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22
主持人李成成:梁先生您对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是如何看待的呢?
梁景华:我觉得建筑师跟设计师的使命不一样,建筑师是建房子,是为了人们住在里面安全。第一要紧的是安全。但室内设计师有时候不一样,室内设计师给人家方便的感觉,给人住的升华的感觉,这是一个长期的东西。对设计人来说 要认清自己做什么东西。比如说我们建学校就要了解一定要有安全性,但室内设计师很多时候的着眼不是做简单的工建而是方便人家。比如说我们做一些家具和灯具,一个空间的打造都是不同的功能定位来满足不同的要求。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基本的要求,我们面对的是可能是很有钱的客户,他们要求不是很基本的。因为要满足业主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的需求。说到我们的社会责任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案子我们必须要尊重案子本身的功能和配置,我经常强调不要浪费,很多的室内设计师做很多的样板,那些东西表面是满足一些视觉感受,但有时候是很浪费的,有时候完全是违背的。我是很反对的,但有时候业主要求你必须这样做。你要认清自己。但是我们要传达一个信息给业主,因为他们是不明白的,我们告诉他我们做设计的不是贴贴墙纸就可以了,我们做空间是由功能开始从功能以外又从最基本的气氛开始。所有的家具都是配套的。我的家很简单,全是涂料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有人说我是白色狂,我的房子都是白色的。问题在于人其实是很单纯的,现在的社会很复杂,实际上不应该复杂,简单是最重要的,最简单是最顺眼的。每个人出生都是什么都没有的,衣服都没有,出来是光秃秃的。慢慢地我们穿上了衣服,但回归自然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很喜欢用简单的材料装饰空间。但这有一个矛盾,我们现在的社会分成了不同的人,我觉得不要计较,但我们设计师不能盲目地跟着有钱人走,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浪费。现在我们讲低碳和环保,因为我们要保护自然资源和地球,不要拿着很贵的材料去做墙壁。我们要教会大家如何环保,把不浪费的材料用到设计上。因为室内设计师跟有钱很矛盾,他们希望花几千万买水晶灯以满足业主的欲望,没有办法他请你就是希望你满足他的欲望。但我们面对业主的时候不能说不行,这是他们的要求,我们的工作是要服务于他们。但是我们要告诉他们什么叫真正的设计,这是每个年轻人应该学习的东西。我觉得作为我们的责任就是说,把正确的设计理念、正确的设计手法慢慢发展出去。
主持人李成成:谢谢梁景华先生,今天非常感谢梁先生到我们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的现场。由于时间关系梁先生5分钟后会离开现场,那么接下来我们有请梁先生回答在场观众的最后一个问题。
现场记者:梁老师您刚才说过,您现在的设计风格跟30年前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潮流在变。您觉得现在最潮流的设计风格是什么?
梁景华:是没有潮流。
现场记者:潮流这个东西是设计师自己来定还是客户来定?大方向谁来定?
梁景华:这样讲,我觉得潮流是一些人制作出来的,因为有需求才有潮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社会在进步,这个进步不单单是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都在进步。现在都能变了,我现在的设计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我们以前的设计很简单,以前的设计师比较慢,很多东西不会很快知道。但现在我们必须要面对世界的改变,我们自己有改变才可以面对时间,这个潮流是大的改变。比如说环保、低碳,这个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全世界都在讲,你身为设计师无论你多大都必须要讲。我不可能再提我30年前的东西。我现在在研究低碳环保的定义、好处、应用方法,我比其他设计师还好,因为我是走在前面的人,所以我必须要比一般的设计师要好。所以我研究什么东西低碳环保。无论你是什么年纪你不要当自己是老人家或者是大师,这里是没有大师的,每个设计师都要不断地学东西,每天都在改变自己。