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6 新浪家居
又一山人
又名黄炳培。著名设计师、艺术家。曾担任多间国际知名广告公司的创作总监。于2007年成立84000 communications,从事品牌、文化推广及设计工作。艺术、摄影、设计及广告等作品获香港及国际奖项五百多项。「红白蓝」艺术作品于2005年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荣获香港艺术发展奖之年度最佳艺术家奖 (视觉艺术)大奖、香港艺术馆颁发之香港当代艺术奖。
品牌推广人、广告人、平面设计师、摄影师、服装设计师、空间设计师、艺术家 ……又一山人有很多个身份,近期他在IOD国际设计大会上作《何为创作,为何创作》的演讲,回顾30年来的创作生涯,他自认是一个教育家、社会工作者和传道人。1960年出生于香港的他,经历香港多年重大变迁,作为创作人,其创作观照本土城市意识形态与生命真意,正如他如坚持多年的“红白蓝”创作,传道信仰和正面价值。
新浪家居:你是一个跨界创作人,在做很多事情,摄影、设计、艺术创作、品牌顾问等等,你怎么定义自己的身份?
又一山人:我做很多事情,我不介意任何切入点。当然品牌顾问是我的强项,其实我做空间设计也不错。 “一个人,两个名字(黄炳培、又一山人),三重身份(设计艺术家、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四个服装梦(例外、Ymoynot、王文兴、练功Tee),五种视觉领域(设计、摄影、艺术装置、影像、书法)”,这是对我在做的一些事情的概括。
新浪家居:你喜欢“捡破烂”,还做了一个展览,这是不是你观察事物一个特别的方式?你又一山人:有啊,我现在还有“捡垃圾”。我不会将生活和设计故意分开,生活各种各样事物的都可以看出美和灵感。其实我捡垃圾不是为了创作,我不断拍红白蓝的照片时候,我没想过要拿它来做创作。我只是感受它,接触它,投入它,直到我认为这些可以转化成信息时再开始创作。通常我的创作都是这么开始的。
新浪家居:你和方所的合作是怎么开始的?
又一山人:大概在2000年,我和马可、毛继鸿开始例外服装的合作,方所的成立要追溯到六七年前。有一次我和毛继鸿去日本越前旅行,越前就在京都旁边,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市,保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如纸艺、漆器等。我们拜访了许多工匠,吃饭时我和毛继鸿感慨说,“这些工艺很多是中国传过去的,如今日本人都还在坚持着,我们中国人却越来越不重视了。”他点点头,表示同意。沉默了一会儿,他突然说,“Stanley,我们一起做吧”。因此有了方所。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将传统美学、工艺以及生活方式和现在大众的生活接轨,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
又一山人和方所创始人毛继鸿(中)、策划总顾问廖美立(左)在成都方所
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方所、衡山合集这些文化品牌,还是和深圳上城、香港IFC这样的商业品牌的合作,我越来越希望能够在商业价值和文化、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共同点,在商业之外能够和大众的思想、生活产生关联。当然,这是我的主观愿望,有些客户没有这样的想法,可能当地政府认为这是不值得或者理解不了。我会尽量去寻找这些机会。
新浪家居:现在方所已经开到第四家,今年会开到上海,诚品书店也开到了苏州。大家觉得中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文化,中国设计会越来越好,但是你反而有一些忧虑。
又一山人:确实看起来我们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但有名有利人就会变化,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是追逐名利所致。香港也经历过这个阶段。香港在七八十年代比较踏实,到今天变成一个很西化的语境,或者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发展的捷径。但我认为把自己表现得很国际化,是一个错误的行为。你应该保持你很地道的一面,相互之间有差异,别人才会尊重你。中国设计有很大的进步,但我不确定会不会被名和利带到一个“不是自己”的方向里。
我们从建筑和电影来聊聊好了。
王澍用很地道的材料做出东方精神的建筑,被国际认同,获得普利兹克大奖,这是它第一次把奖颁给中国人,我很关心设计师或者和建筑相关的人怎么看这个事件。他们说,“哎呀,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因为政治因素要颁给中国人”,又或者“西方人受骗了”。我听到很多这样的说法。
为什么中国人今天不认可自己的文化?为什么大家觉得西方才代表最好的水准,觉得只有像扎哈·哈迪德这样的国际建筑大师才是好的。他们有很多优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你不应该看不到自己的好。今天大家一味追捧好莱坞大片,对国内一些优秀导演的作品却不甚了解,比如贾樟柯,他的作品里说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的状态,这些作品很有价值。虽然不需要把贾樟柯和好莱坞电影作比较,但我们应该以不同角度去欣赏,尊重他们。
今天中国走在十字街头。我们思维偏向了西方。香港设计开始走下坡就是因为变得西化。并不是要大家排斥西方设计,如果你是一个中国服装设计师,在巴黎伦敦读完时装,也切切实实留在欧洲生活,你在那里做西方语境的设计,这没有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在北京生活的人,脑子里却一味做着西方的设计,我觉得这是“精神分裂”。
新浪家居:有一位老师也批判过建筑界这种西化的现象。他说,不就是为了国际化么,能不能把英文学好然后补补中文。近年业界也在倡导回归传统文化,但有时候做出来的东西真的需要“补补中文”。
又一山人:大家说回归传统文化,但往往是在迎合潮流,为做而做,只是躯壳,没有灵魂。不是真的认真回到我们的文化情操上。很多人说,“Stanley,你的红白蓝也很符号啊。”我说“是,但是我很清楚我背后想要表达什么,我要传扬正面和积极的香港精神。”红白蓝在我眼中象征着宝贵的香港价值:存在、参与、耕耘,它代表了香港六七十年代的港人精神。但是这些精神越来越淡薄,香港人现在斤斤计较、精于算计,以我为先……我1960年出生于香港,看到这我相当痛心。创作背后有没有用心最重要,而不是呈现的方式。
新浪家居: 你认为创意需要天赋吗?
