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空间情绪设计》是空间设计与心理学界的首次跨学科合作,由著名建筑师高志强与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黄信景联袂撰写,标志着空间设计跨入“空间眷恋”新时代。
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黄信景 右:著名建筑师高志强
2024年11月2日,在北京SKP四层书店,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空间情绪设计》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空间设计与心理学界首次跨界合作的结晶,也是倡导“空间眷恋指数”金堂奖组委会推动下的重要行业成果。这本书的发布,预示着空间设计将由传统的“空间维度”转向更为深刻的“时间维度”,开启了以“空间眷恋”作为体验空间效果的新标准。
高志强先生现场结合最新完成的博仕美术馆项目分享书中观点:设计师通过对建筑空间的主动设计干预,从而使空间的使用者产生设计师所期待的情绪反馈,这种设计干预又是按照精准定位-提出概念-完善方案-落地实施这样一个底层逻辑来展开的。空间情绪设计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设计思维和创作技法。作为设计师要考虑的就是业主以及使用者在空间中要感知的情绪,并以此作为整个设计过程各个因素的考量。
黄信景先生心理学的角度分享到: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提出,人类基因中存在着一切有关美好幸福的记忆。这些记忆是以情绪的方式存在于潜意识中。它们通过外界刺激被唤起。因此,空间设计完全可以成为唤起情绪记忆的因素。空间情绪设计就是用设计的手段提供情绪价值的空间体验。这其中包括三个步骤:1、关系设计;2、故事规划;3、解决方案。这个模型也成为空间情绪设计的逻辑。应用这个模型,设计者可以科学的把握并完成业主以及甲方的设计需求。
《空间情绪设计》的著作出版只是设计跨学科展开价值创造的起点。空间设计将由“空间维度”转向“时间维度”。如何以“空间眷恋”作为业主和甲方体验空间的效果标准,特别是如何将空间眷恋作为一种科学的可以应用的思维与设计行为方法论。这将是空间情绪设计接下来要研究并实践的方向。两位学者对此也表达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