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智贤专栏 | 在未来,居住将有多少种打开方式?

2018-10-23 新浪家居

殷智贤 | 生活方式研究者 资深媒体人

  使用太阳能、使用冷凝水究竟是用技术征服自然还是一种谦逊的退让?这将决定了未来的绿色住宅如何建构自身的能源系统。

  人需要在日常居住中,一直保持对自然的觉知,人的居住行为也应该是与自然的对话。技术的发展,其结果应该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友善,而非越来越对立。

  对“公共与私密”二元关系的重新定性,使空间的属性因此发生了迁移,这种不会因物理空间的划分被强行固化的空间划分方法,可以在居住资源紧张和居住品质升级的矛盾中找到一条突破的路径。我们只要能改变观念,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空间如果想被折叠得越多层,我们必须将时间切分得越精细,当空间不被时间限制时,同一个空间就可以完成在不同时间段里的变身;当时间不被空间阻挡时,这一刻,我可以使用的空间就不会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方式将使我们从二维的面积成就功能跃级至空间成就需要,如果设计能破除对三维的僵硬认知,则有机会实现四维高度的资源使用方式,即让时间成为引导空间转换的变量。

  人如果能够理解时间,就能接受无常,也就不会对生活中各种变化的到来感到错愕。居住本身就是一场充满了无常的演出,谁也不敢说何时转场何时落幕一切尽在掌握!

  土地是资源,能源是资源,人的注意力和体力是资源,财富、物质供应能力都是资源,可是这些用来实现居住的资源永远都存在相对于欲望而不足的现实。

  这些设计师用他们的作品提出了一系列辨识及筛选的程序和标准:请你仔细了解一下哪些需要是不可放弃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根本是多此一举的?设计的使命是解决问题,但设计必须先明确哪些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哪些是伪问题。

  9月21日原研哉总策划,张永和、马岩松、杨明洁、李虎、青山周平等十名设计师参与设计的“House Vision Beijing 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在鸟巢开幕,一时间成为京城乃至国内设计界的焦点。

  一个好的展览其责任是提出问题,并提供多种启发式的答案,以引起公众对所提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就这个意义上而言,这个展无疑是水准相当高的展览,因为在这十个建筑里我们会看到关乎中国当下居住所面临的几种核心困境,十个设计师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他们看见的“未来”。

 问题一:能源危机与情感危机可能是一件事

  马岩松此次与薄膜太阳能制造商汉能集团共同完成了一个类飞碟似的建筑“庭园家”。这是一个通过薄膜太阳能技术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空间。

  全人类都面对能源危机,前一阵一篇刷屏的文章《地球只留给人类22年的时间了》谈的是全球变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迫在眉睫,但以人类的智慧,人类有什么办法可以减缓这场危机到来的速度吗?

  太阳能一直是人类想充分利用的能源,这个概念房用了233块薄膜太阳能电池,一小时发电量可达3.896KW,这样面积的屋顶生产的电可供一个三口之家使用。概念房屋顶的每块电池的角度根据太阳运行的轨道做了相应角度的调整,以最高效地吸收阳光。

马岩松x汉能,庭院家。可以随时转换空间功能,可以随光线变化调整居住行为,太阳的运行与居住的运动可以实现强关联。

  杨明洁和数字能源科技公司远景联手设计了利用植物力量储备能源的住宅“绿舍”。光合作用所需的光线自屋顶投射下来,通过冷凝装置转化为液体水,用于灌溉宅中栽培的若干盘植物和蔬菜。这是对剩余能源的利用模式,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及附近的风力发电站是这个住宅可以获得的两种能源。

杨明洁x远景,绿舍。剩余能源支持家庭种植体系,高科技重塑亲子关系。

  这两个设计都引入了太阳能技术,也都试图建立一个系统以供居住所需的能源,人类到底要以什么姿态和自然相处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审视的。从远古时代的敬畏,到近现代的征服,人类调整过和自然之间不同的距离。当人类只是臣服于自然时,人类不甘心;而当人类只想发展征服自然的能力时,又不知道如何退让。使用太阳能、使用冷凝水究竟是用技术征服自然还是一种谦逊的退让?这将决定了未来的绿色住宅如何建构自身的能源系统。两者的差别在于:如果是征服,人类必须发展技术使用的效益;如果是退让,人类需要发展的是如何利用自然所予。

  所以两位设计师在其设计中表达的并非只有技术的使用效果,他们同时提示我们再次端详人类今天遭遇的环境危机是我们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异。

