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6 装饰公司
8月30日,博洛尼家居体验馆,“7个姿势16种生活方式,我在哪里?”时尚大秀华丽上演。
作为中国家居界风尚指引者的博洛尼,早在数年前,就第一个将“生活方式”的概念引入中国。今天,生活方式似乎已无处不在之时,博洛尼为何又让其盛装登场?16种生活方式和它的载体博洛尼生活方式样板间,会为当代消费者提供怎样的家居体验?
生活方式:看得太多,感动太少
当代人们的居住信仰,已明确家的存在绝不仅作为停留空间,而是精神性格的物理外延。而,营造不可名状的、潜意识的舒适感,正需要将适合你的生活方式物化。以至于所有人都说:明确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找到了家居幸福。
可这句话,在中国家居业却不能实现。
首先是前半句。生活方式是灵魂深处的悸动,陷于都市疯狂车轮的人们,鲜有机会沉静审视内心:我,究竟是怎样的我?我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哪类?众多家居企业,都会提供固定的展品空间、样板间,给消费者定义:你就是这个行业的人,你就是这种收入的阶层,这就应是你喜欢的住所。但往往置身于其中,各种客观条件对应无误,你仍没有心动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家。
更甚者后半句。即使有些人对自己性格心灵了如指掌,目的明确,却仍无法找到满意形式与之对应。他们面对展厅种种色彩搭配、空间划分、家具造型,只能无奈地说:虽然说不出理由,但这,不是我的style。
这两点,成为家居企业纠结之处。
博洛尼:另一高度解析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家居业的生活方式理念缔造者,博洛尼对其有着更系统深刻的认识。生活方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个时代下,社会人群的集体心态与生存特征。因此,不能停留在商业层面,而要从社会人文高度分析。
在商业领域,生活方式被简单地以客观条件(收入、行业等)或理论性格(开朗、内向)划分。这类标准简单易懂,但针对性不强。同一收入阶层,因教育、爱好、生活阅历不同,所钟情之环境大相径庭。而如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则生活方式更应与时代特征、文化、信仰、价值观对应。
至于物化生活方式的法门,则不能听任“想当然”的念头充斥设计当中,而应追本溯源――欧洲沉淀了百年的设计理论,对于如何以美学理论、空间调配、材质对比等当代设计语言,表达一种心情、一种欲望、一种信仰,可谓驾轻就熟。
博洛尼生活方式样板间就是16种生活方式的镜像概念。每一宅间对应一类人群,不是展品的罗列,而是整体家居生活的融合。“女性主张占上风”宅间,映射驰骋职场,白天强势、夜晚脆弱的双面佳人。代表人物为《欲望都市》中的米兰达。中国社会已全面商业化,女性希望获得成功,要在性格中注入更多强势理性的雄性基因,并以更加敏感自信的神经,迎接众多异性挑战。但知识分子小女子情结的多愁善感,却又是她们内心不可割弃的柔软。白日的雷厉风行、举重若轻;黑夜的温柔沉寂、顾影自怜,俱是真实的她们。宅间中,时尚透露于每一细节,边几餐桌装饰华丽;而大量的配饰、珠珠、亮片、毛绒也无处不在。让女强人,与女人的灵魂共处一室。
博洛尼正是选择人群的社会属性作为出发点――寻找在文化、个性、阅历上具共同特性的一类人,以心灵皈依为诉求,为他们设计人格延展的居住空间。这一生活方式定位,需要大量社会学、人文学的深刻调研分析,才能直击当代人内心灵魂。
一种概念,有意义的概念
显然,博洛尼希望生活方式成为有意义、有用处、有力量的概念,而非一纸空谈的口头语。以社会人文学高度、设计史学深度、当代时尚角度刻画的博洛尼生活方式样板间,传达着与消费者心灵沟通的愿望。
消费者不再需要面对沙发区、家具区、内门区般的单品阵地,无法想象自己家究竟会为何样;也不需在一个个似是而非的样板宅间中挣扎,痛苦于“这不是我要的”与“但我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两难选择。博洛尼生活方式样板间映射当代中国社会,而我们每人又都在社会中翻滚。也许一个转角进入那个宅间,面对或大海般宽广深沉的书房客厅;或娇嫩欲滴的粉黄配饰;或野性凶猛的鳄鱼皮、未来银,你会蓦地驻足,给内心一个反应时间:
好像,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