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1 陈婉璟
“在生活中获得滋养”。沈雷始终坚守着这样一根准则为人为设计。
8月28日,与他同样笃信这点的11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室内设计师、媒体人、建筑师和品牌商,齐聚第25届intertextile秋冬家纺展,共同奉献了一场“为喜欢的生活而设计”圆桌论坛。
论坛前夕,新浪家居在展会现场的贵宾室对这次“围炉聚会”的发起人,沈雷老师进行了专访。
设计的差异化
提及发起这场论坛的出初衷,沈雷告诉我,是想切入当下。“作为同业几十年的设计师,我觉得当下的中国室内设计或说建筑设计,已经是处于一个相对审美疲劳的状况,很多设计师没有设计的来源。”这种审美疲累导致大部分设计师的作品雷同、近似。沈雷认为,是时候让设计找回自己的差异化。“其实设计师都还是喜欢设计这个行业的,也喜欢我们的生活,如果从这一点切入,你的设计自然而然就会有不同的考虑。”
沈雷坦言,作为一个喜欢旅行,喜欢美食,喜欢自己做饭,跟朋友相聚的设计师,这些其实都是他自己的设计来源。而在此次圆桌对话中,他也从旅行的角度和生活的态度,谈到了他所喜欢的生活,以及如何同自己的设计相关。“我觉得这是当下设计师都要去想的问题,否则做这个行业就会越做越无趣,我希望做的是有趣的事。”
设计师的独立性
沉浸设计二十余年,沈雷的设计透露出一种不可言说的哲学与美感,让人们在每一道线条和色彩中读到一种东方禅意。而在沈雷的诸多访谈和演讲中,都能看到他对当年在爱丁堡留学经历的描述。对于那些细节无比生动的描述,让我十分好奇,这一经历是不是多年来源源不断提供给沈雷设计灵感的养分?
沈雷告诉我,在爱丁堡的留学经历,距离现在已经过去20年,但那里永远是他心中的一个岛屿。“那是独自生活在别处的三年,刚去的时候不认识任何一个人,而且当时整个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只有两个中国人,从去到开始读到做事,中间有三个月,三个月里我基本上没有讲话,除了去超市,念英文,完全是处于这样的状态。”因此,在这次圆桌对话中,沈雷也会提出了这个问题,如何保持设计师的独立性,思维的独立性,独立的人格。“我觉得这些东西都会给我带来内心的影响。不单是爱丁堡这个地方,我去的时候28岁,那时候其实人格已经健全形成了,但是在28岁以前或许有很多东西是不明白的,到那儿之后想清楚了。回来之后我也做过媒体,做媒体之后又把一些时间的东西变成文字,后来又要把文字性的东西变成图像,做成空间,我觉得这些东西对于设计师都是内心的正确,都是非常好的。”
设计灵感的养分
去年,沈雷与孙云所设计的野马岭在中国设计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无论是寄情山水、感受当下,还是与友相聚、把酒言欢,内建筑所表达的是一个设计师对于自由和自然的无限追求。在那里,人们被打动和感召的不再是多么高妙的设计手法,而是设计师用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体验赋予作品的灵魂。
但沈雷表示,这并不代表自己是一个节奏很慢的设计师,相反,他只是讲生活的状态和设计的状态拆分得十分清晰。“我是很快的节奏,极为高效的人,圈里朋友都知道,我想我的大脑永远处于空闲,不要属于工作。我虽然也会在自己的业余时间想想工作,但是我只有面对图纸的时候真正是在想工作,其他的我觉得都是自己的时间。“在沈雷看来,设计是职业,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设计师还应该更多的东西,“我觉得这是没有办法替代的,你需要有好的生活,因为这些都是可以滋养设计的源泉。”
如今的沈雷,从二十多年前的不会太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太会去表达,变成了一个朋友聚会的召集者。“一年有一两次大聚,差不多五六十个设计师一起。一个月前,我们刚一起去昆明。设计师的聚会都是相互给养分的,我觉得给养分的同时,你可以再继续走更长的路。”
一次温暖的改造和一个有趣的项目
野马岭问世之后的日子里,沈雷一如既往的过着他神仙一般的生活,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交给工作,之后便一头埋在了活色生香的菜市场里。他见过菜场忙碌时的喧闹,也见过休息时分的广场舞,这些景象一一刻画在他的脑海里。 在沈雷看来,设计永远要做出新意才有意义,而这些都是提供他创新思维原动力的所在。
近期,沈雷在新一季《梦想改造家》栏目中,邀请好友谢柯、赖旭东、陈彬一起,改造了苏州老区的一个名叫双塔市集的菜场。“我觉得这是生活中最亲切的部分,我希望呈现一个不同意义的菜场,里面有很多的内容,老的字号、吃东西的地方、买菜的地方、茶馆、配钥匙的店、卖彩票的,这是我要做的设计。”
此外,沈雷还在圆桌论坛中透露了他刚在昆明做的一个有意思的酒店,“这个酒店吸引我的是有6000方的园林,我做了一个立体花园。”
无论是从接地气的菜市场中感悟生活,让设计应如同自然生命一样“自由的生长”,还是有趣的昆明酒店中的藤曼,撩拨人们寄附于南国乐园的幻梦萦想,沈雷用其独一无二的视角和对于生活的理解,打造出一各又一个“特别”的设计作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形象,脸或者是生活的表情,其实这就是你的一个记号。”
访谈最后,沈雷如此总结道。(文/陈婉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