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已至!软体家具三维虚拟打样的现状与未来

2019-10-31

  在软体家具的生产中,打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而由于软性面料(如海绵、皮、布等)的伸缩特性,一直以来,软体家具的打样都十分依赖打样师的匠人经验,采用几乎全手工的方式进行。

  这种方式在工业化生产的早期还可以应对,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以及技术工人的稀缺等因素,传统打样方式正面临效率和成本多方面的制约,而专业的辅助工具如工程类三维虚拟建模软件等还十分稀缺,应用极少。

  针对家具行业尤其是软体家具领域,如何让打样更富效率、更少依赖技术工人?这也是当前行业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本文以法国力克系统为例,介绍其针对软体家具行业所研发的CAD/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软件以及其应用效果。或许,这种颠覆性技术将为软体行业开辟新的竞争赛道。

 1、传统打样方式面临困境,CAD是未来趋势

  在解释CAD的应用趋势前,先阐明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的区别。

  以汽车来举例,工业设计解决的是外型和颜色的问题,以设计师为主导,结果更多地面向终端消费者;而工程设计要解决的是内部构造的问题,以工程师为主导,结果面向的是制造商自己,提供工业数据以优化内部运作的效益。

  目前,CA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家具行业,特别是在工业设计方面,尤其以3DMAX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解决家具外型、颜色等的快速渲染、设计等需求)。

  然而在工程设计领域,CAD的应用范围目前还仅限于板式和实木家具。因为来自其他工业领域针对刚性材料(如木材、金属)的软件技术,可选范围尚还宽泛,如UG、 ProE等。但它们大多缺乏软性面料(如面料、皮革)的处理模块,因此对于家具行业来说,仍然无法解决痛点。

  那么,在长期缺少CAD应用的软体家具领域,以往持续了多年的传统人工打样方法,为何在将来会无以为继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打样师的稀缺。打样师的职业生涯往往起始于生产线上的工人,伴随着不断经验的积累和自身悟性的开拓,开始掌握沙发制作工艺中核心的“放版”技能,从而开始负责企业的产品打样。

  但往往由于其缺乏行政才能,难以继续向上担任管理职位,只能通过横向的跳槽来获取更高的薪资报酬。因此打样师的人才流失在任何一家家具企业都是个棘手的问题。与此同时,富有经验的师傅正在或即将达到职业生涯的中末期,制造行业后继无人的窘境在这一领域尤甚。

  (2)产业环境的要求。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的深度融合成为重中之重。而其中信息化的基础是产品数据化,将数据流科学的传递到研发之后的环节,才能在效率和节省上取得收益。而家具行业从研发到制造乃至物流等数个环节,近年都在不断的经历升级和迭代,传统的打样方式正遭受周边系统的倒逼。

  (3)新技术呼之欲出。笔者了解到,早在十年前,国内就有相关家具企业希望通过自主开发完成这套系统的搭建,然而未果。近年来亦存在一些专业软件集成商通过数个相关软件功能拼接的方式完成所需的功能,却在实践中被证伪。而对于大型软件公司来说,软性面料的工程软件市场过于偏窄,研发意愿大大降低。

  而痛点和需求是长期存在的,行业对于新技术的渴望越来越强烈,也因此开始诞生由专业软件公司针对家具行业所研发的软件成果,如力克的DC3D解决方案。

 2、CAD软件打样和传统手工打样的区别

  一方面是外在环境的倒逼,另一方面是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解决行业痛点的CAD打样将被寄予厚望。那么,相对于传统手工打样,CAD有哪些优点?

  图1从产品开发流程的角度对比了二者的主要区别,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新方案中蓝色箭头衔接的流程将由电脑自动生成,杜绝人工原因造成的出错;

  (2)实物打样作为最终评审的依据仍然存在。但相对比传统方案往往需要3~4次的打样次数,新方案理论上仅需1次;

  (3)新方案中,工程文档及料单生成环节在实物评审后由电脑自动生成,并与数据模型同步,避免了重复劳动;

