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9
全球最大醋酸酯类溶剂生产商及中国最大化工产品制造商之一— 叶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股份编号:00408)(“叶氏化工”或“集团”)宣布其截至2015年6月30止六个月(“回顾期”)之中期业绩。
回顾期内,经营大环境较预期更严峻,环球经济持续不振,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更为明显,产能过剩问题导致行业竞争更为激烈。然而,集团一直坚守稳健发展,采取更审慎及严谨的有效措施,令整体业务运作保持健康。期内,集团之销售额录得4,277,244,000港元,同比下跌9%,主要由于各种原材料价格均呈下跌,拉低售价导致销售金额因而减少。而产品销售总量则同比增长6%至约474,000吨,再创历史新高。股东应占纯利按年增长61%至82,795,000港元,但扣除非经常性项目的盈亏影响,如汇兑损益等因素,回顾期盈利实录得轻微增长。同时,集团继续保持稳健的财务水平,借贷比率为59.7%。每股基本盈利为14.7港仙 (2014年同期: 9.1港仙),按年上升约62%。董事会建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10港仙 (2014年同期: 每股10港仙)。
叶氏化工主席叶志成先生表示:“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疲弱,国民消费意欲低迷,为集团发展带来挑战和考验。然而,我们坚守以稳为主,持盈保泰的经营方针,不盲目追求营业额的提升,专注改善经营素质,致力提升盈利能力。值得强调的是,集团近年来积极推行业务重整及成本控制等优化业务质素的措施,其成效已开始明显体现,相信将持续提升集团的整体竞争优势。我们将继续全面提升集团的经营能力和管治水平,致力达致‘百年叶氏,引以为傲,备受尊崇’的中长期愿景。”
业务回顾及展望
溶剂
回顾期内,受累于油价下跌引致各原材料价格下跌,溶剂业务的营业额因而同比减少12%至2,460,546,000港元。主打产品醋酸酯的销量按年增长11%至约336,000吨,再创新高。新产品丙烯酸丁酯之销量则下跌至约21,000吨,销量下跌主要由于管理层审时度势,适量调控减产以确保业务稳健发展。醋酸酯在跌市中仍然获利,再一次显示该产品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溶剂业务的经营溢利录得85,922,000港元。
集团于江苏泰兴厂房新建的30万吨醋酸酯生产线已完成建设工程,正待各有关部门验收,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开始投产。届时,集团将具备足够产量以进一步拓展位于中国较北的市场。就中长线发展而言,集团将积极研发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组合,将其打造成为未来的新增长动力。
涂料
集团已成功完成旗下民用涂料、工业涂料及树脂业务的全面整合,引入新的管理团队,令业务运作更显专业。涂料业务于期内表现亮丽,销售额达989,598,000港元,销量则按年增加15%至85,000吨。随着毛利率成功改善3.5个百分点,以及经营费用控制得宜,涂料业务之经营溢利按年大幅增加近2.4倍至53,634,000港元,由此可见整合后的涂料业务已逐步收到预期效果,绩效较前大有改善。
一方面,集团致力提升销售价格并优化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集团引入全新的概念,利用生产及物料控制 (PMC) 优质管理进一步改善营运效益。民用涂料及树脂产品方面,不论是销量、销售额或经营溢利,均录得明显上升;工业涂料方面,集团则策略性地培养及巩固主要客户基础,为长期发展带来有力支持。此外,集团将为不同地区和特性的产品做出推广计划,同时亦注重对经销商和营业员的专业培训,继续加快业务拓展的步伐。
油墨
期内,油墨行业之市场需求持续下滑,两类主打产品——食品包装油墨及平版印刷油墨之业绩表现均未如理想。销售额为725,533,000港元,同比下跌10%,经营溢利则录得18,552,000港元。由于现有产品受制于市场因素,集团决定发展个别新产品,现已在技术研发及客户开拓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
同时,大工厂概念设计已处于成熟阶段。集团预期将于今年10月起,以不同产品为基础,有序地逐步实行扩大生产线、集中产能、统一生产管理等措施。此举将有助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油墨业务的竞争力及营运效益。
润滑油
润滑油业务于期内之销售额录得180,226,000港元。其中,车用润滑油之销售仍录得增长,工业润滑油之销售则轻微下跌,而不冻液将于今年下半年推出市场。该业务的毛利率续见提升,按年增加1.9个百分点,而经营亏损则按年略为收窄至989,000港元。
集团于今年三月替位于粉岭的总部物业作公开招标,并于四月底截止有关招标,但基于工商物业市场环境受自由行政策改变转差,集团未能取得符合预期的要约。有见及此,管理层会继续以具成本效益和经济成效的方向,评估出售或出租该物业的可能,务求符合股东最佳利益。
叶氏化工执行委员会主席叶子轩先生总结:“集团各业务整体运作健康良好,业务整合初见效益,有利下半年旺季来临,拉升盈利。集团会密切关注市场势态,紧贴经营大环境,适时调节各项措施,配合董事会的经营目标,迈向百年叶氏。我们将继续努力加强成本控制、信贷监控、巩固业务实力、加大品牌宣传与研发力度,为中长线发展奠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