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1
9月10日,由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深圳市拉菲德堡家具有限公司联合主办,A963设计网(深圳站)协办的设计总监风云趴在深圳龙岗区坪地街道坪西香元排3号隆重举行。深圳市拉菲德堡家具有限公司吴锦亮先生等重要领导出席活动。
▲深圳市拉菲德堡家具有限公司豪宅事业部总经理吴锦亮发表致辞
深圳市拉菲德堡家具有限公司豪宅部总监吴锦亮表示:深圳家居设计行业经过告诉的发展,目前进入多挑战的新常态的发展期,也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转折点,希望通过这次凝聚设计力量、设计美学、设计思维的交流产生新的火花。
大咖分享,精彩纷呈
拥有20年从业经验的深圳市誉巢别墅装饰副院长马晨乔先生娓娓道来自身的从业经历,通过分享别墅案例,传授设计知识,分享了自身对设计的执着,也发表了对设计的看法。
▲深圳市盛堂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盛思民先生分享案例
深圳市盛堂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盛思民先生认为,设·相即设计的形式美,想象于心,表现于外。自然、优雅、得体构成形式美,而相则是相由心生,每个人都有一种表达形式的方式与结果。不必过于在意别人的表达方式与结果,应该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标签。设计路上,加上文化的沉淀,更能让我们自信的踏步。随后,盛思明通过《文博会艺术馆》、《华园·私人庄园式会所》、《星光达珠宝总部》三个案例,充分体现了自身的“设·相”。
对话:设计美学&思想主题
相:表现于外,而能想像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视觉)和无形的(意识)。本次设·相:设计美学&思想主题沙龙由深圳市盛堂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盛思民先生担纲主持,深圳市誉巢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刘聪颖先生,深圳市坐标建筑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彭永活先生,马来西亚黎大师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黎耀辉先生,深圳市盛堂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肖志梁先生,深圳市文业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黄步延先生,深圳市丽晶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明骏先生,深圳市誉巢别墅装饰副院长马晨乔先生,深圳乾源国际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从军先生,深圳市誉巢设计院副院长张春来先生共同参与对话。
盛思明:你的生活必须是艺术,你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所以我认为我们设计师需要尽可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设计行业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自省”,自我反省不足的同时还会教育下一辈年轻设计师对设计有所思考。
刘聪颖:我认为长期输出优秀的作品需要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共鸣。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你是如何与客户产生共鸣。在面对建筑空间的时候,你是如何跟建筑、周边的环境产生共鸣,这些是需要设计师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客户面前、在空间面前、在环境面前先把自己缩小,才能有良好的状态去处理未来设计细节上所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黎耀辉:我认为设计的美就是大自然的美,纯粹且自然。人们用心营造出来的都是人为的美,真正的美是本身自然的美。从商业角度说说设计,人为的东西就是要满足甲方对设计的要求,所以设计需要花时间了解甲方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并进行详细的沟通。
彭永活:我们一直在谈论设计师的标签,但是设计师的标签是什么呢?我认为设计标签是像Zaha Hadid、CCD那样风格明显且容易被人认出的,我们一方面在说术业有专攻,将设计专业话,细致化,专注化;另一方面也在说跨界,设计师去从事各行各业的设计,这是设计的标签的跨界。
黄步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没有之外更大的了;小,小到没有更小,大和小都没有边际。做好空间设计,寻找适合空间的场景。
张春来:设计除了需要客户认可我们,还需要让客户感受到“设计感”,设计师通过专业素养与知识为客户提升生活品质,带来新的事物。前面马院长和盛总的分享,我觉得有一点我们能产生共鸣,那就是在面对客户群体,即使是普普通的一砖一瓦,在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条件下应赋予它新的生命,这是我认为设计的意义。
肖志梁:我花了将近10年去沉淀,去研究设计,研究材料的质感与造价。当预算与成本出现不可逆转的差距,我们身为设计师就应该从多细节去赋予材料最大的价值。设计更多的是源于生活,生活里面会发现很多不足,但是我不会主动去改变这些不足,反而会深深的记住,当遇到新的空间设计时,我会规避这些不足,从而提升空间体验感。
李明骏:设计感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视觉冲击感、空间美感、空间比例感。设计创意则通过点、面、线构成一个空间,体现设计师的创意。
马晨乔:在这里,我想借用陆游的一句“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如果你想学设计,应该把精力放到设计以外的地方,不能因设计而设计,应该掌握更丰富的知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关系: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就是在处理一种关系,室内和室外的关系,面与面的关系;二是哲学: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数是先统一,统一色彩、构成等,在统一过程中会想着怎么去打破,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程从军:我认为设计是“少即是多”,功能服务设计,功能服务生活,有些空间里面存在的功能,是否真的是日常所需?真正用到的次数会有多少?这些都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