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公开课演讲精选|林森:面对科技的变与不变

2019-04-29 新浪家居

打开未来思维局限

林森打造“智能如空气”的空间体验

4月25日,2019中国设计公开课杭州站开课

快跟上大咖脚步,一起学设计

林森

杭州肯思装饰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面对科技的变与不变》

  设计需要有观念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的设计团队,我们是一个比较秉持在杭州设计圈里做一点朝向观念设计发展的设计公司,我们秉持的逻辑是任何设计必须要有观念,从观念到逻辑再到方案、深化最终到执行,这是一个基本的工作流程。很多人就问什么是观念?在空间做一些思考,让空间提出问题,而不是做简单的材料堆积,或者完成甲方给予的某个任务。观念是由什么而来呢?是对于事物常规认知之外的一些个人思考。很多年轻设计师一直在学有用的知识,但是如果没有经过筛选,还没有建立起自己观念的话,可能所有的知识是有用的也是无用的,所以这是一个基本层面上的突破。

  科技、人居、未来

  今天要分享的是深圳的Next NEST之家,NEXT是下一个,NEST是巢穴洞穴,加起来就是未来小屋的意思。今天讲到的三个关键词是“科技”、“人居”和“未来”,很多人会画一个等号,这个家是不是具有未来感,那必须要有科技,如果没有科技体现,这个家就不未来,会有这样一个基本逻辑的判断,这时候观念就产生了,拆开看每一个点其实都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不同的思考。

  比如说未来,未来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因为未来是无法定义的。眼见只是过去,没有到来的都是未来吗?在时间轴上面未来不断的被洗刷成过去,如果科技加人居等于未来,未来又不存在,那么我们在创造什么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科技”。科技是不是刷未来存在感的工具,未来是制造人与科技的对立,科技是好的吗?科技有没有可能并非主导人居的未来,而只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太空漫游》是一部讲未来的电影,但是电影开场的第一段讲的是类人猿发现了一个工具,它欣喜的认为发现了世上最有用的东西,而且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的工具,虽然它只是一个骨头。而人类第一次接触触屏手机时也有同样的欣喜,但其实手上握着的手机与类人猿拿在手上的骨头是一样意义的东西。

  设计师有时候很悲哀,在人居的解释里,很多时候设计师就像一个装修配套的技术员,但在空间审美的考虑,其实设计师是在做“美”的搬运工。设计界一直在博弈空间是功能至上还是审美至上,但科技又是什么?科技有没有可能是模糊功能至上和审美至上这两者界面的一个工具,科技让审美和功能得到更好的体现。

  其实观念与实际要做什么事并没有真正的关系,但脑中无用知识有逻辑串联起来时,观念就会很有价值。很多时候你不是败给同行,而是败给跨界。有了观念层面,就会思考逻辑层面,怎么把提出的问题带到空间内,可能会找出答案,当然也有可能找不出答案,但是可以让这个空间的人找到答案。

Next Nest未来之家:科技如空气

  “Next Nest未来之家”的业主是王自如,国内手机评测第一人,他自己购买了一个89平方的家,之前他找了很多设计师,但是总是会把空间设计成科技感十足的样子,像个太空舱,但是缺少了家所需要的安全感,他希望体现产品的智能化植入,但不乏家的感觉。所以我就提出了“MOD、空气感、变与不变”的空间逻辑。

  我第一次给科技极客设计家,或者说是智能科技的样板间,89平方一般是传统的两室一卫,另外一个室就是小书房,还有客厅和餐厅,但作为一个单身的30岁的科技极客,王自如的家其实并不需要有餐厅,厨房也没有那么重要,但是要有烧水和洗盘子的功能。书房、书桌、客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空间里要有白天和夜晚的概念,需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模式的转换,这是王自如的需求。

  所以一个大胆的平面构想产生了,不单帮他完成了想法,还试着考虑在空间里面做一些大胆的实验,因为哆啦A梦在完成空间转换的时候会用一个时空门,走到门前的时候就会转到另一个空间,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走入式的衣库,用来触发白天与夜间两个空间两种生活状态。

  第一个关键词“MOD”是对未来逻辑的落地,MOD是个游戏用语,指的是模块的再重组,等于把这个房子整个拆解掉,常规对空间的思考只是在结构面上进行拆解,但我们把这个空间里所有固装的东西都进行了拆解,甚至将家电、家具,甚至强弱电的走线都当做建筑化模组的一部分,设计手法赋予建筑功能的形式美感表达。再根据使用者要求的不同,自由搭配模组,让它非常迅速的可以重新整合。王自如爱玩游戏也爱玩音乐,所以这面墙是属于他个人属性的音乐墙,又是一个喜欢在游戏里寻找灵感的人的墙,两个音箱是埋在电视柜里面的,会像跑车车灯一样弹上来。MOD的特点是全安装化,所以未来装修应该更快更环保,所以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挑战,最后从进场施工第一天到最后,其实这套房子是二十天内完成的。

