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驱动中的新生活、新物种、新商业

2018-12-03

         围绕以设计驱动的“新生活、新物种、新商业”三个热议话题,2018年广州设计周N3论坛及圆桌会议,于2018年11月27-29日展开了精彩绝伦的主旨演讲与圆桌讨论。其中N3圆桌会议群英汇聚,7个议题,7场圆桌会议,70位设计师嘉宾,进行了精彩的思想碰撞,共商“新生活 新物种 新商业”大环境下设计行业面临的机遇、挑战、痛点。     

        如此多角度、多层次的巅峰对话,产生了哪些设计产业发展的趋势预判?分享了哪些设计驱动产业升级的态势?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圆桌会议一议题:消费升级,设计观如何顺应时代?

         城市更新进程中,随着消费升级以及自主消费群体递加年轻化、精致化,旧改与创新并驾齐驱, 如何用更加符合消费者口味的设计思维去改造城市空间?如何通过建筑维度与尺寸的创新设计手法吸引他们?如何让设计观念更得上时代的发展?让我们一起跟随圆桌主持赵学强与圆桌嘉宾:管杰、胡彦、李有为、林镇、范日桥、杨铭斌、刘峰、赵睿、钟维超、曾承焜、尼 克等看消费升级,设计观如何顺应时代?

        他们认为科技快速迭代的时代,所有的空间和时间被极端的压缩或者拉长。作为设计师最特别的一点,因为它完成的不单单是设计产品,要看人们现在真正缺什么,然后去改变,更多的把年轻一代的消费思维很好的剖析它从多个个不同领域的思考和碰撞,产生新的想法、灵感来源,形成更好的消费组织完成的是历史空间的转变。现场金句不断,下面这些观点,你更倾向于谁呢?

        赵学强:我们是科技快速迭代的时代,物质、物体都是在快速变化的过程中,这个变化达尔文可能都没想到,从适者生存的到现在,你适应了才可以生存。

        钟维超:现在没有存在绝对的新,基本上都新旧互相融合,从而变成新的东西。我觉得新跟旧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社会没有非常新的科学诞生,那我们还是需要不断的创新。

        李有为:从历史演化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设计观念一定会随着我们的互联网技术以及AI技术,这个观念如何应用到社会上。

        管杰:很多新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要看我们现在真正缺什么,然后去改变。

        曾承焜:这个主题上,我觉得更多应该去探讨85后或者90后,他们真正的消费兴趣是什么,要是我们的产品、设计,不是迎合他们最终的需求,我觉得很难去打开一个局面。

        林镇:现在新一代的消费者,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消费观念完全不一样,他们需要在网络上展现自己,不断去吸收新的粉丝,这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些变化。

        胡彦:在消费升级上,首先是体验性上的全面在升级,体验性不光是空间的体验,还有很全面的一些东西。另外,我们作为设计师还应该去传递空间的价值。

        范日桥:消费升级是从物质消费、品质提升,进一步提升到品位,对于所谓新的商业和新的消费升级,其实永远在解决精神的需求。

        刘峰:现代社会,作为设计师最特别的一点,因为它完成的不单单是设计产品,完成的是历史空间的转变。

        杨铭斌:对于新物种,我的理解是自己的尝试。我希望可以从小孩学艺术的思维,设计师从另外的角度挖掘不同的可能。

圆桌会议二议题:如何设计新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圆桌嘉宾朱回瀚、冯智勇、何华武、康拥军、朱柏仰、刘涛、刘增申、马辉、孙军等与圆桌主持张灿,根据麦肯锡的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到 2020 年,中国消费总量增长的 81%将来自新中产阶级,进行了 围绕这个群体的一系列产业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引领生活方式前行的设计师与产品制造者们,如何去定义和打造与之匹配的生活空间的议题展开的讨论。

        他们在实际服务新中产阶级的时候发现,诉求是多元的、不稳定的,有很多功能上动态的变化,设计师更多的是要做新生活方式、潮流的引领。在迎合和满足需求的过程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物理空间的情感化,不仅要追求美,周全考虑,打造一个优质的商业空间。他们现在现场的讨论十分火热,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精彩瞬间吧。

        张灿:我们应该从设计上面去思考如何引领新生活方式。所以我们需要交流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让新中产阶级的方式影响设计?还是设计来影响他?

