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FASHENG 丨人物档案:戴祖波—电影叙事的设计思维

2022-10-17


人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

但永远有机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戴祖波的当代东方美学文化体系中,以古为体,却不拘泥于形式的约束。形式的流行从来不是他的追逐方向。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生活模式的精神探索,追寻理想生活的平和,升华到当下的心境与环境中。身体经过的地方都演绎出浪漫的纹样,而这种探求与思考,在一个个设计作品的真实记录中被演绎出具体的模样。

@南通洲上宴

对每一个设计师来说,过往的经历都幻化成了不易觉察的宝贵财富。而对于戴祖波来说,能够在影像艺术的精神共鸣和空间艺术的肆意表达间游刃有余,以此来探索世界与未来的轨迹,正是他对生活本质追寻的情之所至。

戴祖波厐喜设计合伙人、融衡建筑设计创始人

以电影艺术的创作思路与行为语言指导设计,关注空间叙事情节的编排与知觉造型的塑造,创造影像化的空间认知体系。

时下视频业的繁荣,信息充斥在街角巷尾的光影交织间,许多人都想在其中寻到自己下一桶金。而跃动的影像在戴祖波看来,更像是记忆中的一页片段。影视行业出身的他摸惯了摄像机,监视器后的世界是如此熟悉,而真实的世界却更能打动热爱自由的他。

在从事设计行业前,对一个20岁的年轻人来说,人生的选择充满了光怪陆离,却又仿佛没有什么是能够真正把握的。扛起摄像机的戴祖波内心充满了对美与未来的憧憬,每一次的跌宕,那些被触发的瞬间,都映射出内心的向往与激情。渐渐的,他发现世界变化的真的太快了,辛苦成就的影像甚至从未被看到就已沉入历史的烟尘中,这种无力感深深的困扰着这个青年的心。

@沪上会馆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的话语惊醒了年少的戴祖波。没有一种真实,比打造一个真实场景更能被准确的感知:呼吸、触摸、对话,这种超越取景框的丰富变化深深触动了迷茫的青年。从记录者到创造者,而设计则像是为这个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世界的窗,虽然依然会被时代更迭湮灭,但空间对人们生活的照见,却能够形成长久稳定的记忆,经久不衰。

当流动的时间在空间中定格,以一种安静的、缓慢的姿态捕捉到自我的情绪后,创作的欲望被强烈唤醒,他希望回归到设计师独立的创作状态。如今这段经历在他看来,更像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或者拓展人生边界的试探。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方法找到最初追逐美的悸动。

@沪上会馆

在谈到坚定选择设计行业想法的原因时,戴祖波的回答出人意料却又十分坦诚:“相比较影视行业来说,做设计真的太挣钱了。”在那个变革的年代,城市的新旧交替激烈碰撞,无数的建筑和住宅拔地而起,设计一时间成为了刚需。戴祖波宛如进入新乐园的孩童一样,凭借着审美的把控和对生活方式的理解,在设计这条路上一路狂奔。

在近二十年的设计历程中,戴祖波积累了无数条“精彩的瞬间”:从地产、私宅到商业综合体,从文人美学到功能展厅,一路的行走探求对于纯粹精神的追逐从未停止。在外界的期待与光环加持下,他对设计与生活的理解也渗透到事物的本质诉求中。

@首开SOKA SPACE

在谈到心目中的设计的追求是什么时,戴祖波给出了这样答案:“设计精神是一种综合的体验。好的设计,各个要素缺一不可:功能性、视觉感受、情境感和文化属等等;这种复合的影响,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炫技和视觉上的冲击,而是将人在空间中的舒适与放松摆在首位。人与空间的关系,也恰恰是我们生活中极力追寻的情感回应。”

在商业和设计的探讨上,戴祖波可以说在二者的关系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设计不应该只是自我表达,而更像是彼此成就的一对亲密伙伴”。无论是设计还是生活,“舒服”是戴祖波一直坚持的理想状态。在设计中,甲方、设计方和使用者三方关系被聚焦在空间的表达中,而这种关系的合适,体现在甲方商业价值的实现、设计方的理念表达和使用者的切身感受。大家在彼此的“舒服”范围内彼此尊重,相互调和。

影像通过叙述来讲故事,而戴祖波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称为“讲空间故事的人”:用电影艺术的创作思路与行为语言指导设计,关注空间叙事情节的编排与知觉造型的塑造,创造影像化的空间认知体系。这并非是一种理想境界,而是戴祖波创作中的核心思维路径。

@ ID PARK 歌林公园体验区

一部电影,离不开开场、发展叙事、高潮记忆点和结局的结构衔接。而对于设计来说,空间叙事的编排和知觉造型的塑造,是在用设计语言去联通人与世界正在发生与即将到来的故事。

戴祖波将他的空间定义为和电影同等的视觉艺术作品。固然动态和静态的呈现方式有所区别,但二者关注都是作为客体的人:情感、语言、动作、神情,诸如此类的鲜活感动弥漫在电影和空间中。导演可以通过影像编排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设计师则用建筑空间来设计人的生活方式。微妙的洞察力,是二者都能生发处撼动人心的力量来源。

