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新浪家居
关税104%!看看美国家居人怎么说?
美高层已宣布从美国时间4月9日24时起开始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最高达到104%。
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于本周一曾表示,如中国不取消报复性关税,美国将对中国产品征收额外50%关税。
在特朗普践行后
消息一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股指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下跌。
亦如糟糕的股市表现,
美国家居界对特朗普的冲动行为也只能摇摇头... ...
据《战略洞察》(Strategic Insights)一项独家调查显示,此举将对约70%的家居相关企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这项调查涵盖了420多位家居零售商、制造商/供应商、室内设计师及行业相关人员。结果显示,仅有极少数人认为他们能避开关税的影响,另有23%认为影响“相当显著”。剩下的7%中,仅1%表示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69%的受访者认为这些关税将是一项长期性措施,持续六个月或更长时间。而在认为关税是短期行为的31%中,有些人表示预计美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很快将达成积极谈判。
一位受访者表示:“我到要看看总统会如何将关税通过谈判降低到合理水平。”
一位制造商/供应商则说:“我们预测关税在真正生效90天前,就会随着新的贸易协定而结束。”
“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特朗普式谈判策略,关税不太可能以目前的形式持续下去。”一位受访者说,“像越南这样的国家,其关税率可能会从目前的46%降至更接近10%的水平。”
“希望这能尽快实现,但这种方式既激进又有风险,基本上是通过施压迫使他国做出让步。我不认为这些关税能一直维持原状,否则无论对美国还是全球来说,经济后果都将非常严重。我的预测是,本周我们就会听到有关潜在协议的消息。”
还有一位受访者指出:“由于背后的政治因素,预计对中国和欧盟的关税将更具持久性。而其他国家预计将在4月期间达成谈判协议。”
面对关税,多数美国家居企业选择涨价
27%的受访者表示将立即提高产品价格,而几乎同样比例(26%)的企业则表示只对新订单和新增业务提高价格。还有约36%的企业采取“观望态度”。
在计划提价的企业中,41%表示预计将提价11%至20%,另有28%预测涨幅在21%至30%之间,约14%的企业表示可能提价41%至75%。
一位调查参与者表示:“我们代理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并且已经收到价格预期上涨的邮件。这将导致我们的客户承担更为高昂的成本,也将损害我们的业务。”
另一位则说:“希望小企业主们能以有创意的方式消化掉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我们刚刚开始经营得不错,现在又要面对可能无法承受的成本上涨。”
还有人直言:“这将导致需求大幅下降,因为整个行业被迫将大幅提价转嫁给消费者,从上游到下游都将受到影响。”
不少调查者都提到消费者反应负面、销量放缓的问题,评论包括:“受影响最大的将是消费者,所有家居和装饰产品的价格都会大幅上升”;“这将拖垮整个行业,消费支出将在所有品类中骤减”;以及“这套关税结构不仅会推高价格,还将减少消费者的选择”。
还有人指出,这种局面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甚至衰退。“这些关税实在是过于苛刻,”一位评论者说,“它们将在美国及全球范围内引发通胀,甚至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这些关税或许正是引发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的导火索,”另一位说。
还有一位指出:“不管关税政策是否是暂时的,针对哪些国家,持续的混乱已经对投资、收入和通胀造成了长期影响。”
哪些家居品类受到影响最大?哪些又最小?
在家居领域中,没有任何品类可以完全避免关税影响,但调查者普遍认为实木家具受到的冲击最大:
63%提到了卧室家具和餐厅家具,其次是装饰家具(56%)和家用办公家具(50%)。
软体家具也被高度关注,其中49%提到了功能性沙发椅,42%提到普通布艺沙发。
床垫类受影响相对较小,仅22%的受访者认为其影响较大。
在家具之外,受影响严重的还有家居饰品与装饰(46%)、照明(44%)、地毯(43%)、浴室与床品(36%)和窗帘(28%)。
关税能否推动家居制造业回流美国?
