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2 新浪家居频道
“像我这样读书长大的孩子,是被这些书籍塑造的。”
(晓书馆馆长高晓松)
提到晓书馆中的藏书之“精”,高晓松老师颇为自得。这处坐落于六朝古都、秦淮河畔的南京晓书馆,是继杭州晓书馆之后,全国开设的第二家晓书馆,仍是高晓松发起并担任馆长。可以说,这座晓书馆中夹带了一些晓松老师的“私货”,从馆藏到设计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我们不禁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书籍,深深影响了作为音乐人、导演、作家的高晓松老师?
(南京晓书馆)
本次书香门地响应中央宣传办、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的第15个“全民阅读”活动,与新浪家居一同开启“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活动。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晓书馆的馆长高晓松老师,他与我们分享了晓书馆中的“阅读”元素与“设计”基因。
阅读·场:晓书馆是有生命的书馆,而非只是放书的“仓库”
高晓松老师提到,能否提供海量书籍,对晓书馆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提供什么品位的图书,以及提供什么样的场所,才能让相同品位的人能够相聚雅集,这才是高晓松老师创立晓书馆的初衷。围绕“人”为核心的“场”便自然而然诞生了。在高晓松老师的理解中,晓书馆除了是一处阅读场所,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晓书馆中会有定期不定期的文化名人分享会,把阅读的人与场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晓书馆一个有生命的书馆,而并不止于是一个放书的仓库。
南京晓书馆相对于拥有百万卷藏书的北京的晓书馆来说要小很多,但也拥有逾四万册藏书,以文史哲为主,均由高晓松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乎是一个完整的书单,涵盖了多个领域和多个成长阶段的“营养要素”。高晓松老师提到,如同他这样书堆里长大的孩子,就是被这些书籍塑造的,几乎所有读过的和该读的都在这儿了,每一本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养料”,温养着一颗爱读书的灵魂。
阅读·者:《百年孤独》无法被改编,它只属于文学
南京晓书馆是一座公益类型的书馆,每天只接待定量的预约读者,因此身处其间并不会让人觉得喧闹。这里不仅有沉浸于书海的阅读爱好者,还经常能看到知名的作家、学者、艺术家、科学家们,以“伴读者”的身份,通过“伴读分享会”,与晓书馆的读者们促膝而谈。不论是读者、是伴读者,还是晓书馆的志愿者“晓围裙”们,都构成了这座书馆中的阅读者群像。
当然,晓书馆里的阅读者不止于此。“如果只能推荐一本书,那我永远都推荐《百年孤独》。”作为一名阅读者,高晓松老师在采访中为我们推荐了《百年孤独》,因为它把文学这种艺术类型做到了极致和巅峰。倘若把它转化为其他的艺术类型,那么无论是电影戏剧亦或是绘画,都是没有办法将它完整呈现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如同《百年孤独》无法被改编,它只属于文学,读书也是很难被取代的事情。高晓松的晓书馆以实际行动推广全民阅读、公益阅读,招引大家作为书海中的同行人,以期连接古今之思想,传递阅读之本真。
阅读·设计:把“一城、二马道,三瓮城、四城门”搬进馆里
在设计当初,高晓松老师预想中的晓书馆是比较现代、时尚的。作为一个文化交流场所,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阅读者,在南京晓书馆的设计师选择上,高晓松老师也同样邀请了青年设计师蒋友柏先生操刀设计。作为一名与南京颇有渊源的知名跨界设计师,蒋友柏先生与高晓松老师的合作也充满了新意。
(南京晓书馆设计师蒋友柏)
书馆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空间,南京晓书馆在设计方面,与南京的城市历史文化进行了融合。空间上,南京晓书馆以明城墙为灵感,将城墙标志性的“一城、二马道,三瓮城、四城门”等意象隐藏在馆中,具象成“文化客厅”“文化花园”“城墙阅读区”“文化织台”“绘本角”等功能区域,读者们还可以在图书馆的空间找到明城墙的影子。
(明城墙的影子)
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南京人的书香气质和底蕴厚重的南京文化,与晓书馆倡导公益阅读的理念契合。这或许也是高晓松老师将晓书馆开到南京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南京晓书馆也借助设计元素做出了一些尝试与努力。例如南京晓书馆仍延续了晓书馆一直以来的图书分类方法——“彩虹分类法”,通过不同的色彩来分类陈列图书。这样,既方便读者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籍,在浏览和寻找图书的时候又常有意外之得。以人性化的巧思和贴心的设计,增强阅读的舒适性与便利程度,化繁就简。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在路上
晓书馆与许多的书店、书院最大的区别,即公益性。作为一家公益性的书馆,晓书馆从设计到馆藏都充分考虑到了大众阅读的需求。
全民阅读在路上,书香门地及新浪家居联合发起的“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活动也将持续跟进和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推广优秀的阅读方式,助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让书香氤氲万家。(文/新浪家居 图/晓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