        刘增军:作为设计师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引领一些潮流,真的消费形态出来以后,好多人会去模仿。设计不是说只为获奖,要带来商业价值。

        马辉:新中产阶级诉求不稳定,有很多功能上动态的变化,是多元性的,而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引领它。

        何华武:有了新生活、新路径,设计就面临更新,这个更新推动市场走向更成熟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空间的时候,尽量迎合新的年轻人,空间的物理性有很多的情感,我觉得情感丧失了,设计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孙军:现在人太浮躁,设计师一定不能浮躁,静下来做自己,做设计就要简单,把生活回顾到原来的样子。

        朱回瀚:一个设计工作者要主动思考,要不断地给自己能量。

圆桌会议三议题:论一个设计师的责任与情怀

        设计师拥有改善环境,提供人们美好生活场所之技能,但更要拥有一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及社会责任。纵观世界,人们赖以生存之环境生态的恶劣已经到了及其危险之境地,特别是我们曾经的美好生活向往之地——乡村,无论他的山川大地还是村舍环境都让我们一声叹息。圆桌嘉宾陈国栋、俞文辉、罗思敏、梅卫平、王河、王少斌、乌兰哈斯、吴兆生、王喆等与圆桌主持丁炜就乡村肌理与规划、乡村产业经济与规划设计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他们都是有过美丽乡村设计、投资经验的设计师,在他们看来要根据历史文化根源去做设计,帮助村民寻找失去的记忆,给他们一个舒适,具有安全感的环境。同时要考虑商业逻辑,构建认同感、文化的回归和宗族的归属感,才能做好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的建设。现场他们从实战经验出来,表达了许多精彩的论点。

        梅卫平:做美丽乡村,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乡情的问题,也就是,应该如何寻找失去的记忆。要注重空间的营造、氛围的打造和形象的塑造。

        罗思敏: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打造,总的来说要根据历史文化根源去做。譬如,让农产品盈利,构建认同感,要有文化的回归和宗族的归属感,让外出打工者想要回家。

        王少斌:乡村有意思的是,在同一物里存在不同文化信息的载体,在这里面,乡村演变或做成什么样,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从设计角度来说,我们会发现很多乡村本身没有经过设计,反而是比较好的。

        陈国栋:设计师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村民,这是一个特别难的课题。我们想要通过我们自身的实践,在中国的乡村探索一个工作模式,我们如何在这片土地成为村里面的村民,或者能不能在乡村培育更多的设计师。

         吴兆生:村里人觉得以前老房子很凉快,我们设计师就造不出来凉快的房子吗?这还是我们思考和运用能力不够。作为一个设计师更主要给乡村村民一个安全感,给村民他一个舒适的环境。

         王喆:我们运营了很多文旅项目,做的更多的是注入进来能够带来学习的内容,比如大自然、农作、能够产生学习动作,能够产生特殊记忆的内容和感悟。形成感悟以后,也可以形成一个特殊的记忆,形成特殊记忆就是释放。

        俞文辉:作为一个投资人,除了设计漂亮以外,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从用户的需求、商业的角度、资本的角度、社会的角度,国内外的分析,才能做出一个更加好的商业模式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的建设。

        丁炜:农业如何做好是美丽乡村的第一个板块,如一线城市的近郊,我们的农业不是以产业定输赢,还要看附加值,改变商业模式。日本是个很好的借鉴国家,他们的农业产值高,日本的农民每年的收入40万左右。

圆桌会议四议题:全球科技革命兴起,设计师会是变革进程中的驱动力吗?