所以我现在讲,我觉得很好玩,因为我们在改变。因为新的东西是层出不穷的,我现在都已经适应不过来了,那么如果再不改变自己就会永远赶不上潮流。如果你能够将自己年轻化一点,就可以有心态面对不同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里,全世界发生的东西你都会知道。设计师如果想进步一定要走到前面,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发展,还要面对全世界的发展。我到国内是希望把一些新的理念、概念、设计带到中国,希望跟大家分享高档一点的设计理念。这使得我一直很开心,我去美国、英国,我去看看他们的理念,看看最贵的酒店为什么贵,我看看有什么可以吸取到中国来。中国现在有一点不好的地方,我们硬件是OK的,软件不行。我们中国人的软件还是不够的,年轻人要看看细节。日本、欧洲、美国如何面对人,讲话、吃饭的时候是如何进行的,他们的礼仪是什么样的。从亚洲来讲日本是很到位的,它是亚洲的第一。欧洲和美国他们追求的不是很复杂的,是很单纯的,他们很尊重人家,他们很懂得安排事情,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而且细节很好。我在加拿大住过几年,加拿大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律师和消防员可以很开心地住在一个社区,他们很平等的。他们的社会保障非常好,而且他们是以家庭为主的,我们在那边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外面吃饭的,我们是在厨房吃饭的。他们经常是每个家庭一起吃饭,大家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朋友的关系好很多。因为他们都会家庭的聚会,大家都很开心。他们没有等级的观念,他们都是夜不闭户的。我们要学会人家如何尊重别人。总结来说,真的是很高兴见到大家,希望中国能进步。
主持人李成成:好,谢谢梁景华先生今天来到我们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的现场,谢谢!
我得知余工今天生病,今天身体非常不舒服,而且刚刚结束了一场专题演讲,比较辛苦,所以我们接下来给现场观众15分钟的时间与余工进行面对面提问,稍后我们进入休息环节。
现场记者:余工有一个话题我很想问问您,您一直在推动手绘,大多数的消费者在找设计师的时候更认可的是电脑的绘图。您如何引导消费者认识手绘呢?如果消费者要求设计师效果图的话设计师的主导还是会偏向效果图的。
余静赣:我认为手绘是设计师的一种修养。我觉得一个设计师要给社会提供艺术级别的生活空间。如果你没有这份修养提出来的空间可能就达不到那个档次。这对社会是一种伤害。举一个例子读大学四年和没有读大学四年,它的区别不是知识量少不少。两个人的知识量差不多,但读过大学的学生在同学间的交流气质就不一样。
现场记者:那如何引导消费者呢?
余静赣:手绘功底比较强,做方案和做人的气质就不一样。客户要求是最后的借口,我们跟客户交流的时候要讲清楚。更重要的是下一阶段跟方案设计师交流。所以手绘其实是一种修养和一种高质量的生活。
现场记者:我有一个是关于设计师教育方面的问题想请教余工和穆拉德两位,因为余老师在庐山开展了教育工作。很多设计师在大学期间从事的是跟建筑不相关的行业,他们通过后天的一些努力成了一些伟大的建筑师,现在设计教育出来的大师也并没有那么多。我想知道设计师是能够教育出来的吗?
余静赣:这点我觉得不能怪教育界,日本设计师和中国设计师的区别不在于知识量的区别而在于观念的区别。日本的国民氛围是比较哲学,而中国的国民是比较感性。我觉得教育家应该从哲学方面给设计行业的学生以帮助,增加中国特色。我们的设计师谈到光线的时候,太阳光的亮度、光线取暖等等,站在哲学这个光线就不仅仅是亮不亮的问题,而是空间灵魂在那里。而且我发现日本的设计师成才率比较高,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多多少少地哲学学的比较好。包括有的设计师就是哲学系毕业的。我们中国设计师好像是没有一个达到哲学层面的。所以我们要从这个方面来考虑教育界的缺失。