  (4)如果新方案积累了足够多的样板模型,将大大加速改款及新款的开发。但前期的数据建模及参数设定将占用一定的资源。

  图2解释了虚拟打样软件解决的三大问题:开发打样,成本分析,及产品工业化。在传统开发环境下,这一系列动作需涉及到数个部门,各种不同的软件,在衔接上且不论效率低下,也极易导致数据出错,高昂的沟通及管理成本难以避免。

  笔者在实践中遇到,曾有公司使用数十种软件以期实现上述功能,然而其操作难度及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3、起点并非终点:项目启动后的3大阶段挑战

  采用过企业级解决方案的公司都明白,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各种挑战和风险,需要提前加以预判并制定相应的预案。本案亦如是。从项目导入至完全落地,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

  (1)第一个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培养出一定数量(3~5名)可以熟练操作软件的核心打样师,这些受训人员将被要求掌握所有软件模块的操作,并达到一定的熟练度。

  之所以有数量的要求,是因为第二阶段将面临流程分工的优化任务,少于3名人员将无法实现。

  该阶段最大的挑战在于:1,具备受训条件的打样师傅在业内属于稀缺资源,这点将在最后一节阐述;2,如何保证受训人员的培训时间及必要的激励手段。因为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他们往往还同时负担繁重的打样任务。

  (2)第二个阶段,把受训人员按照不同工序(如图2的三维建模,框架设计,成本估算等),对应企业自身的需求,从传统的流程改造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流程。

  这个阶段中,所涉及的部门人员将实现思维和行动的切换,难免出现换挡的阵痛。因此特别需要项目经理及管理层的制度性干预。而业内具备长线投资战略性思考的管理层,和兼具流程管控和一线实操经验的项目经理,亦属十分稀缺。

  (3)第三个阶段,当围绕着软件形成的新流程及数据流达到一定系统级的效率后,为避免其成为信息孤岛,为企业经营层创造更大效益,则需考虑和各个相关平台间的对接,如ERP、 MES、生产硬件设备等。

  这个阶段,对接形式因各企业DNA的不同将产生较大差异,相互之间只可借鉴。而各个其他平台的实施难度,人才匮乏程度亦属不小,因此国内软体家具行业目前尚未真正形成从研发贯通到生产两个核心环节的信息化及自动化。

 4、光荣与梦想:打样师群像

  当您翻阅此文的时候,或许正端坐在座椅,又或躺在舒适的沙发上。但您可曾想过一个问题——是谁在背后决定着这些家具的样式、坐感、成本和美观?

  答案是打样师傅。这个群体的江湖专业而又隐秘,好比关于一场维密大秀。也正如《美丽的标价》作者阿什利·米尔斯在书中写到的那样:一场秀的核心秘密在后台。而打样师就是掌握这个行业研发环节核心秘密的那些人。

  他们的职业生涯无一例外起点较低,工作环境简单、嘈杂。他们没有学历优势,靠着勤奋和悟性一步步积累手艺,逐渐形成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专业操作方式。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的市场价值或许已经超越了一些中层管理者。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在外观设计领域家具行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时至今日,在实际打样环节,如何根据三维草图打出第一个产品实样,仍然极度依赖打样师傅的个人经验,鲜有贯穿始终的现代化手段的加持。

  这就带来两个结果,一是优秀打样师人才极其稀缺,其收入在制造业领域已属上游,经常出现首席打样师的薪水高于直属领导的现象,带来管理上的难度。二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从打样师成长为管理者的道路上布满崎岖。为了实现收入的递增,他们只能选择在圈内平行跳槽,而这又加剧了研发端的不稳定性。

  我们常常思考,如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能够兼具技术和体系搭建两种能力,会给这个沉默多年的行业带来怎样令人惊喜的变化?

  对于打样师和他们所奉献的、正处于转型之路的家居行业,我们何其幸运地站在了历史的最佳观察点,并伴随其一起经历行业变迁的阵痛,喝彩每一步的砥砺前行。

  无论是从长期角度推动CAD的基础教育,培养更多复合型的新鲜血液,帮助他们青出于蓝,还是着眼于眼前一个个行业先行者的项目,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去解决用户的实际困难,我们都将且必须做的更多。

  透过诗人里克尔的诗句,我们可以说出面对这个行业此刻最该有的心情: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来源: 今日家具 作者:葛文 谢晓帆)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