        圆桌嘉宾陈嘉君、顾忠杰、金卫华、钱律凯、邱春瑞、谢亮、谢英凯、许牧川、张宁、张智 忠、郭侠邑、陈万里、利旭恒等与圆桌主持赵虎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效果图逐步替代了手绘,而一种新型的 AI技 术将能通过消费者数据分析,设计与之匹配的空间方案,设计师是否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进行了精彩的讨论。

        在这个问题讨论上,各位嘉宾各抒己见,并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有些人态度很肯定,认为设计师被人工智能取代只是时间问题。大多数设计师表示,有规律、简单的设计工作将被取代,而象征人类存在意义的:创意、情感化的复制性的设计将不会被取代。那么现场的各位设计师都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陈万里:我认为高端的科技产品设计一定是有设计师,有艺术家参与的。设计师,艺术家,引领科技发展的任何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至于会不会失业,也讨论过很多,低端的可能会失业,但高端的不会失业,这是我坚信的。

        利旭恒:未来,相对设计产业来说,可能很多的加装设计师可能会被AI人工智慧取代了。未来,人手做的东西,比如说手绘的效果图,或者是必须要人有颠覆性的创意和很高质量的设计的人才能生存。

        张智忠:设计永远都是一门哲学,带着情感呈现的,我们之所以从事这个行业,实际上也是希望对美的认知传递出来,有很多主观的东西,我认为人工智能在现阶段是不太可能替代的,很多精彩的灵感就是一霎那的东西,我认为电脑无法实现。

        顾忠杰:我觉得会被替代的。其实我们的工作方式已经变了,以前的方式早就被替代了。只要是有模式,逻辑思路清晰,一定会被取代。

        方奕敏:我认为智能的产品未必是好产品,只有智慧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智慧就是设计师和智慧融合中产生经验性的东西,或者是对人性的思考,有很多人文的关怀,这才是智慧的产品,只有这样的产品才会感动我。

        谢英凯:有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未来可以做什么,这道题是我们要想的。

        邱春瑞: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设计师的工作,我觉得会,会取代谁?家装设计师。他们怎么做设计?很简单,只要画一个叉叉,写上需要制作,这当然会被取代,因为这根本不是做设计的事情,所以应该会被取代。

        谢亮:我认为不管怎么样,基于人的情感原身心的创意是机器取代不了的。因为人的创意和机器的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

        钱律凯:我认为人工智能方面是一定会进入涉及领域的,而且会比我们想象的速度要快,有规律化的东西可能更快地被加入智能化,至于情感层面、精神层面的东西会比较慢。

         郭侠邑:最后智能会不会成为完全取代人的部分?我觉得在现阶段,看到现在的公众环境中,可能不会这么快地发生,因为业主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世界,真的在不断地变化,已经超出了我自己的想象。

圆桌会议五议题:艺术与设计应如何融合?

        设计师如何将艺术更好地应用于空间或产品中?在当今时代大环境下的设计和艺术,正处于一种新融合阶段,两者既有关联性又有共通之处。 在当今设计语境多元化的环境中,众多艺术形式都为设计所用,设计也开始在造型和功能之外追求艺术化因素。圆桌主持张丰义与圆桌嘉宾崔华峰、邓丽司、冯松、赵毓玲、刘卫军、张璇蔚、汪拓、王笑野、徐庆良、田文 一、朱永春、吴宗敏、翟月等人都抒发了自己想法。

        在这个话题讨论前,各位设计师都表达了自己对设计、艺术的看法,大多设计师都认同了设计与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为我服务的,是协助我的,设计是为别人服务的,这两个是它们的最根本区别。如果很多艺术家也在做设计,但是他设计的作品大部分是他说了算,你喜欢你就买,艺术家并不可能为你量身订作,这就是艺术。设计,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设计师要考虑谁用,为谁服务。针对艺术与设计的融合问题,每位设计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都抒发了自己的看法。

