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8
积粟社是由共生形态、PONE普利策、道胜设计、壹挚设计、微墅-曼朴时光、RMA共和都市、立品设计,这七家广州本土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公司,在2017年组成的非营利性设计组织。他们自视沧海一粟,而今聚合起来为广州空间设计发声。
积粟社以“粮仓”为主题,在今年的广州设计周上联合策划了760平米的超大展位,呈现他们对设计的一些思考和探索。11月27日,积粟社在“粮仓”举行发布会和“相忘”主题对话,正式和公众见面。
联合主办方新浪家居总编辑戴蓓致辞
联合主办方广州设计周执行总监贺文广致辞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谢英凯致辞
自决定要成立积粟社到策划“粮仓”这个展览,一步步落地实现,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资金,为什么要成立积粟社,并做了这个展馆?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感受?9位积粟社的成员分享了他们的想法。
共生形态创始人、设计总监彭征
很多的传媒、同行、朋友都问,你们成立积栗社的目的是什么?我说,目的是为了参加广州设计周。那到底为了什么成立积栗社?我说为了好玩。这是我们最初真实的想法。今天凌晨六点还有一百多个小伙伴们奋斗在这里,把掉在地上的谷穗捡起来。
道胜设计创办人、设计总监何永明
在今天,跨界合作不再只是一个话题,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不同的个体参与进来组成一个团队做一件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团体才会更有力量。
PONE普利策创始人、设计总监何思玮
我们整合在一起开始并没有非常宏伟的蓝图,但是我们每个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冲撞融合,这种能量非常不简单。设计师聚集起来一起发声,一起创造,甚至是创造历史的时刻,这就是积栗社的最初意义,我希望以后积栗社有更大的可能性。
PONE普利策创始人、设计总监梁穗明
我们这个时代的设计师必须有责任,积栗社凝结这么多人一起做了一个特别的展馆,很多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样无私的协作殊为不易,我们每个人都为此感动。这不单是一次设计的实验,更是在个体化碎片化时代里,对逐渐消逝的集体情怀的一次联合回应。
壹挚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陈嘉君
以这样的速度打造这么庞大的展厅,一直以来是我资源整合的一个梦想。在整个过程中,大家无私分享,分享自己的思想、资源,这是非常难得的。这7家公司在广州设计圈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组成一个共享的平台,未来有很多的可能性,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关注到广州设计的力量。
壹挚设计创始人、艺术总监邓丽司
这么大的展厅从策划到落地背后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很难用语言表达,感谢每一位参与和支持的人。一开始是抱着做一件好玩的事情的心态,因为大家私底下是很好的朋友,我们9个人都经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各自拥有很多能量,在做一件全新的事情的时候,依然可以保持设计的那份初衷、热情和执着,“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再次感谢身边的这些少年们。
微墅-曼朴时光主要创始人史鸿伟
我曾经是室内设计师,2017年我去做“微墅—曼朴时光”这个项目,把装配式建筑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设计师不仅仅是设计一种空间,而是倡导一种理念,甚至是设计生活方式、商业模式。我觉得积栗社最大的意义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想法汇集起来,把每一种可能当成种子去培育。
RMA共和都市创办人、创意总监黄永才
我认为设计需要有前瞻性的想法,这个时代不缺声音,缺的是独立思考。我希望7个广州本土的设计公司联合在一起,能够集体发声,积栗成仓。
立品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 ZING正奕设计创始人郑铮
很多时候个体和集体是不可分割的,作为设计师,往往强调个体的特点,但当你要发声的时候,你需要一个平台来提供更大的力量,带来1+1>2的集体价值。
作为积粟社组织者,彭征用一组数据介绍了积粟社的情况。从萌生想法到策划、出方案再到落地,在短短的63天,各种不同的团队超过1830人参与到这个项目,此次的策展可以说是一个行为艺术。
一个展馆
7家联合单位
11家品牌赞助商
15家支持媒体
63个日夜
25个工作群
32900张图片
157200条对话
800平方,3天布展时间
涵括建筑、平面、影视、灯光5个类别
设计25个艺术装置,开发了12个产品
72865个黑色纸盒
9909个阳光板盒子
135000颗小麦穗
0浪费、0甲醛、100%可回收
参与人数1830人
174.8万元支出
论 坛
对话一
回望·相忘 ——当代室内设计的自我重构