  第二个逻辑叫“空气感”。“科技如空气”,目前很多市场上的智能都让人变得很“傻”,明明只要转一下就能开的开关,或者手摸一下就能亮的屏幕,还需要呼唤智能设备来帮忙开,把一个简单的动作变得复杂了。科技要做到的是像空气一样看不到,让科技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科技。这样只要回家放下钥匙,所有的功能都会打开,往前走灯会自己慢慢亮起来,音乐响起来,音乐和灯光会跟着人走,是一种家人在门口迎接你回家的感觉。而不是一个屏幕跳出来询问你要干什么,需要对话需要回答才能执行,真正的科技是在晚上只要拿到一瓶酒,旋转门就自动转到卧室,酒杯已经摆放好,这才是家的感觉。

  所以将科技以动态,甚至像空气一样的构想的方式安置进去的家会产生很多的第一,第一个用静音齿轮技术的,第一个没有开关的家,包括第一个音乐无缝连接的空间,需要打通所有品牌的代码。整个家用到大概五重感应技术才能完成,首先感应到距离家大概三公里,这时家里某一些东西开始工作,空调慢慢的打开,水开始烧,这个家引入了磁悬浮的技术,所以开门后先放下车钥匙,磁悬浮会慢慢把钥匙顶上来,钥匙上升的过程中灯慢慢的亮起来,这是放松最好的方式。很多人会觉得就算没有开关,还是需要用到摇控器,家里有十几个摇控器也是很麻烦的一件事,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个美国厂商,它制作的摇控器可以植入很多编码,改写程序就完成了。

  这个未来之家是安装出来的,硬装用了12天,安装用了4天,剩下的时间都是交给了程序员,两台电脑,汇聚所有的编码,工作了三天才可以让科技如空气一般来生活。包括从书桌走过来灯光关掉,电视机亮起来,拿起手柄时自然切换到常玩游戏上面,音响调到该有的模式等等。桌子上有一个方方的台子是电磁灶,后面是迷你厨房、冰箱、洗衣房的位置,这才是适合极客生活的家。卧室部分都是模块的,我们都知道现在已经有无线充电的技术,但其实更高科技的技术已经出现了,只要站在这个空间中,手机不需要放在桌上就可以充电了。

  第三个层面是“变与不变”,审美在变,科技在变,那么家应不应该一直变下去。一些很有名的建筑大师的空间作品,历经了50年还是很震撼,还需要变吗?变是永恒,是为了未来,但不变亦是未来,是为生活美学。什么东西可以留下来不变呢?人类去伪存真以后真正留下来的不变就会形成真正意义的生活美学。

  “未来之家”是一个智能化的家,很多人会觉得应该放很近现代,后现代的家具,但是没有。因为换一个维度,未来并不存在,这个时间的断点上面,每一个点的家具完成部分其实在那个时代都是科技顶级的表现。就像最早人类曲木技术发明的第一把椅子,现在看起来觉得过于简陋,但那就是那时候科技带来的好东西。所以这个家里需要用到一些反思维的考虑,不需要时尚感十足或者未来感十足的家具,而是放入了很多老家具。我们用铝技术做了一个可以旋转和调节的桌子。后面的书桌凳是大约1960年的产品,包括角落弹吉他的椅子都是老物件。

  空间的风口进行了重新的模组和重新设计,空间颜色方面,我们一开始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铜的颜色来表达未来的变与不变,所以最终我们创造了一种被反复摩擦过的红铜色,然后把里面所有的模组、灯具、灯架送到金属厂重新喷涂了一遍。

  这个家是没有门的,唯一的旋转门会转到卫生间,转过去的时候自然把另一个空间封闭。

  最后回归到“科技、人居、未来”这三个词,如果说未来是一个虚化的概念,而科技是一个实的概念,我们的家应当用科技植入之后让虚实无缝对应,让审美和功能完美结合。人跟科技不同的是人有爱,有智慧,会交流,是人让这些东西共同串联在了人居这个词里面。所以如果真的有一个事物能够定义为未来的话,我觉得它可能就是当下的你我,因为我们在创造审美,运用科技植入到生活当中去,我们,就是未来。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