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26年设计实践剖析 谢天:每个人成长都是潜移默化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点点滴滴的积累,没有人比你更好,只有你自己比自己更好,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要不断的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获得更多的智慧。大家好,我是谢天。今天我想探讨一下,每一个案例在不同定义的环境下都有它的特殊性,它可以给彼此之间的共鸣,那么作为一个设计师,你如何去了解你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从业已经七八年的设计师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在2013年想在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一本书,已经申请好了出版书的号,这本书分享了关于我自己的18个设计项目,摄影费甚至都花了二三十万,但最后我只发了几十本送给好友,剩下的书都放在了仓库里。很多人问为什么不发行这本书,因为我在这段时间内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这一本书汇聚的全都是以前的东西,而当时觉得不错的东西,现在再打开看的时候会觉得所有的信息都落后了。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以前我们总是请国外优秀的设计师来做项目,比如20年前的上海金茂大厦是请外国的设计师操刀设计的,但是我们更多考虑是否可以直接请中国的设计师,所以设计师现在其实是处于一个很好的年代,能够感知自己的进步。设计是事业or职业?
2009年的时候,我通过非常偶然的机会设计了杭州的香积寺,这个寺庙完成后的两年,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到底应该把设计作为我的“事业”还是作为“职业”?我应该把设计团队规模扩大还是精简?是否要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将把公司做大?最后我的决定是——设计是我的职业,所以我们整个设计团队只保留了六个人。其实一个设计师需要在不同的阶段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义,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感受一下设计给你带来的快乐究竟是什么,再做下一步的决定。
什么是心造空间?
对设计师而言,最难做的设计就是“可用”的设计,怎样更加的有用,有用以后更升高一级,如何“可观可赏”,再升一级是“可感可悟”。所以我提出了“心造空间”,“造”是艺术的技术的结合,空是一个场所,那么最难的就是“心”,因为物随心转,境由心造。
古人讲 “字如其人”,如今即使用手机打字,当人们看到一段文字时,也能够通过字看到人的内心,所以设计师的作品,也像古人写书法一样如其人。一切都是由心而起,心生念,念造命,命制运,运成人,人主事,事牵心。很多事情是不断的循环,相互牵制形成一个闭环的关系。
设计界的“四大偶像”
我于1993年大学毕业,当时的室内设计工作就是画效果图,设计做的好不好取决于效果图画的好看不好看,没有电脑的时代所有的图都要手绘,所以画一张效果图收费很贵,大概要五千到八千一张,而且因为绘图过程很慢,所以经常要熬夜,每天用喷枪喷绘,等到晚上洗脸的时候,鼻孔都是黑色的。
当然,我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有设计界的四位偶像——林学明老师,马怡西老师,王琼老师和陈涛老师。陈涛老师当时与我们年纪相仿,所以当时我们走出校门时都是通过学习他成长起来的。
“新中式”不“新”
很多人讲“新中式”,但我现在认为,“新中式”其实是个伪概念,今天的“新”到明天就变成旧了,所以其实根本没有“新中式”,只是如何让中式在日常生活中存在于所有合理性的场所,作为一个设计师如何更好的将“中式”表达出来而已。
早在20年前还不会做设计时,很多年轻设计师喜欢“去老祖宗仓库里偷东西”,对于“中式”没有自己的思考就直接使用了。而今天我们才发现,“新东方美学”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性,是空间的一种布局、格调,展现出了东方的内容和精神境界。
所以技术条件在改变,生活方式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也在改变。唐代以胖为美,但现在以瘦为美,很多审美都走向精细精巧的方向,这就是一种审美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以前人口少,地大物博,房子都是一排排的,而现在城市里的建筑像是在“搭积木”。那么设计师对于“中国的传统”应该如何去理解?不是将传统的东西拎来放在桌上,或者安在墙上那么简单,“传统”需要设计师去读取东方精神,汲取传统的营养。
近年来中国举办了很多国际会议,例如北京APEC,杭州G20峰会,还有青岛上合组织,一带一路会议,都是中国来主导来“做东”,所以需要通过设计展现中国的传统和东方的美。2017年“中美贸易战”之前,美国总统来到北京坐在东厢房的椅子上,这其实是告诉他这是来到了中国,我们都知道沙发来自于西方,所以很多西方领导人坐在沙发上容易坐歪,但是中国人讲究“站如松,坐如钟”,这是东方历史的厚重感。
