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的内地市场牵动着台商的发展脚步,台商所带来的经济与文化的输出也影响着内地的生活方式。40年过去了,消费者为哪些台湾品质打过CALL?新浪家居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街头采访得到以下答案。
餐饮、电子、家居领域的台湾品牌令人印象深刻
《康熙来了》、《流星花园》等文娱产业的繁荣影响了几代大陆人,发达的旅游产业及餐饮产业也反复打磨台湾印象。内地消费者熟悉的台湾品牌平均分布在各个领域,餐饮、电子、家居领域获得较高的印象分。
随着大品牌坐稳大宗市场,理性保守的70后与追求性价比的80后释放了刚需消费。和成卫浴、BenQ、樱花卫厨位列此次调查中消费者印象最深的台湾家居品牌前三位。相较于80后热衷于电子与文化消费,90后关注的领域更多样,娱乐生活两不误,未来在家居消费的潜力可期。
台湾产品已经渗透在大陆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酒香不知出处”是当下台湾品牌急需解决的问题。美国零售业大师P.G托马斯将现代人类的消费行为可以划为两个大类:一类是理性消费,另一类是情感消费。理性消费需要快速、便捷、实惠,而情感消费则需要打动人们的内心。诚品书店进驻内地后炒热了台湾生活方式,值得台湾家居品牌借鉴,将生活理想落足于日常,引导消费者成长为生活美学的实践家。
女性更爱台湾品牌,“有设计感、精致、贴心”打动芳心
在调查中,已超7成消费者购买过台湾品牌的家居产品,其中又以女性占绝大多数,20-35岁的女性消费次数最多,36-45岁的女性单笔消费额度最高。消费者用“有设计感、精致、贴心”,三个关键词,勾勒出台湾商品的整体印象。
台湾企业中不乏在某些专业领域“小而美”的隐形冠军。在许多细致技术工艺上,台湾品质具备自己的优势,容易获得高端用户的青睐。这也是台湾品牌溢价的重要因素。部分小众品牌依靠建立以及向世界输出台湾人的生活风格迅速收割兴趣消费的90后、00后。在细分市场做出个性产品是台湾品牌发展长青值得思考的要点。
看好台湾品牌在内地发展,二线城市的发展机会更大
改革开放之后,GDP和西装、邓丽君的歌一起时髦了起来。中国创造了连续数十年的双位数增长奇迹,内地的新兴市场对台商敞开怀抱。但台商在大陆的发展速度并不明显。相对新品牌的激进,老品牌考虑更多的是现有市场和全局。传统台商在大陆的发展策略与渠道下沉的覆盖程度略为保守。
实际调查中,八成消费者看好台湾品牌在内地的发展,超过60%的受访者反应内地城市的快速城镇化将持续拉动台湾品牌消费增长。超过半数来自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对于台湾品牌的认知深度、广度和消费频次更高,这与台湾品牌对一线城市的精准把控有关,将其品牌调性,精准人群的喜好导向紧密关联。
在国家政策与时代机遇的双重冲击下,无论是传统的东部强市,还是新兴的中西部以省会为代表的新锐城市,正在改写中国城市经济地理版图。二线城市群聚效应依然显著,三四线城市则在未来5年内逐步释放出消费能力,台湾品牌商机无限。
反观制造业领域,台企从过去生产消费产品为主,开始向高端电子和生物科技等领域发展,其产品价值和技术含量更高。近64%的受访者希望更多的台湾品牌来内地发展,而对于品牌本身的历史年份并不介意,传统老品牌与新锐品牌都能接受。
在家装消费时,品牌的台湾属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消费者增加信任感,三成消费者愿意优先考虑台湾品牌的产品。这得益于台湾品牌在内地积累的良好社会口碑。
想知道在全球经济发展与市场转移的历史时刻,台湾品牌如何平衡坚守与创新?敬请期待4月27日由新浪家居特别策划的《改革开放40年家经济系列之台湾品质在大陆》主题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