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9
日前,知名市研机构IHS Technology公布了全球十大液晶电视品牌,从中可以看出,全球彩电业竞争格局正在迎来巨大变革:日本品牌迅速衰落,已悉数跌出全球前五,而中国品 牌迅速崛起,10强中夺得6个席位。另外也可以看出,全球液晶电视10强的门槛并不高,年出货量只要680万台即可入围。
——可以参考的一个数据是,中国新晋一线品牌乐视2016年的销量目标已经达到了600万台。
中日韩“三国鼎立”演化为中韩“双雄相争”
知 名互联网评论师丁道师分析称,早在2015年他就已经观察到日本家电企业的衰落、中国企业的崛起,进入2016年,随着富士康收购夏普、美的收购东芝电 视,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家电尤其是电视的竞争中,日本已经彻底失败。中国的乐视、海信、创维、海尔、康佳、TCL、长虹等企业在过去的一年依托产业互联 网的发展红利,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未来很多年,亚洲乃至全球电视产业的竞争主要围绕在中国和韩国之间进行。”
随着日系彩电厂商转型加快,市场上日系终端产品销量逐渐走低,市场份额日益缩水,全球彩电业已由原来的中日韩的三国鼎立,逐渐演化为中韩之间的双雄之争。
这场双雄之争不可避免的将引发一场霸主争夺战。从目前看,韩国品牌依然十分强大,2016年,三星电视预计出货量高达4810万台,为中国企业前四名之和;而中国出货量前六名的品牌之和也只是和三星、LG旗鼓相当。
而 且,三星与LG均是从整机到面板的全产业链布局企业。以三星为例,无论是手机还是电视,三星掌控着整条硬件供应链。三星也是全球两大液晶面板供应商之一, 由于多年的技术沉淀,三星在液晶电视领域掌握大量的全球核心专利,所以三星在液晶电视领域的优势十分明显。这也是三星液晶电视长期领跑的重要原因。
对于国产电视而言,虽然在前十强中占据过半江山,但与韩国企业的差距依然显而易见,一方面,三星、LG的品牌价值和形象依然在主导着高端市场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三星、LG上下游通吃,直接导致其创新速度、产业规模优于主要国内彩电品牌。
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化+互联网品牌弯道超车
但中国品牌的发展速度也不容小觑。业内表示,中韩品牌将有一番苦斗。
首 先是,中国品牌正在通过并购,加快国际化进程。有媒体盘点称,继2014年TCL收购三洋墨西哥彩电业务以及创维接盘厦华彩电南非公司后,2015年5月 份,创维公司并购了德国的Metz电视品牌;2015年12月,创维数码宣布斥资2500万美元收购东芝旗下在印尼的PT. Toshiba Consumer Products Indonesia的电视及洗衣机业务;2016年5月,TCL与埃及最大的家电企业ELARABY签署备忘录,双方宣布将在埃及建立液晶彩电工 厂;2016年4月,鸿海收购夏普正式签约;2016年6月,美的收购东芝家电业务控股权交易正式完成,美的获得了东芝家电业务80.1%的股份。
另 外,中国互联网品牌迅速崛起,正在颠覆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国内彩电市场总规模基本稳定的背景下,乐视、酷开、kktv、微鲸、暴风、等互 联网品牌的规模占比已经达到2成左右,这一批企业凭借文化性力量、营销性革命,发展迅猛,已经将日韩品牌挤出国内市场前十名的位次。
其中,乐视已经是实实在在成为一线品牌:2015年300万台销量已经与部分传统六大企业基本持平;而2016年600万台的目标销量规模,已经可以跻身国内前三。
同时,互联网品牌也正在通过并购、投资等多种方式颠覆国内产业格局、影响全球产业结构。在国内市场,除了创维的酷开、康佳的KKTV是自己操盘外,乐视对TCL的入股、微鲸对康佳的投资、海尔对风行的投资,以及统帅品牌和暴风等相继合作。
在国际市场,互联网企业的全球化步伐也已经开启。
IHS Technology产业链主管Deborah Yang近日公开发表评论称,乐视将收购或投资Vizio的传言再次甚嚣尘上,并很有可能是真的。这一传闻在年初就开始了,但至今仍未见有任何动作,不过,有消息称收购已经启动,不久交易就会正式宣布。
Vizio是美国最知名的高清电视机品牌,总部位于美国加州尔湾。2007年,Vizio业务实现突飞猛进,一跃成为北美最畅销的电视品牌,同时也成为10多年来首个引领美国主要电视销售市场的美国品牌。
乐视超级电视上市开售仅三年,就已在国内坐拥700万用户,又成为传统大鳄TCL多媒体的二股东,其在美国市场一旦成功拿下Vizio,电视销量将一举超越索尼,达到 1400 万台,跨进全球前5大门槛,迅速完成从“中国互联网企业”到“全球彩电巨头”的华丽转身。
乐视入主 Vizio 之后,二者将联手稳居北美电视市场领头羊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并购Vizio ,全世界的豪门都认识了这家神奇的企业、了解到中国互联网品牌的巨大发展潜力,并将使得乐视能够开始撬动全球最顶尖的金融资源与产业资源。
有上述两项优势“加持”,中韩企业之间的差距在未来有望逐步缩小,但中国企业要想实现超越,仍然需要不断加大自身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产业链优势和技术优势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