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好工匠系列展播】吴锦贵:从木工学徒到生活空间筑造者,用匠心丈量家的温度

07-15 新浪家居

  从江苏乡间的木工坊到青岛的大街小巷,从握着刨子的学徒到带领十余人团队的工长,吴锦贵用 38 年的坚守,在装修行业写下了一段关于 “精工” 与 “温度” 的故事。作为亲历行业变迁的工匠,他以“质量为根、细节为脉”的信念,将一个个普通的房屋变成承载生活的港湾,用双手诠释着新时代 “中国好工匠” 的内涵。

  学徒到匠人的进阶之路:从木工凳到项目经理的40年深耕

  1986年,江苏少年吴锦贵在木工师傅的刨花堆里开启职业生涯,凿子与墨线勾勒出最初的匠人底色。2003年,当欧贝德公司在青岛落地时,他带着18年的施工经验成为首批施工队长。从百安居到居然之家再到业之峰这些装饰公司的体系化施工,到2024年独立带领10余人的江苏籍施工团队,吴锦贵的工具箱里始终装着两样东西:江苏工匠的精细手艺,以及青岛海风磨砺出的创新思维。

  在市北区老房改造中,他用“空间魔术”破解老破小难题——将洗衣机嵌入厨房台面,拆除淋浴区地台后打造壁龛储物,甚至在洗衣机上方定制微波炉架,让3㎡逼仄卫生间变身功能复合体。当老年业主扶着改造后的坐便器感慨“终于不用踮脚蹲便”时,那些被精确计算过的毫米级改造,正悄悄重塑着普通人的生活尊严。

  而五六年前连云港路的 “阳光地下室” 项目,更成了他口中 “最有成就感的作品”。业主的一楼带地下室户型,负一层采光井仅 30 公分,潮湿阴暗成了通病。吴锦贵冒着 “改结构担风险”的压力,将采光井拓宽至 80公分,加盖阳光房;为防青岛雨季漏水,他在外围加装伸缩雨挡,墙角设计排水沟,室内将门换成带纱窗的透气款。“现在负一层能晒到太阳,南北风穿堂过,业主在地下室做了书房,说比一楼还舒服。” 他笑着说。

  行业浪潮中的匠心博弈:在整装洪流中守护手作温度

  面对整装公司的冲击与市场环境的波动,吴锦贵有着清醒的判断:“行业再变,客户要的‘实在’不会变。” 在他看来,工长群体的优势藏在 “看得见” 与 “看不见” 的细节里。

  第一是成本优势的 “透明化”。“选工长,省的是中间环节的‘冤枉钱’。” 他解释道,整装公司的管理费、品牌提点往往占总费用的25%-30%,而工长团队没有这些附加成本,“同样的预算,客户能用到更好的材料”。

  第二是选择的 “灵活性”。“客户想选本地瓷砖还是进口板材,想用国产品牌卫浴还是智能马桶,都能自己定。” 他举例说,曾有年轻客户坚持用某小众设计师品牌的涂料,整装公司嫌麻烦拒绝接单,他带着工人研究了 3 天产品说明书,最终实现了完美施工。

  第三是服务的 “定制化”。面对日益年轻化的客户群体,吴锦贵总结出 “沟通三步法”:先听需求 ——“95 后客户说‘要极简’,可能是想要‘藏电线’‘少打扫’,得挖透背后的生活习惯”;再出方案 ——“不急于否定,而是把‘想要’和‘可行’列出来,比如开放式厨房怕油烟,就推荐集成灶 + 挡烟板的组合”;最后慢慢落地 ——“年轻人喜欢边装边改,我们就把工期拆成阶段,每一步确认了再推进,避免返工浪费”。

  他的团队管理,更延续着 “大型装修平台的标准”。“我最早在装饰公司学的就是‘规范’,现在对工人的要求只会更严。” 他的《施工手册》里,每本手册的封皮都印着一句话:“对自己狠一点,让客户省心点。”

  工匠精神的 “当代注解”:质量为根,细节为魂

  “以质量求生存,以细节求发展。” 这是吴锦贵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每个字都透着实干的分量。

  “质量是底线,细节是上线”。在他的工地上,有诸多 “不近人情” 的规定:水电改造必须测三次压力值,防水涂层厚度误差不能超过 0.5 毫米,墙面刷漆前要打磨三遍。“我常对工人说,返工不仅浪费钱,更伤客户的心。” 一次验收中,他发现卫生间瓷砖有一块空鼓率超过 3%,当即要求砸掉重贴,“哪怕客户说‘不影响使用’,我们也不能含糊”。

  “换位思考” 是他的服务哲学。老房改造时,他会主动检查电路老化情况,悄悄换掉裸露的电线;有小孩的家庭,他会建议在墙角装防撞条,插座加保护盖;独居老人的家里,紧急呼叫按钮、防滑地砖是 “标配”。“把客户家当自家装,就不会漏掉这些细节。”

  而 “让售后没有售后”,是他对自己的更高要求。每个项目交付后,他都会留一份 “维护手册”,标注水电位置、保养方法,甚至附上手写的 “注意事项”。“不是说不做售后,而是尽量一次做好,让客户少操心。”

  工匠精神的 “传与承”:让手艺在时光里扎根

  “现在年轻工匠少了,肯静下心学手艺的更少。” 谈及行业断层,吴锦贵的语气里带着担忧,但更多的是行动。他对年轻工匠的要求很直接:“一要能吃苦,二要会钻研。”

  对于新手工匠,他坚持 “岗前培训 + 实地考验” 双流程。“不是师傅带徒弟‘看着学’,而是要‘手把手教’。” 他带着新手量房时,会让他们先画 3 遍图,再对照现场找误差;贴瓷砖时,从搅拌砂浆的比例到铺贴的角度,都亲自示范。

  他常对团队说:“工匠精神不是口号,是‘把售后做成无售后’。” 在他的工地上,每个项目都有“终身保修”的承诺,但他更追求“一次做好”。业余时间,吴锦贵喜欢散步、慢跑,脑子里“过电影”—— 今天哪个工地的进度要盯,哪个客户的需求没落实,哪个工人的手艺要再打磨。“我不怕犯错,就怕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这份复盘习惯,让他的团队二十几年间保持“零重大事故”记录。

  以匠心致初心,做新时代的 “中国好工匠”

  从 1986 年的木工学徒到如今的匠心工长,吴锦贵的 38 年,是一部用刨子、卷尺、图纸写就的 “工匠成长史”。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 “改一个卫生间、拓一扇采光窗、教一个新徒弟” 的日常里,诠释着 “以质量求生存,以细节求发展” 的朴素信念。

  他的故事,是千万基层工匠的缩影:他们用双手打磨生活的棱角,用真心链接客户的需求,让 “工匠精神” 不只存在于典籍里,更藏在千家万户的烟火气中。正如他所说:“装修装的是房子,修的是日子。” 这份对 “好手艺” 的坚守,对 “好生活” 的敬畏,正是 “中国好工匠” 最生动的注脚。

0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