穆拉德:余工讲的很好我不需要再赘述了。我简单地说一下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设计是一个社会门类,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设计师是一个前卫的人,普通人想事情是为了生活,设计师想事情是为了未来。我比较崇拜中国的邓小平,因为他是社会设计师,他设计了改革开放。对我们这样的设计师,不管是已经成功的还是未来的设计师都可以成为邓小平这样一个社会责任型的人。所以设计从我的角度理解是一种和谐。这种和谐是如何产生的?是一个大空间是一个建筑。人与空间、空间于建筑之间产生关系的时候,才是产生了建筑设计的领域。中国在发展,整个社会都在发展,不管是科技还是文化的。在发展中,很多科学家也做了很多的贡献。很多设计师同时也是做贡献,就像达芬奇,他又是科学家又是设计师。他想的事情、他的思维是解决未来的问题。达芬奇的年代不只是为了生活而想事情,而且是为了未来的人民、未来的环境而想事情,提供了一些信息提供了一些哲理。最后我们按照他们的哲理来做我们生活的布局。所以余工刚才讲到的这些,设计是属于一种哲学。像绿十方,为什么余工要成立这样一个机构呢?我再补充一下。绿十方跟红十字之间的区别是,红十字解决人的生命的问题,人需要生命的救助,解决医疗和物资的问题。绿十方可以解决什么呢?是环境的保护。这个事情是红十字协会做不了的,灾难发生的时候你给受害者多少钱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时候他需要的是舒适的环境如何获取。那时候如果有一个设计师第一时间过去给他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他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余工做绿十方最终目的是希望全世界的设计师们一起把地球家园维护起来,保护起来。同时我想再补充一个问题,这位记者第一次问的一个问题,我们庐山西海艺术学校对设计师的培训、学校的培训有哪些收费的标准和哪些待遇。我们成立这个学校也是国家承认资质的,我们分为一校区和二校区,一校区是属于中专、大专文凭的学校。二校区是我们向全国学艺术门类的大学生,他们在大学里没有学到的或者是需要补充的到二校区集中,大家一起做训练并体会生活,为未来做设计师打造基础。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走到那个地方呢?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呆了14年的时间,这个地方有时候召开一个5000人、1万人的跟设计有关的会议,很难把这些人集中到一起。但为什么庐山西海特训营把全国、全世界的学子能吸引到那里呢?原因是一种感动,这种感动是余工提供的。余工在最前面,比如说到汶川去吃馒头、往前冲。在冲的过程中很多人感觉到是企业家、一位成功人士都能在这个地方生活,我们是不是能跟他学一些东西。这是目前我们观察到的别人给不了的,只有他可以做得到。所以我们现在不能说我们可以复制几个余工,但我希望余工的思想和动力可以分享给每个学子,每个学子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小余工,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的余工,我们希望设计界能多出余工这样的人士,维护我们的生活、环境、设计。
主持人李成成:穆拉德博士是中央美院的地区品牌顾问,在这次的论坛上他发起了一个国际艺术和平展展览,他是艺术和平的发起人。同时在这次展览上邀请了9位驻华大使出席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的活动,作为发起人,您是如何看待此次大型艺术展览――国际艺术和平展出现在这次亚太的活动上的呢?
穆拉德: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比较熟悉的。虽然我也算是艺术和平的创办人之一,但背后余工给了我大量的支持。06年第一届的时候如果没有余工的支持我也不一定能办成。为什么会说到艺术和平这个主题呢?当年我跟余工谈过和谐设计和谐艺术的时候,我们想到如何让艺术带动和平呢?艺术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可以表达和平的信息,如果说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设计和创造有和平的思考,我们画出来的图、做出的雕塑、油画、草图,每个画面上就都会有和平的信息。只有艺术,不管是一首歌还是一幅画都可以传达和平的信息。所以我们想通过艺术和平的展览,不只吸引国内的艺术家设计师,包括国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相聚在一起,对艺术和平领域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次亚太空间设计师国际论坛,这个论坛中艺术和平这个主题一开始是没有的,后来主办方觉得艺术和平这个主题是一个艺术辅助的载体,通过他们的关照我们把艺术和平列为这次亚太空间设计师高峰论坛的三个大项目之一,我们也请到了15国驻华大使,请到了43个国家的艺术家的参与。在这次参与中我们发现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的热爱,他们对地球的热爱,他们对人的热爱。所以我们希望艺术和平载体里面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通过媒体的关注我们把艺术和平推动起来。如果联合国可以允许我们入围载体,我们也可以成立艺术和平基金会,每个艺术家成为艺术和平的志愿者,通过艺术和平来创造更艺术化、更美化的社会。