又一山人:我不认为我是一个很有资质的人,一定不是。我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我的文字真的很糟糕。书读得很少,看报纸也很慢,对图像会好一点。我小时候混混沌沌,读不进书,考试勉强合格。我没有读完设计,四年课程我只读了一年。当年我念的是夜校,白天在工商师范学校上学,晚上进修平面设计。当时这个课程是给在职的设计师上的,我报考的时候隐瞒了这点。一年之后,我因为白天要考毕业试没时间做作业少交了作品,被一个老师发现我不是在职设计师,结果我被劝退了。天赋资质不是最重要的,后天的热情和决心才是关键因素,还有,去做。
成为香港视觉创作领域的一个代表人物,我觉得可能是冥冥之中被安排的。我对书面阅读有心理障碍,所以我的阅读方式是用眼睛、用心去看。比如摄影就是我阅读城市的方式。我经常去拍照,我的镜头看到的是什么,代表我的心看到的是什么,眼睛看到什么也不算。
又一山人摄影作品《烂尾》
新浪家居:你会用什么特别的方式去看世界?
又一山人:我经常在课堂上跟大家分享爱因斯坦说的一句话。大家都觉得爱因斯坦是一个有超能力的人,但他说,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人,他只是很热情地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而已。说得真好。有热情,有好奇心,就是这样。假如你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你会去想为什么这个椅子是这样的,卖报纸的阿婆为什么不开心。好奇是你投入到这种状中态,你去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它吸引你,继而带来思考和看法。好奇心是很多事情的起点。
新浪家居: “又一山人”这个名字和八大山人有哪些关联?八大山人冷眼看世界,但是你是怀着热情去看这个世界,并且希望通过你的创作能引发一些改变。
又一山人:八大山人是我追随的一个目标。1993年我为了方便进行个人创作取了这个别号, “Stanley wang”这个名字留给商业创作。当时取“又一山人”这个名字只是因为八大山人的画的美学、意境超越了所有我认识的中国山水画,我向往他的美学境界。
后来我才知道了更多八大山人的故事,比如他皇族后裔遭遇灭国为了避世隐于江湖的经历,也就能理解他的画为什么是这样。他总是冷眼旁观,他的画里连小鸟的眼睛也是倔强的。我和他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里创作,这算是一个关联点。八大山人后期的画很奇怪,小鸟在石头下面,鱼在天空飞。你要知道那个年代连西方也没有抽象画。那时候人们觉得这个老人家疯疯癫癫,其实他是刻意将虚幻的的意象画出来。在佛学的观点里,世间没有一个绝对真相,你看到的是虚幻。这是佛家最高的思想表达方式。我是一个佛教徒,又一山人晚期的作品和我后来像《无常》系列表达生命观念的创作不谋而合。你问我和八大山人有什么关联,冥冥之中暗合,解释不清,可能也是一种因果吧。
又一山人作品《无常》
(“无常”系列作品只有一个棺木沙发,展览时有两套:一套是生前做沙发、茶几用,另一套是死后的“棺材”。又一山人想借每天亲近“梳化床”,亲身感受“死”这一人生功课,带着对无常生命的感受,然后裹身离去。
无常,是“梳化床”和棺木之间;无常,是今生、死亡和来生之间;此“之间”应该珍惜,是正面……是积极……是自在……无常,是体验人生。)
新浪家居:你也有进行艺术创作,有人说,当代艺术认真你就输了,梁克刚吐槽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那些标新立异天马行空的作品引起很多共鸣。很多所谓的“当代艺术”,观众看不懂艺术家在表达什么,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又一山人:中国这10多年来是世界艺术平台上一个很大的关注点,也具备争议性。我不评论艺术市场,毕竟市场就是市场,自有它的商业逻辑;我也不评论人们看不看得懂艺术作品,艺术是很纯粹、非常个人的事情。跟随自己的心出发去创作,这才叫艺术。为了炒作,把自己包装成知名艺术家,画一个连自己的内心也不是这么想的东西的时候,是不配做一个艺术家的。当然也没有人能够断定他是不是。我认为日久见人心,别人的判断也不需要去理会。我很敬重刘晓东,他一直以来都在画普通老百姓,以一个地道的方式。这种状态,我很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