在发布会上,由新浪家居夏木主持,进行了两组设计对话去探讨当下及未来设计的状态。第一组对话的主题是“回望.相忘 ——当代室内设计的自我重构”。“相忘”出自《庄子》“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信息化时代,很多界限都在被打破,很多事情被重新定义,设计要进行发展,要把过去的一些东西打破掉,突破藩篱。现代设计的体系在西方建立,中国一直在学习西方,我们要回望自身的文明去探索中国设计新的形象。道胜设计创办人/设计总监何永明,壹挚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陈嘉君、微墅-曼朴时光主要创始人史鸿伟,立品设计创始人、设计总监/ZING正奕设计创始人郑铮,本土创造创始人/自由思考艺术总监许刚参与了对话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解读。
何永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法自然,什么叫道?符合自然规律的东西叫“道”,我觉得只有遵从自然规律,才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国际风盛行的当下,在运用当代技术的同时,设计应蕴含本土的文化精神,适合当下审美,也传承传统文化,“既东又西,非东非西”。
陈嘉君:壹挚曾做过一个项目叫做“随遇西东”,希望这个案子既能传达方生活的精髓,又有西方的感觉。我们希望可以站在自己的设计立场去做一个相对完美的作品,把我们理解的东方文化,包括我自己在外国留学过程中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这是真实的表现,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做的设计。把文化的表象去掉,设计需要真诚地从内心的情感和需求出发。
史鸿伟:设计有非常多的可能性,设计师不仅仅是设计空间,还可以设计一个商业模式,一种生活方式。我现在所做的装配式建筑,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我希望把这个建筑放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让人跟自然有紧密的连接。所以说,我想做的更像是生活方式的推动者,把设计、研发、制造、运营这条产业链做完整。
郑铮:越是在国际化的都市中越要去找寻自己的根基,为自己找到身份认同,这个文化认同要从你的传统基因当中去寻找。今天整个设计行业很容易用风格贴标签,实际上贴标签的做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寻根。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设计师用地域区分没意义了,现在法国设计师做出来家居可能比北欧更北欧风。回过头来,中国设计师如何做东方设计,并不是强调我是中国的设计师,用了什么中国的文化元素,而是回到设计的出发点去思考。
许刚:中国设计怎样走向国际?我觉得做设计,首先要有诚意。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一是理念有诚意,也就是初心,第二行为上也有诚意,不光是想,而是真真正正做出来。第二是心胸。现在的设计行业包括中国的设计师,心胸远远不够。要走到世界首先得要有世界级的心胸,世界的最高水准在关注什么,绝对是关注人类普遍性的东西。第三点,设计师一定要有产业思维,把设计变成真正的东西,变成一个物体。现在中国设计师的思维是错误的,只是玩一点小情调。我们做过好多概念性的东西,我们投入时间和金钱去研究它,因为觉得那个有价值,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很多人用上这个东西。当然思维也有价值,但实际价值并没有产生,你做的商品全世界人都在用,那实际价值产生了。中国要开始影响更多人,影响更多的审美,要通过商业项目教育大众,就要做国际化的东西。至于重建,中国设计师连置疑意识跟反叛意识有没有,谈何重建。置疑包括质疑自己。在中国很多人说我们做得很创新,但我们觉得还是不行。我们放在北欧就是同质化的东西,中国市场上我们觉得做得好的东西放在世界的语境中,它其实是同质化的东西。
对话二
左顾·右盼——当代室内设计的践行探索
中国室内设计的历史只有仅仅30年,回望当初室内设计被称为“装饰与装修”,这个行业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与传统的建筑内空间六个面的“装修”相比,室内设计正在走向品牌与营销,正在走向空间与体验,也正在走向产品与产业……以及更多的可能性。与以往相比,新的历史语境下的“室内设计”的内涵与外延都有新的含义。共生形态创始人/设计总监彭征 ,PONE普利策创始人/设计总监何思玮,壹挚设计集团创始人/艺术总监邓丽司,RMA共和都市创办人/创意总监黄永才,以及集艾设计总经理/设计总监黄全参与了对话讨论。
彭征:我们这次论坛的主题,“回望”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相忘”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今天,两者以一种彼此相互求索推进的姿态发展。现在任何行业都在面临被解构、重构,我们需要左顾右盼去探索新的方向。过去,室内设计是一个建筑体内六个面的装饰,当下,许刚从室内设计出身转到做产品、产业,我也会不务正业做建筑跟景观设计,已经不能再用传统的意义去定义室内设计。