主持人李成成:好的,谢谢今天在场的嘉宾,谢谢余工和穆拉德博士,我们进入中场休息环节。
主持人李成成:今天下午有一个国际家居论坛,陈老师是演讲人之一,他的演讲主题是《根植东方的非线性实验――东方住宅设计创意方法探索》,因为有很多媒体朋友和设计师在大师面对面的现场,很遗憾没有听到陈老师的演讲,所以接下来第一个环节我们想请陈志斌老师再给我们这里开一个小灶。
陈志斌:因为虽然是媒体朋友,但我就当是行内的人做一些交流,因为你们对这个行业很了解,行业的发展是拜你们所赐。这个议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跟我的学生有交流,但我做了一个注解就是东方当代住宅的探索。因为我们十几亿人,大家需求的东西特别多、特别杂、特别广泛。在各类设计里,比如说很多的老师也是经常做交流的,他们能做很多东西,而且他们是特别擅长于把比较国际化的手法和教育背景体制之下的设计的概念进行国际化的表述。或者说我们大家都觉得唯美、漂亮、震撼。那么我觉得可以把它分一个类,分什么类呢?首先他们做风格化的作品,我们叫类型化的作品,这一类、那一类,比如说欧式风格、中式风格。日本广义上也是一个欧洲国家,因为它是脱亚入欧的。在这样类型化的过程中我们只能依从于以往的发展或者说是优化或者说是吸收。在这个过程里我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是可以的,客户也很喜欢,但问题是有自己吗?要么是别人的东西要么是祖宗的东西,要么是西方社会固有的东西。你能做一些优化、改良、进化了不得了。但终究骨子里是别人的,有自己设计师的格调吗?没有。我们再看被认可的大师,比如说安藤中雄大师,我们就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感受到他自己,自我的那种状态。但它又来源于什么呢?大家有了解吗?来源于他的教育体系里自己概念特性的抒发。一种深化促进了他今天的发展这种是完全突破目前的体系的,不用说客户喜欢不喜欢,也不用说是来自于中式还是来自于欧式,而是来自于自然。世界是一个混沌的、一个仿生的或者是一个偶然的状态,它成了他的一个设计的灵感的启发点。这个案例是偶然的,它也一种偶然性的美。再通过它的这种协调,通过软件工程师设计的软件生成模型,这个办法让我们很受用,我们可以从中吸收到自然界中优美的东西,形成我们设计的原点和出发点。
主持人李成成:您演讲的题目叫做根植东方的非线性实验,这有探索性在里面。您后面的主题是东方住宅设计创意探索。这和实验是相呼应的,您用这样一个议题是不是想表达出您的设计是有先锋实验的精神在里面或者是有独具创新的成份在里面呢?
陈志斌:其实我觉得实验这个词,实验不成功就会成为先烈失败了。但成功就是由失败积累起来的嘛。不怕,因为我们有资本去失败。我们多去实验,多去探索,那么我觉得将来会成功。我刚才讲了非线性那一块,我们作为国人,作为生活在东方的人,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认知、文化、背景。就像当代日本的设计师、建筑师做出来的东西一看这就是日本人做的。我们自己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进行分析之后应该说一次不成功我们可以来二次、三次,所以我的案例里有三个一步一个台阶的,可以拿出来分享一下。在东方的特征下如何用非线性的理念把它融合起来。比如说用钻石转折面的、折纸概念的,还有达到非线性空间感觉虚无缥渺的东方意境的,一步一步地达到我所需要的感觉,我不能说成功,我说成功在路上,我们要往这个方向上走。这是我收获的地方。
主持人李成成:对于实验的先锋的东西,大型的工程建筑涉及比较多。我这个案例不是是否有点外行,比如说像国家大剧院或者是鸟巢,算是非线性的设计吗?
陈志斌:应该可以算的,直接观看的是广州歌剧院,这个设计者是库哈斯的弟子。住宅和它有点远但其实也不远。我觉得住宅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欧式的还是中式的,但能不能住得未来一点?
主持人李成成:前面是非线性的实验,后面是住宅的设计,但住宅的设计往往给人感觉是非常实用的,这样会不会存在一种矛盾?