  马岩松想让“人造物”和自然有一个很好的融合,所以在这个设计里空间是自由的,室内室外的边界是模糊的,功能区域的划分不是确定的,而是开放的,人在其间可以随着阳光的变化改变行为的发生地。他想提醒人们: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住宅还局限于功能化社区,而忽视了人精神的归属感,可人的归属感是从自然中获得的,所以人需要在日常居住中,一直保持对自然的觉知,人的居住行为也应该是与自然的对话。

  杨明洁则将绿舍里的那套系统设定为亲人之间沟通的话题,远方的父亲可以和子女在分享远程监控植物生长过程中加强联系、加深情感,这套用于应对能源危机的高科技装置也同时成为应对日益疏离的都市人情感危机的系统,希望这个家庭获得的不仅是新鲜的蔬菜和花朵,也包括不会衰败的亲情和爱情。杨明洁说:技术的发展,其结果应该使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友善,而非越来越对立。

  问题二:为隐私,为共享怎么分配空间?

  在中国和日本都有过长期生活经历的日本设计师青山周平在他和华日家居合作完成的“新家庭的家——400盒子的社区城市”中给出的答案是:每个人有一个独立的小空间,每个空间稍大于5平米,以用于睡眠和存放一些私人物品,更多的居住功能例如会客、工作、烹饪、就餐、洗盥等都在社区空间中完成,四个私人空间总共占据了二十余平米,余下的三百多平米成为共享空间。

青山周平x华日家居,新家族的家。四个小房子里,是每户的私密空间,中央区域是共享空间,这种布局形同中国传统的围合型住宅,例如四合院等。

  对“公共与私密”二元关系的重新定性,使空间的属性因此发生了迁移,这种不会因物理空间的划分被强行固化的空间划分方法,可以在居住资源紧张和居住品质升级的矛盾中找到一条突破的路径。我们只要能改变观念,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同为日本设计师的长谷川豪和无印良品联手打造的“无印良品员工宿舍”,虽然也和“新家庭的家”的空间划分有共同之处,都是最小化的私人空间和最大化的共享空间,但其布局则迥异于“新家庭的家”,“新家庭的家”是几组私人空间围合公共空间,而“员工宿舍”则是共享空间环绕私人空间聚集处,这是两种生活方式,前者在共享空间里,个人的行为信息处于全公开状态,分享度高,不同住宅间会有更多交汇的机会;后者则保有一定的隔离性,如果不希望相互打扰,不同的公共区域被住宅中间的私人空间隔绝,同一社区的人如果协调好使用各功能区的使用时间,完全可以在某个时段内独享某个公共功能区,当然这种格局也减少了人们之间的互动机会。这就是不同的价值选择了。

长谷川豪x无印良品。无印良品员工宿舍,中间的四个LOFT式的私人空间成为四周公共空间的区隔,使居住者在使用公共区域时也有共享或私享的选择机会。

  作为设计师在做空间规划及功能配置时,一定会假设目标使用者的生活习惯,显然在青山周平的想象中,交流是高价值的生活行为,但在长谷川豪的价值排序中,如何在拥挤的生活空间中尽量保有私密性或曰个人领地感更为重要。

  不过他们两位设计的私人空间都对居住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不低的要求,否则那样狭小的空间是很容易因为坏习惯迅速沦为垃圾站的。

 问题三:空间可以被叠几折?

  阿那亚和大舍建筑事务所合作的“亼屮囗”有一个费解的名字和一组谜一样的空间,随着家具的复合、收起、移动等变化,这个区域可以生成出若干种居住形态,你能想象吧台、咖啡厅、商铺一抹脸儿就变成了写字间、卧室和会客区吗?这个房子是可以被多次编辑的,空间的开合和家具的位置可以有多种编排方式,你可以创造属于你的居住方式。当需要时,别人也可以。

大舍x阿那亚,亼屮囗。可以随时被折叠起来的家具构成了随时可以被重构的空间,功能不会绑架空间,空间也不限制功能,时间的流动引导着空间的转换。图左上:内室。随时可以折叠起来的家具让空间有很多的可塑性。图左下:这根本就是住宅的外立面!个人生活和被人看见想怎么转换就怎么转换。图右:外向型空间,有非常开放的姿态,随时应对各种社交需求。

  那些坚硬的墙壁、木板、铁架子好像面条一样可以被轻易扭转、粘合,造出不同型态的空间,我觉得其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值得去关注并发展:

  空间如果想被折叠得越多层,我们必须将时间切分得越精细,当空间不被时间限制时,同一个空间就可以完成在不同时间段里的变身;当时间不被空间阻挡时,这一刻,我可以使用的空间就不会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方式将使我们从二维的面积成就功能跃级至空间成就需要,如果设计能破除对三维的僵硬认知,则有机会实现四维高度的资源使用方式,即让时间成为引导空间转换的变量。