何思玮:我公司之前独立参展广州设计周,我觉得面积不够大,不够好玩。这次我们一起拿了700多平方的体量,融合了7个不同的集体进行碰撞,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然后我们很享受探究其中根本的东西。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会比呈现的结果更有趣,更有期待。我们把7个人的想法逐渐找到一些关联跟线索把它串连起来,这种设计非常有意思。保持你对设计的憧憬、对未来探索的动力非常重要。这是一个设计实验,我们这次的行为,就是未来一种设计的方式或者说是产业协作的模式。
邓丽司:壹挚是室内设计公司也在提供单独的软装服务,我们经历了软装从概念如今百花齐放的过程,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成熟的状态。跟日本、北欧等地人民相比,我只是很普通的一个存在,他们拥有很好的美学的修养,根本不存在软装行业。但是目前国内的民众还没有这个能力,解决方法就是把专业细分,细分到建筑、室内、软装。而软装以后的发展,它的功能不会消失,但是概念会被弱化。我也不是室内设计专业出来的,现在我们在做室内设计、软装设计,甚至有自己的产品开发,以后会有规划设计、投资酒店等,我希望设计师忘记自己的身份定位。
黄永才:我不认为自己是设计师。我觉得设计师重任很重,我追求相对自由的状态,我不想被束缚,另外一个考虑是想消减设计这个工作的标签。我经常说,完美是一种束缚,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我就觉得这个东西不好,我要做一个更好的出来。设计是商业服务,但是在完成甲方的要求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慢慢去做自我价值的探索。
黄全:资本跟设计的结合是否有必要,关键要看你的公司或者是你个人的需求是什么。如果只是单纯做设计,不要碰资本,因为可能会对你的设计有反作用。如果站在更大的市场,更宽广的行业,可能借助资本的力量相互协同。当下设计不可能作为单一的学科门类而存在,一个好的设计作品考验的不单是设计能力,还有资源整合能力、产品运营能力、品牌建设力,甚至营销能力。我比较喜欢站在市场的角度看待设计行业,为什么设计行业或者家居行业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因为资本看到4万亿这么大的市场。设计产业,包括施工和家居行业,其实并没有领头的企业,集艾未来也会在家居产业做一些投入跟探索。
广州美术学院为华南设计界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主席赵健为此次论坛做了一个更全面的总结。
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的主席赵健论坛总结
论坛的两个主题,“回望· 相忘”讲的是两个点之间,“左顾右盼”说的是两个点开始向外面延伸。未来设计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设计关注的事情会越来越宽广,它会变换位置,变换姿态,只有变换,设计师才有生命力。刚才大家都说到设计不是为了自己做设计,是在为他人设计,他人包括社会,正因为如此,今天的设计要能够有左顾右盼的能力,又要具有回望、相忘的勇气。关键在于把自己的色彩去掉,不要给自己打上印记,打上印记实际上自己给自己断了路子。
当下设计的基础工作逐渐变成了社会常识,比如说我们过去要对空间的六面体表面质感进行设计,今天我们在座任何做空间设计的设计师对材料表面的质地的研究都比不过材料提供商。今天做设计,更多是选择、组建和演绎。行业变得更加精细化,更加专门化,设计师突然发现我们能干的事情越来越少。常规的以艺术和创意为背景的设计会越来越少,设计师节节退让。设计这个行业一定要逐渐找到新的路径,这个路径不是说跑得更快一些,做得更强一点,而是从更高的层面去考虑事情。
今后我们会做很多非实体的设计,会做很多跟文化相关的设计,这个“文化”可以是体验跟传播,更一次性的设计会越来越多。3天搭成这个积粟社的展馆,今后随着会展中心的使用频率、租金的提升,给你搭建的时间可能只有1夜,这反过来这又提出新的要求,要像做产品一样做设计,要像做装置一样做设计,像做乐高玩具一样做设计。而今后六面体也不只是用来遮风避雨的,全球化传播的路径会大量流进以物质材料为基础的空间设计中。
7家设计公司联合起来做一个展馆,到底算展陈设计、视觉形象设计、产品设计,还是算传播设计?就看从哪个角度用它、诠释它。广州设计周有数百家媒体来报道,可能都不需要大家来参观这个展馆,只是通过传播就能体现积栗社的价值。今天的活动,我们通过视频直播,一个小时的活动,它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10年。这也是一种设计。
当下的社会,很多事情是被别的行业颠覆掉的。广州某地产公司,有一段时间在做地产之外的事,大家觉得不务正业,可当地产之外的事业比地产还要有名的时候,一场足球比赛就让全国人民知道了他们可以做保险,广告界发现这个做法跟他们的玩法不一样。这就是时代所带来的可能性,时代也会给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祝大家更好地“回望”、“相忘”,然后左顾右盼去重构。
积粟社本起于微不足道的几粒谷粟欲聚而发声,竟得多方支持,微火汇聚成明亮之势。设计师如一粒尘埃,大多时候处于和光同尘的状态,便有思想限于单薄,发声无力,亦淹其中。所以积粟社提出“积粟——仓廒”的概念,集合七家活跃于南国的设计公司,借广州设计周之机,既各抒己见又集体发声。这是一次设计的实验也是产业融合的探索,通过这个联合体尝试融合彼此的智慧、能力和资源,以设计为基础,结合建筑、空间、艺术、产品,期许实现设计创意与产业的良性融合。相信积粟终究能成仓。
扫描二维码,观看新浪家居独家视频直播
展 馆 现 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