陈志斌:那是原来的状态,我个人认为。因为住宅能够满足功能的是最基本的、最起码的一个。早期我们叫福利分房给你一套房子可以住进去就行,因为这个稀缺很难分。但商品化以后你觉得不光说能用了,你要用得美、用得舒适、用得有情调。原来我觉得最直观的是什么呢?现在我们觉得以这项工业产品,像车型捷达原来大家都可以开,但现在你已经看不上了,国内还是旧捷达可是国外都已经是五六代而且在开发新款。我觉得应该并列起来,经济、实用、美观。
主持人李成成:既有实用又有审美又有先锋实验。
陈志斌:我觉得应该是并列起来的关系,甚至美观还要更前位一点。
主持人李成成:我们可以想更高的层次比如说精神的、审美方向发展,这是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第二个话题:关于我们这次的论坛。我想既然这次的论坛是国际的,就涉及到国内外的演讲嘉宾,在国内以陈老师为代表的大师,国外的像安藤和保罗。不知道他们的演讲您听了没有,就是不同的人大家听完的感受可能是不一样的,您作为国内的演讲大师同时也是设计师的代表,您听完这两位国外大师的演讲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陈志斌:其实,我们觉得他们是真正的大师。一个是领域比较大。虽然我们做的是住宅的领域,在我心中我觉得我是大师。每一个设计师不要轻看自己,我们要有自己的方向。我对他们个人的感受是这样的。安藤大师在我看到所有的作品里,包括德国的威尔很小的小镇有他的项目,包括日本的威斯汀等等,我觉得坚持他这种纯粹的语言,从早期到中期到目前应该说他经历过了几个发展的阶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他刚开始也是做住宅的,而且日本有一批这样特别著名的建筑学家,他们都能够在住宅上有非常纯粹的语言。它是一种建筑式的语言,不是大家平常说的能用。这个用是什么呢?这个功能那个功能如何安排,那是纯粹的建筑语言才会有今天,这是建筑师独特的理解。比如说安藤擅长于混凝土的设计。这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促使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参照坐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是,你能够通过大师发现,大师原来也有这个过程,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也有客户不喜欢他的时候,也有免费做设计的阶段。我觉得可能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就是说大师也不容易,大师也跟我们差不多。对广大的设计师来讲,我们要把自己的失败经验告诉大家,让大家少走弯路。安德鲁也是一样,安德鲁很有影响的案例,可能戴高乐机场可能有一些事故,但那与他没有什么关系。本身在他的状态里,法国人的浪漫体现得淋漓尽致。包括对国家大剧院、对东方艺术中心,对成都的行政中心的诠释,那种概念是完全可以被我们所吸收的。为什么呢?因为室内、室外、建筑与空间本来在大设计概念里应该是一个整体,而非被我们切成片的专业。但是我们国内的人太多,我只能说从某一点去突破它。从住宅还是从商业还是从酒店?大家都分得非常地鲜明,我不是说什么都做,因为我们有足够大的市场之后,我应该从某一方面突破,继而像梁志天先生一样,从样板房做到了酒店,但他也不是什么都做,他就是酒店和样板房空间。这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主持人李成成: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今天最后一个话题――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上。我们知道这个活动是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主办的,建筑装饰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建筑和室内装饰行业的发展。作为设计师我想问一下陈老师,您是如何看待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这样的行业活动的呢?
陈志斌:刚才我还在跟谭精忠老师在聊,我认为需要,行业特别需要这样的活动。第一我们大家的思维是非常广泛的,广泛意味着比较混乱,都觉得这样一窝蜂往这边来,都觉得那样就一窝蜂往那边去。一个多元的世界应该是次序的、有条理的,这个手册比较好,叫做秩序手册,让大家觉得很有条理,这个理论可以吸收,那个理论同样也可以吸收。这种交流应该是放眼全球,能够从全球化过程中吸收更多这个专业所需要东西。应该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哪怕是电影的元素都可以使用,甚至是小小的设计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吼声都是有道理的。这种交流一定是要深入、持续地做下去。我个人特别看好咱们论坛的发展。
主持人李成成:非常感谢陈老师参与此次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的现场,同时感谢您来到大师面对面的现场。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像您这样的热心设计师对行业活动的支持,我们的建筑装饰行业才能发展地更快。谢谢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谢谢到场的嘉宾和媒体朋友,今天的亚太空间设计师(2010・北京)国际论坛大师面对面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