  马岩松的“庭园家”让人们的行为跟随太阳的运行在空间里做调整,而不是被功能区的划分所引导,这是四维设计的雏形;长谷川豪的“员工宿舍”对公共区域的布局是时间管理空间的一个方案:例如当不同的员工分时段使用不同的公共区域时,空间的公共性和个人化的私密性是可以切换的。杨明洁的绿舍用“灌溉”这个系统植入了时间的维度,以此建立亲人间长久的维系纽带,这是空间创造时间价值的方式。

  空间可以叠几折的背后是时间可以用几种方式度量,人对时间感知的差异不仅在长短上,还有时间所呈现的空间转换方式的快慢。

  孙大勇和MINI合作的望远家在我看来也是试图将更多生活信息聚拢在有限空间的一种努力。这是一幢只有15平米的房子。

  MINI的基因是小而精致。面积小却有生活的品质,意味着不在二维层面上理解和解决问题;精致意味着细节考究,满足需求的方式优雅而准确。

  这是一个在不断翻转中变换功能和场景的空间,很像话剧舞台,转一个角度,就是又一幕开场,场景转换的比“亼屮囗”快速得多,可能因为MINI是跑车的缘故吧,速度一直是其源代码。

  设计师在外立面安排了两组反射镜,镜中的风景永远是流动的,就像都市中川流不息的时光。你也可以对着镜子发呆,给自己一个凝视自己的机会,但也可能这面墙被突然转动,你还没回过神来,转动墙的那位就在这个转动的空隙间和你打了个照面,就像生活中那些猝不及防的事情。这个设计就是让一切的发生都充满了速度感。

孙大勇x MINI,望远家。顶层的六个观景窗是公共客厅的上方,居住者的居住体验不仅包含在室内的游走和使用,还包括观看外在城市风景获得的“远景”体验。

  人如果能够理解时间,就能接受无常,也就不会对生活中各种变化的到来感到错愕。居住本身就是一场充满了无常的演出,谁也不敢说何时转场何时落幕一切尽在掌握!

  问题四:哪些需求是可以被过滤掉的?

  一个设计师接到一张设计单子,大都会发现设计任务超出了预算或空间的实际承受力,甲方乙方能否做出共同认可的价值排序,直接决定了设计的方向及完成的品质。

  张永和在与海尔合作的“砼器”中过滤掉了一切的装饰物,全部采用素水泥作为基本建造材料,甚至连家具都是素水泥的;

非常建筑x海尔。张永和全方位地开发了人们对素水泥的可能性的想象,简单和丰富在此可以合作。中庭的设计取自四合院的概念。

  李虎和小米共同完成的“火星生活舱”更是假设在地球上已经待不下去的人类在告别故乡地球时,才发现活下去其实需要的并不多;

  李虎x小米。火星生活舱。筛选后,人们在太空舱里的需求只有吃喝拉撒,观看舱外的世界和观看自己的内心。

  有住联手日本设计中心设计的“最小-最大家”,尝试了对一居室进行改造,基于“Edge Zero”理念,力求在一个有限的狭小的空间里实现最多的功能。

日本设计中心x有住。最小最大的家。一居室内因为不让界面限制需求存在的方式,面积和需求不再构成矛盾,人可以在同一区域内让不同的需求以优雅的方式得到满足,但前提是人必须懂得节制,这是优雅的前提。

  于是这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我们选择哪些功能?每一个必须被满足的功能可以获得什么样的资源支持?

  土地是资源,能源是资源,人的注意力和体力是资源,财富、物质供应能力都是资源,可是这些用来实现居住的资源永远都存在相对于欲望而不足的现实。

  这些设计师用他们的作品提出了一系列辨识及筛选的程序和标准:请你仔细了解一下哪些需要是不可放弃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根本是多此一举的?设计的使命是解决问题,但设计必须先明确哪些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哪些是伪问题。

  张永和用素水泥不是要去否定其他材料,而是展示了用一种手段一种语言来应对人类复杂的需求,到底可以企及什么程度。为其制作水泥模块的老板说:这是我们做过的最难的项目;李虎把人“困”于太空舱里,让人无法外逃,此时人不得不好好问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类如果不了解自己,不能管理自己的欲望,移民到哪个星球都会重复在地球是的问题。一个最小的家也可能会成为最大的家,只要人类不任由自己的欲望恣意膨胀,满足这些需求只需很小的空间,需求与需求之间的界面会变得不那么坚硬,人如果懂得节制,就会变得优雅。

  有位智者说过:快乐不是寻找不到,而是因为没有知足;痛苦不是不能铲除,而是因为不敢放弃。

  展览到11月6日结束。

  展览作品成书 购买链接:

  https://item.jd.com/33517858697.html 


0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