        张丰义:设计以道德的手法来做设计,跟环境融合在一起,从景观到艺术,从艺术到灯光,灯光到人与人的故事,我们一直走这个设计的方向。

        吴宗敏:设计要做到意料之外,但是也要做到情理之中,没有情理之中就没有意料之外,否则你的设计是不值钱的、很平庸的,你的设计就是抄袭的。

        翟月:通过艺术的游历,是为了促进自己思考和格局的提升,从而落到自己日常生活和管理当中。艺术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一种无用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去接触和欣赏艺术的时候,它其实是在促进你自己思维的开拓,最后会落到各行各业和各种各样的操作和工作当中。

        朱永春:艺术和设计相当于我们跟客户的关系,首先客户是出资方,我们要让他先说,但是我们也要照顾到自己的情绪和快乐。设计师可以和客户一起讨论和商量,我既要为我的艺术献身,但同时也要让对方在这当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所以我们两个人都要“爽”才好。

        田文一:艺术可能给设计带来的是精神上的东西,设计给我们的艺术带来形式的表达。但是从思维模式来说,包括我们的物质界面来说,两者之间其实更多的是把自己内心的东西都表达,抛开一些束缚。

        汪拓:艺术,我觉得是无用自用,其实无用自用方为大用。当物质极其匮乏的时候,一幅画还不如你担一柴火,而如果你经济达到一定程度,艺术就变为大用。

        徐良庆:我关注更多的是当代艺术,我觉得当代艺术不一定要背负太厚重的所谓历史,所谓人文,所谓文化,我觉得可能它是一种现象,用来反映它当下年轻人的思想,一种情感的流入表达,会更重要。这样,我觉得总比在一个华丽的外表下面注入所谓的历史文墨来得痛快,我是这样来理解当代艺术的。

        王笑野:设计是在外,是一张表皮,艺术是在内,是心灵的一种洗礼,是一种灵魂。设计当下其实就是一种随着生活的变迁,人对工作、对生活的一场革命。

        崔华峰:设计源于生活。为什么这句话在这两个领域里面都是很经典的一句话?证明它们两个应该是一家的。但是空间缺了一个东西。用一个普通的逻辑思维和现象来讲,艺术是往天上走的,设计是往地下踏的,所以这两个东西是走得很远的。

        张璇蔚:我们在做空间的时候,很多时候出现一些艺术手法带有艺术性,包括装置艺术,一些天花的造型,已经带有很多艺术化的感觉在里面。而艺术家其实也有很多带有设计成份的东西在里面,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些艺术品除了它的审美、功能以外,还有它的目的性在里面,整个设计跟艺术在相互融合 。

圆桌会议六议题:长期主义上线,设计公司该何去何从?     

        “长期主义”是近期开始频频出现的一个词,虽对其定义尚未有清楚地界定,但全球一些出色 的企业家大都被媒体贴上了长期主义者的标签。当设计纷纷拥抱资本并着眼管理,我们将视角聚焦设计公司,共同探讨如何经营“长期主义”的设计公司?圆桌主持盛宇宏与圆桌嘉宾蔡祝源、曾凯、冯厚华、刘姮、桑林、赵雪松、陈立坚、邹志雄、肖可可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针对这个话题,各位设计师讨论的范围很广,从设计采用更环保的材料到设计企业的管理等方面都有涉及。大家都比较认同的是:少既是多,慢既是快,与其更好不如不同,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在不变中定方向,在变换中做创新。还有哪些精彩观点在现场被提出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曾凯:我很心疼的感觉是我们很多材料其实是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石头、木料都是。我很心疼的感觉是我们很多材料其实是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石头、木料都是。