谈到设计,很多年前几乎所有的洗浴场所都会有“罗马柱”,后来一度消失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房地产的崛起再度兴起,但最近这五年尤其在沿海城市,“欧式新古典”风格基本上又走向低谷了。当时的人家里装修基本上都是豪华风,恨不得把家中六个面全贴满,有些酒店把天花板都贴上很昂贵的石料,而现在的酒店设计越来越精简,也会注重材料的可持续性,这就是一个正向的改变。现在的人知道做设计不能太注重修饰,但那时候把家里设计的像罗浮宫一样不是为了舒适,而是为了希望别人怎么看他。有人说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人面、场面、钱面。之前有一次与客户交流最后方案时,客户看到效果图说“太完美了”,那我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设计,因为如果一家人都没有住进去就看起来非常好的话,那肯定是不对的,以前做家装设计,都喜欢将空间的六个面填的满满当当的,感觉人进去都是多余的,但是对于家来说,更多的是要做减法。
三个八年,三个设计阶段
图1:北京 寰岛博雅大酒店 45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1999年图2:廊坊 艾力枫社高尔夫会所 11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05年图3:杭州 西湖柳莺里酒店 17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5年我的设计生涯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认为设计就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为了赚钱让自己好好的活下来,所以在设计中更多的是迎合,怎么样迎合让客户高兴今后还能合作,当时纯粹就是为了生存而设计;第二个阶段是在思考自己在设计中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如何去设计?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些设计师适合设计夜总会、酒吧,但我的血液里就没有这种东西;第三个阶段是当下,对我来说当下是一个瓶颈阶段,我在思考的是未来如何定位设计,设计是我的生活方式,我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设计人生就是一场机遇
我在20年前设计了我的第一个酒店作品——北京长安街上的寰岛博雅大酒店,总共45000平方的项目体量,我当时觉得这辈子最失败的就是走出校门没有拜老师,只有四个设计偶像,所以是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当时这个北京的酒店项目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摸石头过河”的产物。当时整个酒店有三个团队在竞争,其中一个做的是现代,另一个是港派,当时很多人认为我做的设计不行,但是熬到第四周的时候,业主听了我们三个团队讲解后选择了我,后来我发现了其实这就是“臭味相投”,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看设计师与业主是否“臭味相投”,有些人感觉我的设计很有意思,有些人会觉得很俗。
这个项目的成功当然不止是“臭味相投”,当时业主给的是关键词是“古老的文明、现代的舒适、千年的期盼”,所以我当时用了很多青铜器、陶器、木雕等各种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物件。我思考的是使用中国历史,新石器旧石器时代,玉器、陶器、青铜器,明朝的五彩,老祖宗其实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东西,所以当时就把这些东西在空间内用到了极致,而正好我的设计被业主采纳了,所以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机遇。
当然设计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理解,当时的设计就要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一个简单的门套要从圆到方再到圆,各种切线上还要设计两个墩,但最下面应该是行李箱摩擦最频繁的地方,不应该设计成凸出来的造型,但当时不懂。时代不一样,设计也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人做工业风/性冷淡/黑白灰,是因为属于以前那个年代的花花绿绿已经过去了,审美在不断的提高。
廊坊 艾力枫社高尔夫球会所 11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05年我第二个阶段做设计时已经有一些主张和想法了,所以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寻找到自己的设计语言,如何让设计变得更好,也会在思考自己更擅长做什么。
60年底末、70年代初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当时中国的项目很多,但是需要很多的精力和实力去挑战。所以当时的我抓住了这些机会和挑战,做过高尔夫会所、医院、法院、机场、图书馆、寺庙等各种类型的空间设计,只有两种空间没做过,一个是殡仪馆,还有一个是监狱。现在我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免费设计一个殡仪馆,其实我不认为殡仪馆是令人害怕的,其实人一出生就是要往那里去的,如何让亲友对已故的人,或者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认知,这种空间的设计是有很多的东西是可以深入挖掘的,所以我最近在找这样一个挑战的机会。杭州G20峰会主会场:礼、合、仁
