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绿化建设技术和实践

2016-07-06 新浪家居

  7月6日,2016第六届上海建筑绿化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的王瑛总工程师,带来“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绿化建设技术和实践”的精彩演讲。

王瑛:因地制宜的海绵城市绿化建设技术和实践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总工程师王瑛

  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和途径

  王瑛:从中央到地方,对饮水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2013年国家发了两个相关的文件,还出了相关的行政法规。水利部,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文,关于中央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一个通知,这个通知上对经费给予了明确,它直辖市每年有6个亿,省会城市每年5个亿,其他城市每年4个亿,同时对这个方案进行了竞争性的评审,有近百家城市进行首批方案的竞争,最后有16家城市作为首批海绵城市进行试点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海绵城市在下雨的时候吸水,需要水的时候再释放出来,这就是海绵城市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城市开发建设当中,可以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等概念来维持海绵城市的功能。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途径一共有三个:第一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保护我们原来的这种湿地,河流的水生态敏感区,这个是海绵城市建设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对受到破坏的水体或者生态环境的修复;第三要合理的控制开发的强度,留足足够的生态的用地,及控制城市不透水铺张的比例。

  我们绿地系统的规划,有三大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游戏功能。这是一个新老饮水系统的对比表,我们从途径来看,原来的雨水系统以快排为主,原来是单一的,现在是跨专业,跨部门的。这个是新型的饮水系统的措施,我新型的,从源头通过一些绿地,末端有一些泥水的湿地,所以这是一个新型的雨水。

 上海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王瑛:我们上海的雨洪现状和低影响的开发性必要性,第一个是设计的径流系数偏小,使得暴雨灾害严重,因为我们的中心城区,设计的径流系数是0.63,实际上需要设计到0.7,所以有11%的雨水还是要多方控制。第二点是空气的降尘量大,雨水径流污染严重,第三是地表沉降现象严重。

  上海海绵城市建设还有三高一低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地下水位高,我们上海地下水位在一米到1.5米左右,而且我们上海的雨量比较充沛,所以我们上海属于湿海绵,这是我们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要因地制宜考虑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不投水的面积比例比较高,一些不透水的铺张,比如一些路面,或者广场等等。还有一个土地的利用率比较高,相对来说一对一的比例就比较低,还有一个是土壤的入渗率比较低,人工踩踏造成土壤板结,这个就是我们上海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那我们就是要根据这个特点来因地制宜的给上海海绵城市建设给出一些措施。

  上海是对海绵城市是非常重视的,基本完成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初期污染的治理体系,我们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开展的一些工作,市科委上海立项研究,这个是市规划院牵头,有绿化,有水务等等部门参加,我们绿化这一块是指导站牵头,我们园林科研所,包括交大共同参与,研究的内容是海绵城市要解决的一些相关的指标体系等等。

  现在这个技术导则试行稿已经经过半年的听取意见,接下来就要发给大家了,还有一个是海绵城市相关标准的自修点,相关的行业标准还有十个,我们绿化相关的有公园、实体规范,还有城市绿地实体规范,还有包括我们园林绿化施工的验收标准规范,都在修理当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比较大的区域,是一个多部分的合作的工作,它包括建筑和小区,包括绿地,包括道路,广场,包括水路,它需要更多的协调和沟通。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