@ ID PARK 歌林公园体验区

记忆的闸门会伴随不经意的动作和眼神被唤醒,而长久的瞬间串联成影片,对于空间塑造者来说,则是一种群体记忆的重现。

在苏州的歌林ID PARK 中,戴祖波运用电影的蒙太奇方式,以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姑苏繁华图》中的局部投射空间,以古运河两岸的繁华市井场景映照延续性的动线,打造当代的“”姑苏水上市集”。

ID PARK 歌林公园体验区

在商业公区的塑造中,江南水乡儿时的戏台、园林、乌篷船以传统意象和当代设计语言焕活再生。父母儿时记忆中的点滴被轻轻牵动,在与儿孙们分享中传承下去,这种不褪色的浮光掠影,恰恰是城市变迁中胶片机下最动人的片段。

而山塘渡的出现,更像是为这种流淌的影像添上了完美的注脚。一艘行走的船,几幢岸上的建筑,在古运河的柔波中,历史的风味仿佛从未消散,借由船在水中的游走,将极具姑苏历史的多处文化印记串联呈现,通过船上与岸上的彼此关照,糅合成一部穿梭时光的人文影片,在平凡的岁月中熠熠生辉。

@山塘渡

镜头下,雨蒙蒙,翠竹摇曳,昆曲婉转入耳,山水旖旎入画,这四野的诗情,都涤荡在千年的倒影中。

@山塘渡

Q: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

A:我认为所有设计师的灵感都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和观察,我也并不例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经常会接送女儿上下学,她会在路上给我讲学校里的琐碎趣事。有时候在学校里受了委屈,家长们一般都是哄一哄了事,而我有时候会想:成年人的情绪与心理问题可以和朋友倾诉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那儿童应该怎样排解这种负面情绪呢?通过色彩心理学的深入和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在新的别墅项目中,我们专门为小朋友设置了独立的“情绪空间站”,通过色彩和材料的解构、组合,让他们可以为不良情绪宣泄找到合理的出口,这种探索与思考,我认为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树立正确的情绪排解行为模式是很有意义的。

@鉴湖云舍

Q:您认为您的设计中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

A:我觉得是一种“平衡”,设计本质上是基于美学基础和功能之上来解决问题,很多时候设计师想要通过项目尽可能的表达,而这些真的是甲方所需要的吗?比如规划接待中心的庭院景观时,艺术装置和体块的结合固然可以打造丰富的层次变化,而面对频繁的高级别接待功能,甲方的需求是视野的一目了然,安全性就成了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像这样的综合理解和思考贯穿设计师们的整个职业生涯,我们在寻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回头看看来时的路。好的设计,用户自己就会说话。

@鉴湖云舍

Q:在您的作品中,会出现很多的传统文化元素,您是怎样理解当下的传统文化表现的?

A:从传统文化中可以吸收美感、经验、知识包括常识,而不完全的复古人的“古”。找到“古”的内涵,而不是表面的形式,一直以来都是我对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态度。没有办法跟随时代发展和被认同的“传统”,本身也不值得被保留下来。“传统”本身应是有韧性的,有进步和变革,这样才能坚挺的“保持传统”。

Q:经历了这么多的项目,您在未来更想在哪个领域有所突破?

A:十几年的设计经历,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积累。对设计师来说,更大体量、更高规格的项目不失为成就作品的机会;但对我来说,相对“另类”的类型好像更能触发我的神经兴奋(笑)。举个简单的例子:由于家庭信仰的关系,个人从小就在佛教的浓厚氛围中长大。我给寺庙的定义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自身承载着信仰的力量与出世的关照,而现代生活又赋予了其丰沛的文化含义与参观属性,甚至还有可能是网红打卡胜地(笑),所以也希望能有甲方让我有机会尝试下~

@绿城·桃源小镇

Q: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您对于康养领域的发展有什么的理解?

A:当下的社会情况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追求更体面人性化的养老方式。和城市中养老机构的模式化不同,山林自然生态的健康友好性,让森林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而这种养老模式空间的探索,则需要兼顾环境、功能、格局的兼容性甚至是道德层面的平衡。未来世界,当我们垂垂老矣时,有可能会回归山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讨论方向,最近我也在做这方面的资料搜集,尤其是关于植物精气作用的学术研究成果,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大与科技发展的力量。由此衍生出的未来城市模型的思考,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边界在不断被拓宽,也是我一直想要着力研究的课题。

Q:您觉得未来的设计会走向何方?

A:设计圈对于“好看”的竞争已经白热化,而对使用者的使用的“体面”却关注甚少。疫情还没有结束,这几年人们对于安定、安稳的居住心理诉求越来越明显。除了视觉的愉悦外,人的情绪价值和生存需求也应该被重视。对于业主来说,除了自由空间的防火防盗外,居住空间的生态系统和光电系统、制水系统,甚至是种菜的需求,都是在紧急情况下自给自足的刚性需求。这些具有人文色彩的关照,或许会成为未来设计师们努力的新路径。

0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