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0
11月1日,2016“中国的椅子”原创设计大赛初审结果揭晓,共有79件作品入围决赛。11日,这场大赛将在东阳中国木雕城决出最终胜负,并将举行颁奖典礼。
作为第11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东博会)的附设赛事,这是东阳市首次举办家具原创设计大赛。以往的10届东博会基本上以木雕现场赛拉开帷幕,此次却从“技艺”转向“设计”,其意义不言而喻——在致敬匠心的同时,期待原创的优秀设计为商业赋能,从而推动东阳市以木雕、红木家具为代表的木文化产业深度蝶变。
“德国红点奖”得主参赛
千余作品参赛 业界呼唤原创
从承办赛事的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东阳中国木雕城了解到,此次大赛共收到了1000余件参赛作品。这些“脑洞大开”的原创设计,让评委颇为惊喜。
大赛启幕之前,主办方和承办方发出了原创设计的倡议,得到了业界积极响应。东阳市不少木文化产业从业者认为,这份倡议也从侧面说明:“设计创新力不足”已成为设计业界众所周知的弊端。“看到别人的优秀作品,就改动几个细节,或者干脆仿制,这不是设计,更不是创意!”不少深受其害的木雕大师和红木家具企业主认为,这种“照猫画虎”的模仿,已经对产业造成了伤害,“有的企业跑到外地看展甚至都作了分工,你看桌面,他看结构,我看腿儿,看完了回到宾馆马上画图。聪明劲都用在这种表面功夫上了,设计从何谈起?”
“无创意,不设计。”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秘书长李佳道出了设计的真谛,“从这次参赛作品看来,业界正在努力提升设计创新力,特别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师生和社会上独立设计机构的设计师,都希望通过参赛展示和证明自己的实力。”据统计,此次大赛七成左右作品出自高等院校和独立设计机构,企业尤其是制作传统家具的企业数量有限。“这恰好印证了此前我们的调研,即创意设计已成为国内家具企业的软肋。与此同时,独立设计师们想通过这种方式发声,捍卫原创设计的地位。”
大赛竞争激烈也是超出预期,参赛者中不乏获得过德国红点奖的优秀设计师。“德国红点奖是国际工业设计中最高奖项,获得过此奖项的设计师高凤麟供职于杭州微客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其参赛作品《冥想坐具》从2009年开始设计,2015年正式投产,已经获得了新型发利。”李佳说,这套坐具被评委们认为“少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原创设计”,因为它从中国古代席地而坐、打坐冥想的坐姿里获得设计灵感,借助工程学试验确定最终的造型比例,让人们在使用中留住身体的能量,引发对东方古老生活方式的再思考。
▲“冥想”坐具“我认为代表中国设计的作品必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要基于对东方生活方式的理解,二是要具有功能合理性。”电话那头,高凤麟娓娓道出自己对“中国的椅子”大赛的理解,“大赛强调‘中国的’,就是希望中国文化能成为设计源泉,中国设计能张扬文化自信。中国的椅子可以通过对中国文化的重塑性理解,外化为相对陌生的外部形体,但必须有东西方都能接受的合理特质。”
为设计师当好“经纪人”
产学研用链造 实现精准对接
在李佳看来,大赛之所以能吸引诸多设计师与企业参与,还在于主办方东阳市人民政府以及承办方推出的“产学研用链造”计划。
“今年上半年,我们协会应邀对东阳木文化产业作了调研,发现创意缺乏已经成为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瓶颈。它集中体现为设计与资本无法对接、作品与厂商无法互动,好的设计作品无法找到资金实现产业价值转化,渴盼优秀设计的企业又不知该如何判断设计成果的优劣同时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李佳说,大赛将努力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对此,中国木雕城给出了最接地气、最立竿见影的措施——为设计师量身定制创业平台。“我们将在大赛颁奖典礼上正式发布‘匠星’优秀设计人才扶持计划,吸纳部分获奖的优秀设计师加入该计划,通过政府引导、产业扶持、资本创投、众创孵化、专业营运等方式,为设计师量身定制创业平台。”浙商建业商业总裁沈斌说,他们与部分参赛设计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发现设计师的作品在向产品转化过程中,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设计师品牌化程度较低,“由于单个设计师资金实力有限,只能单打独斗在个人圈子推广销售作品,没有专业的品牌策划和推广团队,也没有系统的销售渠道,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或者基本没有,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品牌附加值低,受众群体有限,难以做大。”外一方面,部分设计师的产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但因要把精力放在产品设计上,难以兼顾寻找厂商资源、把控质量。
