纸和一只钢笔必不可少。这张书桌没什么特别的历史故事,15年前我从一家办公文具店买来,单纯地喜欢它足够大。房间里另外那台书桌则是深色红木的,配上铜把手,一排排的抽屉和可滑动的托盘。一般我会在这张“华丽”的书桌前填写账单啊,在电脑上订票或是做些资料研究什么的。但是,总有一股奇妙的吸引力会把我拉回这张靠窗的书桌前。



  8.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Eric Hobsbawm

  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代史大师。1917年出生于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犹太后裔,1919年举家迁往维也纳,1931年徙居柏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受创至深的德奥两国度过童年。1933年因希特勒掌权而转赴英国,完成中学教育,并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历史。1947年升任高级讲师,1978年取得该校经济和社会史教授头衔,1982年退休。之后大部分时间任教于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是该院政治及社会史荣誉教授。

  我的书房位于伦敦北区优美的汉普斯特镇一栋半独立洋房的顶楼,这里曾是儿子安迪的卧房。从用作小孩卧室到改造成大人书房,内部空间前后风格变化巨大,除开一点,房间都不一而同地显得凌乱无章。确实,房间里到处都是我的研究材料,打印稿,写作稿,待回复信件,散钱,收到的新书等等,这些杂物堆积起来既是资料,也是对我那日渐衰退的记忆力的某种提醒。历史学家的身份让我不得不整日地被堆积如山地文件围绕着,把两张书桌都摆得满当当,剩下一小块空地留给笔记本电脑。自80年代我开始在纽约那些学生们的影响下开始使用电脑的,到如今是可怜兮兮般无奈,想像下如果没有电脑,我该会如何不适应呢。笔记本电脑背包就挂在这面墙上。

  书房里极少有其他纷扰会影像到我工作。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我都没有淘到一把理想舒适的椅子,因此这里用于查阅资料外,读书则会另觅他处。墙上唯一没有被书架遮挡的风景是一张 比莉·哈乐黛(美国爵士女伶比莉.哈乐黛Billie Holiday。霍布斯鲍姆是个历史学家同时也是爵士迷)的海报和一幅具有巴西风格的红黑油画(不在照片中)。房间里有一台收录机,但我几乎用不着。写作时,我不太喜欢同时播放着音乐。我喜欢这间光线明亮,色调简单的书房,映入眼帘的尽是书的斑斓色彩,纯粹丰富,较之于其他房间,这里静谧安宁,书香漫溢。

  书架上的书有些是我正在研究的课题,关于民族主义或是盗匪历史等。绝大多数是我的著作的各国译本。被翻译成他国语言的译本数量令我欣慰感激,近年来还有一些地方方言版本出现-比如北印度语,越南语。这些译作大部分我看不懂,摆在书架上实则是作为本人的检索记录,或是在某个沮丧的时刻,它们提醒着我,在过去五十年岁月里,一个老学者孜孜不倦地用文字与世界各地的读者谈古论今,畅所欲言的荣耀时光,仅以此作为我个人激励斗志之用。



  9.亚当·菲利普斯 Adam Phillips

  1954年生于英国卡迪夫,是当代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他从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的遭遇中归纳出了一种无常的生死观,认为人活着就要承受不断的丧失,而丧失和死亡原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代表作《达尔文的蚯蚓》。亚当·菲利普斯同时也是企鹅出版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丛书的责任编辑以及《伦敦书评》的特约评论员。

    编辑:郑寅竹



0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