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4
“不冻原鲜,口感如初”,过去一年里,美的冰箱以“微晶现象,口感时代”引爆行业,引发同行的竞相追随与模仿。为什么美的冰箱微晶一周鲜可以让食材保持原鲜状态?在竞争激烈的保鲜大战中,为何“微晶保鲜”又能够脱颖而出?也许,一切原因都在于其核心科技——微晶一周鲜。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一次微米级显微镜下的“不同保鲜方式下的冰晶面积微观观察实验”,完美呈现微晶一周鲜1/300冰晶对比下的原鲜奥秘,同一种食材,不同保鲜环境空间里,在微米显微镜下有着截然不同、天壤地别的保鲜效果。
破坏食材新鲜度的“罪魁祸首”:保鲜过程中产生的冰晶
肉类在普通冰箱冷冻室放久了会“变硬”,解冻后会出现“血水”,三文鱼在普通冰箱放久了会“变味”“变质”,诸如此类的食材保鲜难题困扰了不少用户。在美的冰箱深入研究后发现,食材失去新鲜度的“罪魁祸首”,就是保鲜过程中冰箱冷冻室内产生的“冰晶”!为何冰晶会直接影响到食材的新鲜度?
为了观察食材保鲜过程中的食材细胞变化与其产生的影响,华南理工大学现代食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人员以“三文鱼”为样本,将样本分为原鲜组(观察新鲜肉类的细胞结构)、微晶组(观察微晶保鲜的细胞结构)、冷冻组(观察-18℃冷冻保鲜的细胞结构)三个对比组,并对样本进行了分组观察实验。
对比样本放置在微晶保鲜冰箱及普通冰箱一周后取出后,肉眼观察可发现,冷冻组的三文鱼已经失去光泽,完全僵硬,水分流失,整体体积缩小。而微晶组的三文鱼依旧保持原鲜光泽,微晶覆盖表面,保持着肉类原鲜的状态。
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三组三文鱼样本的内部细胞结构区别,实验人员对微晶组和冷冻组的三文鱼样本进行了样本固定——组织脱水——蜡化包埋——组织切片——样本染色等前期实验处理,最后放置在微米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微晶一周鲜VS传统冷冻:冰晶大小竟相差300倍
传统冷冻状态下,肉类食物细胞液在结冰过程中,冰晶会逐渐涨大且边角尖锐;在此过程中会刺破食材的细胞膜,造成解冻时细胞液流失。细胞膜破裂、细胞液流失,直接导致了最后食物的口感改变、营养流失。
而最终微米级显微镜下的结果显示,原鲜组细胞排布紧致,细胞膜保存完好;微晶组(微晶保鲜一周后)细胞液只会微微结晶,不会被冻结为冰晶状态,细胞膜未破裂、细胞液仍然留存,细胞结构完好没破坏,营养物质没有流失;而冷冻组(-18℃冷冻保鲜一周后)细胞液已经完全冻结,冰晶已经刺破细胞膜,细胞结构遭破坏,一旦解冻,细胞液会大量流失。
直接导致该结果的,就是不同样本组产生的冰晶大小!显微镜下显示,微晶状态的冰晶数仅为297,单个冰晶面积为66.13um2;而冷冻状态下的冰晶数高达531,单个冰晶面积为20245.17um2,三文鱼在美的微晶冰箱中保鲜一周后所结的冰晶,仅为冷冻保鲜状态下冰晶大小的1/300,完好地保存了细胞的原鲜状态!实验人员也对微晶、-7℃、-18℃的保鲜方式的冰晶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微晶组的冰晶面积、相当直径、圆度都远远小于其他两组冷冻组。
V-Tech智能保鲜芯:不冻原鲜,口感如初
经过美的冰箱长达多年的研究表明,不同食材的内部结构不同,即便是同一种肉的不同部位其肉质结构也不同,对应的结冰点也不同,如牛肉和金枪鱼放在普通冰箱的同一温度下,两者必然会出现“结冰”效果的不同,不能够做到“精细化”、“精准化”的保鲜。
而美的微晶冰箱的微晶舱内置5个温度传感器进行立体雷达监测,智能计算获得精准肉温和实时监测不同食材不同部位的结晶状态。微晶状态下,肉类食材的细胞液只会微微结晶,不会被冻结为冰晶状态,与普通冰箱对比,微晶冰箱产生的冰晶大小仅为普通冰箱的1/300,从根本上避免了新鲜食材细胞膜破裂、细胞液流失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不冻原鲜”,保持食材最初的口感。
在美的冰箱正在进行的探鲜之旅暨新品发布全国巡展的1/300冰晶对比实验装置中,消费者也可以直观地看到,以同一大小的气球模拟的食材“细胞”在大冰晶的空间里极度容易破裂,而在小冰晶空间下的食材“细胞”却可以维持原样不变,以“显微镜式放大”保鲜下食材细胞的形式,完美地展现了微晶一周鲜下的“不冻原鲜”的技术效果。
而1/300冰晶对比下的原鲜奥秘,源于美的冰箱2019年微晶技术升级和迭代——V-Tech智能保鲜芯,其基于丰富的食材数据库,进行芯片升级,对食材研究更加精准和细化,更对于畜类、禽类、海鲜类的研究进行了大数据扩散研究,同时优化了智能雷达感应的灵敏度,能够让微晶舱内置的感温探测器精准感知不同肉类不同部位的结晶状态,达到前所未有的肉质结构精准识别度,带来肉类保鲜的口感新体验。
探索每一度新鲜,美的冰箱运用持续升级与迭代的微晶技术,从细胞级别实现对食材的真正保鲜,留住食材的原汁原味,更以显微镜下1/300冰晶对比奥秘等可视化实验形式,验证美的冰箱智能保鲜科技的在行业中的领先实力,持续强化智能保鲜的科技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