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新浪家居
如何用设计达到自然与人居和谐共生
2020中国设计公开课烟台站
跟着青山周平的脚步
探索设计与城市环境、生活的关系
青山周平
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分享主题:《城市 自然 生活》
青山周平:今天分享的是最近的作品和作品背后的逻辑、想法。
与自然对话
——森之谷温泉中心
这是一个著名的小镇,它坐落在山坡上,小镇里有错落耸立的小塔。从自然和人的关系来说,我们要做的自然其实不是原始状态的自然,更多是人和自然形成一体的时候,形成的一种和谐的自然,让人感受到惬意的环境氛围。
这个建筑总共有八个塔,每一个塔的高度不一样,在里面设置了不同位置的窗户。建筑里面营造的是像植物园一般的氛围,我希望人行走在建筑里的体验是像我初次探访在山里走路的感觉。建筑里的动线是没有尽头的,可以一直走下去。有一些地方阳光多一点,有些地方阳光少一点,有些地方可以透视,有些地方地势比较高,有些地方路比较野。动线模拟山林散布的感觉,来丰富空间的感觉。
自然的元素也跟建筑的外立面有呼应。绿色由不同元素的组成,有深有浅。建筑的灰色是由三个不同的灰色石材随机搭配而成,用折叠的方式,体现节节提升的层次感。颜色搭配的细节会凸显质感。有颜色变化的外立面是自然元素的一种表达。
小空间改变城市
——上海%Arabica咖啡馆
我一直热衷于做小空间的案例。因为我觉得小空间可以改变城市。其中一个案例是我们在上海做的一个咖啡馆项目,这个项目改造之前是50平米左右的一个小房子。
这几张照片是在东京比较有名的街区拍摄的,这个街区在东京风靡已久。为什么东京很多人喜欢这个街区,我认为是因为在这个街区漫步的时候,所见之处都是产品。
这些店铺的空间会稍微往后空一点,跟城市形成一个中间空间,商家也会选择把座位放在这个区域。所以在这里散步会看到各色各样的游客坐下,听到他们的故事,分享着美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这个街区可以看到不同人的生活风貌。这使得空间逐渐变得丰富,所以我也希望上海的这个街区也能参照类似的做法变成更开放的空间。
空间左右的室外区域是上海建国西路,原本就是漂亮的胡同街区。在这个街区上面突然出现这样一个小空间,就会变成类似小型公园的休息区域,人们可以随意坐下来。
外面的街区空间融入自己的商业空间,放大了空间感。这种通透模糊的感觉,不仅仅是通过透明玻璃来实现,更多是室内室外材质的延伸,通过把室内地面的材质和植物延伸到户外,以自然的方式把室内与城市相联结。
像这样的小空间在城市里分布的越来越多的时候,这个城市的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小空间可以用这种力量改变城市生活。过去设计师都想通过大型项目的造型来表达设计力量或者体现自身的价值,却忽视了小空间的影响力。
用手做/用手思考/用手设计
——木木艺术社区
手作空间和建筑的想法让我非常着迷。如今我们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工业化的产物,东西坏了可以直接买一模一样的,我们很难对事物产生情感连接。我们的生活也由这样的东西组成从而逐渐变成复制品。
这个建筑按计划要被改建成现代艺术美术馆。但当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原本很有故事,很有记忆,很有力量的建筑,通过改造失去了故事,变成了一个容易被取代的复制品。
我们希望通过第二次改造重现建筑的生命力。由于项目的公益性质,美术馆外部没有用很高级材料。而是使用一种较低廉的材料叫镀锌钢板。这种材料一般用在城市围墙的外层,很少出现在建筑上。这种材料有趣在它的变形。因为工人的安装比较随意,打螺丝的时候,螺丝和螺丝之间会出现变形的问题。我想沿用这种施工中偶然出现的感觉。于是就尝试做成纸张蹂躏后的凹凸感。
第一次在现场实验,请工人折这个金属板特别费劲,打开之后造型不是很好看。后面我们开始自己折,就逐渐找到了图案的感觉。最后确定用这五种不一样的程度凹凸的金属放在外立面上进行搭配。