“东阳中国木雕城将为家居、家饰领域的设计师提供部分解决方案,未来将继续优化。”沈斌诚恳地说,“我们将率先解决销售通路问题。木雕城本身就是很好的销售平台,大赛将开辟专门区域作为优秀作品展销区,并将到浙商建业旗下的文化地产项目区巡展。物德工坊、东曦会馆两个独立店将在全国实现连锁布局,可以为设计师提供覆盖面更广的销售渠道。此外将协助解决品牌包装和资金扶持问题。”沈斌透露,他们计划设立一个设计师品牌孵化器,为合作的设计师提供办公空间;以复星集团为依托引入创投基金,专门针对工艺美术品;同时提供品牌包装、行业对接、法律保护等各种软性服务。
“我们希望充分发挥大赛的长尾效应。”沈斌坦言,大赛将争取每年举办,通过大赛实现设计作品与市场需求对接;同时借助东博会,让大赛的优秀作品提升影响力,检测市场的接受度。“东阳的5000多家木雕·红木家具企业对优秀原创设计已是‘求贤若渴’,如果我们能在中国木雕城形成‘产学研用链造’,让设计成为这一链造的核心要素,以后他们就再也不用跑到外地寻找设计方案,设计师们也可以因地制宜接收相关信息,为企业量身设计。同时通过携手打造的设计保护壁垒,企业可以不用担心设计撞车。”
文化产业没有“天花板”
活化传统审美 创意改变生活
“寻脉、思行、创制”,对于大赛的主题,设计师们进行了千人千面的演绎,催生了不少“尖货”。东阳的设计师与企业也不甘示弱,明堂红木的“首席”椅、荣鼎轩红木的“江檐椅”、标君家具的“闲椅”、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姚忠虎的“渔樵耕读”系列椅,均成功入围。据统计,本次大赛东阳共有百余件作品参加,从强手如林的专业设计机构胜出,实属不易。
“江檐椅”的设计者徐超霖大学毕业不久,她从中国传统“宗法礼制”中的“制”出发,从汉风文化中汲取灵感,参考中国传统家具中的经典之作禅椅,创制了这款产品,现已成为公司最畅销的家具之一。“一首古诗、一幅古画,都可以找到家具创意的支点,关键是要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探寻到真正的源头。”姚忠虎则从鱼腾跃时绷紧的线条、樵夫负薪时的担子、犁和书匣的造型,演化出“渔樵耕读”系列靠背椅。
“我们欣喜地看到,设计师们都在努力寻找设计之脉,追求思行合一、创新制作。”李佳说,很多作品已在尝试多种材质的融合,除了常见的棉、麻、革、竹、藤等天然材料,还有树脂、亚克力等化学材料;器形则倾向于东方生活经典元素的“移植”,如格窗、屏风、蒲团、花卉、灯具、乐器等,都可以点亮灵感,转化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意。
▲十二生肖椅——猴
但在评委们看来,真正在“传承创新、跨界融合”中做到“寻脉、思行、创制”,在家具的造型与中国优秀文化之间,必须形成“似有若无、大美不言”的联系,在“有无之间”“呼吸之间”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创新,“传承不是对传统的全盘继承,而是批判性地继承。”李佳特意提到了“潘功私塾”参赛的作品《再生十二生肖》,“这组作品抽象演绎十二生肖动物的形态,把动物的灵动美转化为椅子的线条美,实现了文化创新。”
无疑,传承传统木作,仅是大赛的浅表性目标,其深层的意蕴则是通过“经典再设计、文化再发掘”,围绕东方文化精粹,活化传统审美,推动家具创意设计。
“设计引领产业,创意改变生活。从这次大赛,我们看到两个大趋势:一是中国将由文化输入国转变为文化输出国;二是文化消费需求将会越来越高,未来的文化消费将由创意推动。”沈斌说,“文化产业是没有“天花板”的产业,家居、家饰行业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关联性,老祖宗在这个行业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未来家居、家饰行业将更注重实用需求与审美需求共同主导。”
犹如一张宣纸,在书画家眼中,它只有一种可能——书画艺术的载体。
▲宣纸椅
但是,“品物流形”的设计师张雷,却从古老纸伞的制作技艺中得到灵感,和余杭的制伞师傅合作,把数张宣纸“糊”成一把舒适而带着飘逸视感的椅子——在特定的工艺下,柔弱的宣纸居然具备与实木一样的牢固度!这样的“寻脉”,让人感知了东方美学的“大道无形”。诚如沈斌所言:“我们想通过椅子这种最普通的家具,考量参赛者对中国的理解,把家具设计提升至文化层面,在设计中体现东方美学和中国文化。最终,让我们的生活彰显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