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7
9月18日,2016第七届筑巢奖终评在北京圆满结束。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的筑巢奖,今年迎来了几项重要变革,包括与国际建筑及室内设计联盟(IFI)合作,只征收工程类作品,采用“组委会”制度等。对于本届筑巢奖的一系列变革,评审老师纷纷表示赞赏及认可。新浪家居有幸采访到了第七届筑巢奖终评评委吴晞,由他谈谈关于“筑巢奖”改革的个人看法,以及他们眼中的中国当下青年设计师。
筑巢奖想要持续发展,不断改革是必要
吴晞在接受新浪家居采访时表示,筑巢奖作为中国室内设计一个重要的奖项,能持续举办七届,本身有其重要意义。每位参加比赛的设计师,初衷都是为了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用设计进行交流,这是在设计行业具有实际意义的事情。筑巢奖举办至今,与设计师的努力和认可、专家的参与以及赞助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任何工作要做好,同时可持续发展,不断改革是必要之举。“就像这次,我们在发布会上向大家公布,取消方案效果图的参赛设置,因为效果图看着美观,但如果不能实现,也不具有现实意义。”
本届筑巢奖变革后,主要针对45岁以下的设计师征集作品,对此吴晞表示:上一代设计师走过的路和当下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广大的中青年设计师才是中坚力量,他们活跃、有创造力,对他们进行宣传,给他们搭一个平台,也是我们今后筑巢奖举办的重要意义之一。
筑巢奖组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吴晞
注重设计细节,过度设计亦是浪费
在评审过程中,吴晞发现至少有三分之一作品有设计过度的痕迹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为业主意愿使然,另一方面,或许是设计师自己的想法。这种过度设计会让业主花费不必要的费用,另外会影响业主居住。吴晞举例说道:“有些设计作品中会设计出很多小细木条,这为日常清洁带来诸多不便,况且木质装饰品容易腐坏。这种类似的设计源于设计师设计观念与经验方面的不足,也希望通过筑巢奖这个平台,设计师们能从中学习到更多的设计知识和技巧。”同时吴晞还强调,“青年设计师要警惕设计过度,不能过于追求特立独行,例如将一个建筑做成仿生或仿动物的样貌,美其名曰自然主义,但这一举动容易带来很大风险,招致结构上的负面评价。室内设计也是如此,太奇奇怪怪的东西是行不通的,将会造成空间浪费。”
吴晞也表示年轻人有很多的优点,如“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推陈出新”,他认为年轻人的不足主要是因为涉世不深所造成的,然而这也都是成长必经之路,“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热爱学习、增加体验、不怕失败、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吴晞老师现场评审参赛作品
当下中国处于设计行业发展的最好时代
当下中国的设计环境为青年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吴晞对新浪家居表示,“我们每年都到国外跟同行交流,国外同行已然走过发展道路并沉寂下来,他们现在接触到的任务比较少,实践的机会也非常少,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很多年轻设计师在毕业后短短几年,便可接触到一线有规模的设计任务,我觉得这是莫大的福气。”
能够在毕业后短短几年就接触到有规模的设计项目,这为中国青年设计师的发展提供非常好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条件。吴晞对此表示出信心十足的态度,“十年前我们还用仰望的姿态看发达国家,而今我们完全可以用平视的角度来与任何有经验的设计师、设计机构进行交流,我们对于设计各方面所需的素养,皆已达到很高水准。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让这份信心愈加强烈。”
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境外设计师以及筑巢奖这类设计大赛,对设计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化及比较之下,会碰撞出更新的火花。一味学习西方,一味认为国内设计技不如人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本届筑巢奖作品中,吴晞很欣慰能看到很多设计师自觉地在发掘和拓展本土文化的形象特征,对国内未来的设计行业发展起着积极促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