        张宁:我觉得设计是一个生态,这个生态正在调整,最早这个生态我们可能要改变它,不断地适应或者说我们做一个大同的状态。

        陈立坚:某种程度上,如何去通过设计挖掘这种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重复的去做一些事情,我觉得设计师是责无旁贷的,因为他是带领这一部分的市场在走。现在改变看到了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新物种形成的新商业,新的商业结构有了新的生活形态。

        肖可可:长期主义本身不是长期从事一样工作,而是坚定的信仰才有主义。

        蔡祝源:设计公司是需要变化或者创意的设计来维持我们的设计,但是生意,我们也要也生意的变化,我们希望是从创意开始,从变来做一个结局。

        刘姮: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授说,应该是专注力和延续性的叠加,只有专注力才能持续改善效率,才能激励创新,组织的专注力不如个人强大。

        梁曦文:一个企业要长期走,我觉得我们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要给自己的更好的精神,然后这个精神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在公司哪一个政策、指令,都要看看跟我的精神是否有矛盾,然后有没有体现精神的内涵。

圆桌会议七议题:精装修时代,室内设计师如何抓住转折点?

        近两年家装公司发展跌宕起伏,令室内设计师们纷纷更深刻的认识到精装修政策给行业带来的 “减负”是如何惊人,一面业务缩减,另一面也催生设计师提升设计品质,创作精品空间,在这样的时代,室内设计师应如何更好自我升级?圆桌主持段元与圆桌嘉宾陈志斌、丁力学、史鸿伟、杨彬、喻波、张宝、赵益平、周文胜、欧伍等就这个话题展开了精彩的分享。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室内设计师确实面临市场的考验,在圆桌现场,各位在行业深耕多年的资深设计师们分别从自身角度说明了在这个市场行情下,自己是如何做的,还给了需要从业的设计师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大家都非常赞成,设计师需要凭借实力吃饭,通过不断学习成长,提高自己的商家价值,才能在大环境的游刃有余。各位设计师还有很多精彩的论点分享,一起来看一下吧!

        段元:整个市场里的各个领域:家装、房地产等都面临着一个转型的过程。大家都有一点煎熬,以前的市场太活跃了,现在都在紧缩。实际上,由粗放型转化为经济型,所以每个公司都会遇到一些问题。

        段文娟:装修业的冬天快来了。但我看法是:我们有自己独特的设计的实力还有我们的专业知识以及自己扎实的内功,永远都是春天。    这是一个大的时代,是挑战也是机遇。

        陈志斌:终究来讲,需求一定会走向个性化。我们这个精装到底会为大家带来什么,我觉得是充分的竞争,会让自己反思怎么达成未来最个性化的自己来适应我们的需求者和客户。像JNJ的产品,有自己的风格,就会找到自己的对应的客户。

        丁力学:我觉得家装公司有很多介入的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如何根据市场设定自己的需求,总的来讲,回归到我们自身的一些因素,我们对于设计的研究有多深,决定了我们可以吃多大的市场,以及吃到市场的哪个阶段。

        杨彬:找到自己优势,并且发挥到极致,以及你怎么打造你的团队,还有你怎么样的渠道获得客户,最后一定要想到一个方式。就是不管什么机构,一定要系统化管理公司,因为设计师可能永远想到的是怎么研究你的产品,以及怎么去爱你的产品。

        欧伍祥:设计行业是低门槛的,谁都可以做。好的设计师不仅仅是一个设计师,更重要的是一个商业服务的提供者。大家要认识清楚,不要盲目把自己拔高,回归你商业服务的本身,学习你的技能提高你的本领,才可以在市场当中竞争。  

         多年来,设计一直强调的都不是更好,而是“大不相同”,因为只有持有追求“不同”的信念,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更好。N3大会,既是一种对过去的自省,也是一场齐心协力应对未来变革的信心大会。通过这样含金量很高的大会,能让设计师看到设计的美好和未来。也让品牌商清晰地意识到,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只有拥抱机遇,与挑战握手言和,携手共进,我们才能进步得更快。

0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