这种建筑外立面的做法有什么意义?其实是无意义的,但是没有意义反而对我来说很重要。采用机器制作可以实现差不多的效果,但是手作的话会使建筑变得不可复制。这个时代,建筑越来越重要的功能是变成****的存在。通过建筑我们可以认识自己。当我体验这个建筑的时候,我会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不是复制品。这个建筑的设计重点就是手作,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建筑故事感,让人和建筑产生情感的连接。
工业革命时代之前没有大型的机器,身体是比较重要的价值载体。工业革命时代之后,大量机器的出现取代了体力劳动。随着意识整体的改变,从身体到知识,知识到智慧,智慧到心,我们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一直在改变。
学校习得的设计逻辑,比如功能设计、功能确定建筑外形,需要我们逻辑性思考,理性判断。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擅长的领域。而个人要做的是关乎梦想,体验、情感、感知的东西。
现在做的设计可以说越来越随心而发。这个设计位于大连海边的新区,这边的土地是填海开发形成的。项目是要做一个小型艺术馆一样的建筑。虽然它坐落在新出现的海边、土地,但从设计上希望它能被赋予海边的记忆。所以以海边的自然造型为灵感,先制作了一些模型。
之前的常规做法是先把功能需求,平面布局整理好,从这些方面着手思考方案。但是这个项目截然不同,先做空间感觉的模型,后面逐渐完善成更理性的方案。
这个建筑的未来是海边的一个小型建筑,没有特别明确的功能,它可以是艺术展览空间,也可以是餐厅、活动场所。这个建筑的功能可能是被喜欢、让人聚集。
这个项目是坐落在海边的200平米左右咖啡甜品店。石头的造型灵感其实是特别偶然形成的。它的造型极富力量又有通过波浪形成的感觉,整体质感丰富且具有多样性。 因为这个造型没有办法画图,也是先做模型。过去做设计,设计师需要100%控制做图的状态。但是这个项目需要放弃一部分完全掌控感觉,让一部分的设计顺其自然。
城市是我家
最后一个项目是《城市是我的家》。这个项目的理念也是我个人一直推崇的。新时代的家,不局限于狭小的空间,建筑里的家被延伸到城市公共空间,所以城市更加像我们的家。这个项目是我的新作品,也是我思考的方向。
这几十年随着房价的日益增长,过去可以买150平米的房子,如今普通人只能买90平米,50平米,20平米。居住的面积越来越小是如今的趋势所在。虽然有很多房子,但是在城市生活的人却往往没有家的感受。所以我们的城市需要一个家。以这样的背景出发,新项目的展览计划从设计城市寄生家具,到设计一系列家具。
这是一个印度的早餐店,提供奶茶、面包。老板发现了城市墙面上钉子的使用可能,就把面包,饮料挂在钉子上面,变成他的早餐店。没有建筑师,没有设计师,没有施工,他用城市偶然出现的事物改造成自己的店铺。城市里临时出现这样生活的场景,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我相信烟台也会出现在防盗网上挂衣服的场景。人们发现了城市已经有的凹凸,以自己的方式临时改造成自己的家。我称这种现象为城市的"突起物",它充满了可以改变城市,参与城市生活的可能性。
但是现在的城市建筑,以国贸为例,物理存在上非常平滑,没有任何凹凸,没有任何角落可以挂东西。管理层面上,也找不到可以挂衣服,坐下来的空间。所以从双重意义上,城市正逐渐失去原来的"突起物",变成一个平滑的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参与感。
这次设计的一系列家具,可以和城市已有的设施结合临时改造成自己的家具。阶梯、墙、栏杆、路障、电线杆,城市里随处可见的设施都可以变身为临时出现的厨房、休息区域。
这个设计正好可以套在路障上面,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家具。没有任何生活的气息的栏杆也可以通过悬挂的装置变成小型桌子、沙发。通过一系列小小的家具可以把城市改造成我们自己生活的地方,这是我理想的城市模样。
今天分享的是我最近在做的几个项目和我最近比较感兴趣一些话题,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谢谢大家。
-end-
关于 中国设计公开课
(扫码查看中国设计公开课更多城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