杭州G20峰会的主场馆设计历时了一年时间,黑发变白头,耗费了很大的精力。G20当时的设计要求是“大国风范、精致大气、江南特色、杭州元素”,我提出了“礼、合、仁”的设计理念最后入选。
作为设计师需要为设计找到合适的语境,于是我们将理念展开,“礼”是水,“合”是山水,“仁”是云山,刚好形成了天际线垂直的关系。
为了“礼”,我们设计了A B C D四条线,保证所有人走的路都是独立的, A线是中方领导人,一路上的设计和装饰都是用的具象的水,而外国领导人走的路上是抽象的水,同时会挑选一些比较受西方推崇的山水画。
在动线上,在中方领导人下车后进入会场的第一空间开始,就要考虑所有的设计都是有一定的表达关系的,比如进门第一眼是一幅抽象表达“世界向东”的山水画,意味着“未来的世界向着东方”,背后是江南水乡,意味着回到杭州。走上家装路
G20项目耗费了很大的心血,需要向很多领导和专家层层汇报,做设计几个月,但汇报只能汇报几分钟,神经时刻是处于紧绷状态的,我觉得自己需要歇一歇,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做家装设计,有个业主要在家中设计一个佛堂,当时我做了方案后给业主夫妇看,两人只提了一些小意见就把整个设计敲定了,这与设计大型项目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当然,以前做家装设计是全听业主的,后来开始会有自己的想法。曾经做过一个义乌的项目,业主看完方案之后很喜欢,但是拿给业主母亲看后觉得太过简单,业主的母亲更喜欢欧式的设计,觉得这是彰显自己经济实力的体现。设计不在于作品获得什么样的奖项,而是需要让人居住的舒服,因为设计是为人服务的。
廊坊五德院的业主一直羡慕南方的中庭院落,所以我为他做了三个中庭,地面都安装了地暖,这样即使院中栽种的是南方的树,在北方的冬天还是能开花,甚至可以常绿。中庭的玻璃可以打开,整个屋顶都可以开启。
新设计阶段的全新思考
时代可以给人带来很不一样的变化,当时我在威尼斯做了一个叫“修墙”的展览,主要讲的是人游牧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农业时代出现人就定居下来,后来又从工业时代变成现在的数字时代,所以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距离的,当时在上面画了一些身份证号、护照号,其实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藏着很多人性的思考。
今年设计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因为这个空间的主人是艺术家,所以作为设计师而言,在里面画一条线都是多余的,因此门庭就只做了两个楼梯。
设计对于设计师来说就是引导与迎合的关系,解决自我与用户的问题,设计是展现人的理想问题,可以装饰、修饰、粉饰以及掩饰人的意念,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设计师如何去更好的引导,在这种相互博弈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是最重要的问题。设计表面看是技术的问题,是设计师审美的问题,但其实是经营的问题和市场的问题,再深层次探讨,更是生活的问题,价值的问题。设计行业的兴盛不仅仅是设计师努力的结果,根本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表现,脱离设计行业的历史背景来谈纯粹的“天才设计”是不合适的,现在这一代人不存在所谓的天才,所以要感谢我们成长在一个幸运的时代。同时,设计源于对生活的思考,重要的是对生存价值以生命意义感悟后的表现。人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职业是很重要,没有钱当然是万万不能的,但如何在设计师这个职业背后更好的体验生活,这是值得思考的。无论从功能再到美学,一个设计师首先自己要热爱生活,只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因为他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更加有意义的生活,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能打动人甚至感染人。设计是很细腻的东西,需要设计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杭州 西湖柳莺里酒店21000平方米 设计时间:2015年 最后,在全球化、驱动化的时代,中国的设计师需要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子孙通过自己的智慧,认知到哪些是优秀的文化,知道如何树立具有时代感的民族性格。如何在这个时代变化里更好的去迎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需要去思考、去展现、去影响。中国的本土文化已经被边缘化和误读了,我们总是感觉现在的东西就是好的,但在世界视角而言,反而中国传统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很新鲜的,所以作为设计师更重要的是要“知其然”之后“知其所以然”,要思考国家民族背后的事情。谢谢大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