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4
2017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里,家居行业一边说着环保风潮的“蓝瘦香菇”,一边围观企业外迁的转型升级;刚关注完上市潮,转身又猛追线上的新零售;曾因中国家居品牌走向国际而倍感自豪,也因为消费升级成本看涨戳中泪点。
匆匆过去的一年,有哪些让你惊、让你喜、让你惊喜的事儿呢?新浪家居年度特别策划邀请了行业多位大咖盘点2017。企业、行业、设计、家具、家装……不同领域的大咖回顾与思考哪一件能够触动你的心弦?本期嘉宾——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家具研究开发院院长许柏鸣。
歌舞升平,一派繁荣景象,谁都想要用“设计”来装点门面。
2017年,对于中国家具设计而言,看似热闹非凡,实质上是在苦苦寻求突围。不能说突围失败,但突围未果却是事实,因为这种突围不是一年甚至数年能够完成的,当代中国家具设计还在探寻的路上,也就是说还没有真正找到该走的路。目前,在成品家具与定制家具两大类企业中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不尽相同。
1.成品家具
一方面,大众红海市场家具同质化现象严重,非善意设计泛滥。“非善意设计(Design-Unfriendliness)”也可称之为“在敌方领域里设计(Designing in Hostile Territory)”这与人们通常所说的抄袭与拷贝还有所不同,后者风险越来越大,而前者是以非善意设计元素来获得神似,更加“聪明”,很难被追责,所以受到很多企业的亲睐。这是属于最低水平层级的的设计,但没有办法说其不合法。
另一方面,有些以所谓“设计引领”定位的企业,视野狭窄、思想保守,除了在实木材料、伪风格和款式上努力变化之外,设计内涵乏力并缺乏战略性思维。由于内涵不足,设计一直处于表层化状态。因此,新产品一旦问世就很快被跟随性企业紧紧盯住,从而又进入新一轮同质化的怪圈。这些情况我在《材料与风格二元导向的家具设计已经走到尽头》一文中已经作了分析。这里想补充的一点是在新中式家具热闹背后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尽管也有一些意境高远的佳作,但凤毛麟角,大多数只是元素和符号的搬用和堆砌,形态走得太远,灵魂跟不上。事实上,没有历史高度和全球格局的设计是没有方向感和走不远的;而没有先进的系统理论指导,设计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
正所谓抓住本质的人总会找到自己的方法,而一味追求方法的人永远会有麻烦。
2.定制家具
定制家具自觉与不自觉地植入了系统设计的概念,但大规模定制(customerzation)不仅要求对产品零部件平台进行科学构筑,同时也要对终端表现和客户参与设计作出有效响应。与传统成品家具设计工作相对集约不同,由于定制家具的设计任务是分散在整个系统和流程中的各个节点的,系统和流程中担负不同任务的各个角色在信息、心智模式、语言标准、语境、知识储备、经验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对称情况,所以常常问题百出。因为任何一个节点的失误都会直接产生产品和服务的次品,当节点上的要素是由人而不是机器和电子装置来保障时,这种品质的不可控因素就会激增,标准的缺失更会导致终端的混乱不堪。
在目前情况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了。作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岗位,驻店设计师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对于定制企业而言都如杯水车薪,严重不足。定制行业在野蛮发展的过程中,如速生树种般密度低、材质松软、没有美丽的年轮,甚至空芯化。
服务与服务设计已经成为定制家具企业的瓶颈,如果这个瓶颈不能突破,发展越快,则客户满意度会越低,这是埋在整个定制行业中的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则会产生连锁反应,直接导致消费者信任度的崩塌。
以上所有这些问题,都只是现象,关键还是当代中国家具设计视野还不宽广、历史高度尚未建立、设计理论还很稚嫩且未成体系。所以传统思维与想当然的做法根深蒂固。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设计。
从本质上讲,设计是在行动之前先想好该怎么做,设计是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途径,设计要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来统筹。
其次,设计不仅仅是把方案或做出原型就交给生产部门了事,而是要在产业链各个环节中都负起责任。
设计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服务,产品加服务等于解决方案。
设计不仅仅满足生产与销售,还要贯穿整个生命周期。
设计不仅仅服务于商业世界,还得承担社会责任,设计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许我们需要重回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