对于关税能否将制造业带回美国,受访者的意见分歧较大。
一些人持肯定态度。一位表示:“短期内可能会引发混乱和价格上涨,但若要重建美国的制造业,让工人重新获得好工作,这就是唯一的方法。考虑到我们进口商品所承担的成本,这些关税并不过分。”
还有人说:“我很高兴看到市场环境更加公平,产品制造重新回到美国。自从2008年以来,我们的制造业转移到海外或邻国,产品质量下降,维修零件也难找。”
一位美国家具制造商表示“谨慎乐观”,他认为“关税收入应该用于加强美国制造业,就像其他国家的政府支持本国制造商一样。”这位受访者表示,越南(面临46%关税)是他们最大竞争对手,“如果我们获得相当于46%销售额的补贴,就能雇佣500人,每小时支付20美元以上工资,还能将零售价降到目前的60%。”
但也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
一位回应者指出:“特朗普不可能让实木家具制造业回归美国,原因在于高工资、401(k)、医疗保险等成本。在美国制造这些产品,只能让富人买得起。”
另一位说:“关税不会像总统所说的那样刺激本土制造业。这个行业已经三十年没有本土生产了,现在要重启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动力去投资新工厂。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提还得是经济强劲、消费者信心高,而这些正逐渐被消耗。”
一位自1978年就从业的人说:“美国制造业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没落,已经消失了一代人。不应再对制造业回归抱幻想,不要在这种‘重建美国产业’的口号下拖垮整个零售行业。”
还有人指出:“我不认为制造业能回归,因为存在太多障碍。家具制造工厂保险难买,技术工人难找,尤其是在北卡这样的地方,高薪工作限制了劳动力来源。要重建一个家具工厂至少得花好几年。”
是否会改变原有进货渠道?
对于是否会考虑寻找新的供应渠道,行业态度呈现分化: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可能会改变采购方式,另有18%表示非常可能,但仍有49%认为“不太可能”或“完全不会”。
结语:
104%的关税对于中国家居企业,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家居企业来说,影响无疑是极为沉重的。
虽然长期来说这种关税措施大概率是不可持续的,但作为特朗普上台后的政治博弈筹码,高关税短期内还是会造成企业毛利下滑,并且难免会丢失一部分“金主爸爸”。
虽然我们可喜的看到国内已有家居企业在市场布局与供应链等方面,开始尝试对冲这种来自关税的不利影响,但上述举措着实非常考验企业自身与在全球市场的拓展能力。
虽然确实有一些“钻空子”的做法可以摆脱关税带来的影响,但这些即便上不了台面的办法依旧无法平衡损失,甚至都不能被称作“增量”。
事实上,从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常年贸易逆差,与其汇率居高不下有直接关系,虽然自《广场协定》后,美国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强迫美元贬值,让贸易逆差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好景不长,这种违背科学规律的人为干预行为依旧没办法阻止美元汇率的上升。
美元汇率上升主要来源于美国的投资净流入逐年攀升,像我们出口赚来的外汇就曾以购买美债的形式又流回美国,另外美元的霸主地位,与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其吸引投资能力可见一斑,所以美联储曾公开表示,当美国仅通过印钞或发行债券就能购买他国商品时,就注定会持续出现贸易逆差,所以无论是美债还是美元,这种以上述二者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现才是美国贸易逆差出现的原因。
美国自己对此深知肚明,但为什么还要抛出这样离谱的关税政策呢?首先出于特朗普本人的性格而言,商人出身的他其实在全球政界中并不太受欢迎,因为虽然他是一名合格的商人,但却是一位冲动的政客,并且为洗刷上一届糟糕的外交表现,亟需盟国的配合态度。而关税就成为了政治博弈的筹码之一。
第二,特朗普与特里芬悖论都非常清楚这种以美元为基础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虽然表面看似美好,但并非可以持续,并且构筑在印钞机上的国力水平就好比在沙滩上打地基,没有完整的制造业作为后盾,经济崩塌或受制于人是迟早的事情。
第三,加征关税一层表面含义是让制造业回流,另一层含义可以形容为“损人利己”,虽然表面看关税是双输,但对美国而言,关税抬高的本国消费者支出成本,完全可以用印钞机解决,而通胀本身就意味着货币贬值,而美元的贬值显然对那些持有美元的人来说,比如日本最大的美债持有国,是一种极其“不友好”的行为。当美元借助看不见的手自然贬值后,美国最后还是一本万利,出口提升,逆差缩小的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经济能否撑到那个时候确是个未知数。
第四,当然,美国借助印钞机无限举债的也是相应需要一些底气的,只要债务规模还能与其GDP相匹配在一个微妙的水平上,美国就会继续放债,而制造业是一国GDP的支柱之一。
总之,正如台积电不在美国建厂,就会被美国加征100%关税一样,美国所谓的对等关税充分体现出了美国一贯的霸权主义。而中国家居企业想要破局,简单依靠企业自身绝非易事,先不论有些事情你解决不了,另外家居企业出海的最佳路径依然是产业链出海,即抱团出海。(转自财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