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6
昨天下午开始,小编的朋友圈被一条叫做《Uber宣布进军建筑设计市场,地球已经无法阻止Uber》的文章刷屏。转瞬之间,阅读量已过100000+,朋友圈纷纷留言“无所不在的平台!”“建筑业要颠覆了!”。
已经愉快地下班在家吹空调的小编看到这一幕,不得不说——
文章声称:“无所不能的Uber一键设计,建筑设计行业即将被颠覆。”
在该文中,如果你需要设计,只需要这样——
很快,设计师们就会如雨点般向你砸来——
如果你不差钱,设计大师也是随叫随到——
文章声称,依靠Uber这样的模式,5年内,中国建筑设计公司将死亡30%~50%,国内80%的优质建筑师将被释放,众筹设计平台将为全球将近20亿人口提供最优质的建筑设计服务!
读到这里,诸位指如疾风、眼如闪电的看官一定会立刻觉悟:这又是一则公关团队操刀的YY软文。
该文在构想完整个Uber建筑王国之后,弱弱地附了这么一小段:
文中数据及服务均为虚构,本账号对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文中数据及服务均为虚构,本账号对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文中数据及服务均为虚构,本账号对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重要的事情贴三遍
看到这样不负责任的声明,同样指如疾风、眼如闪电的小编立刻点下了举报按钮——
但是同时,也有小伙伴对小编之举不以为然:“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是一个很好的idea,说不定真的能为建筑业和设计圈带来改变呢。”
既然这样,小编就先不从媒体角度来唠叨“虚构类写作”和“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区别绝不止一条免责声明,也不从新闻伦理方面来讨论这么无关痛痒的一条免责声明是否就真的能免责。小编就和你谈谈建筑师——
絮絮叨叨这些,并不是为了说明建筑师有多辛苦,而是为了说明建筑师的道路这样漫长,足以让每个人都成为独一无二的人。他们有的人看重氛围的营造,有的人善于和环境之间的沟通,有的人旨在乡野,有的人热爱城市绿洲。主页君至今记得一位很喜欢的建筑师说的话:“设计就是记录转瞬即逝的感觉,创造这个世界上没有我就不会存在的东西。”
然而在那个虚构的Uber建筑软件中,这样一群志向各异的建筑师将被粗暴分类,塞到四个以级别命名的选项里去,从此领着符合自己级别的薪水,过上了随传随到的生活。
当相亲市场上,男男女女们都厌恶了用年龄、身高、薪水去认识一个活生生的人类;而本该最活跃、最独特、最令人意外的设计师群体,却被迫在“新网络平台”“最开放沟通”“Oto O新社交革命”等看似导向公平的字眼胁迫下,填写各种数据,将自己归类存档,等待业主的提取。
几乎可以想见,Uber建筑的后台表单必然包含这些选项:年龄、从业时间、职称、从业资格证书、设计项目数、总设计面积……你让专爱做小品建筑的王澍肿么办!
几乎可以想见,在特立独行的设计师的用户评价里,会充满了“不好用”“工期太长”“不是我想象的样子”等各种差评。而在按部就班画方格子的设计师主页里,会是一水儿的“用户默认好评”,因为期望值小,无功无过,“习惯性好评”。
也几乎可以想见,在某些人民设计师给出的图纸上,会默默地用灰色小字注明:图中数据及服务均为虚构,本设计师对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究其原因,只因Uber是一个“命令-任务”式的单向平台,而非双向交流平台。不论文案吹得多么天花乱坠,Uber模式并不适合设计圈。
当各种新型营销方式刺激着人们被现实磨得脆弱的神经时,也请不要轻易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数据化、工具化。虽说设计师需要以客户导向来工作,但是那一点天马行空的灵感和任性不羁的坚持,却是我们所能收获的最美丽的东西。
以上只是小编的一家之言。Uber模式是否会是设计圈的一个出路?你怎么看待设计师和业主之间的关系变革?欢迎关注微信号“环球酒店设计之旅”,以后台回复的方式告诉主页君,主页君等候你来啪啪打脸,然后还会乐呵呵地将你的观点呈现出来。
因为“环球酒店设计之旅”,就是这么一个自由的对话平台。
欢迎扫描下图二维码关注“环球酒店设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