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5 新浪家居
这两年,设计圈里格外热闹,上到酒店设计,下到软装设计,大到工装设计,小到家装设计……从里到外方方面面,无处不设计。
而各式各样的设计圈,设计联盟,设计组织也是层出不穷。有设计师自发组织的,有企业在幕后推手的,也有媒体平台搭建起的。勿论良莠如何,终究是将中国的“设计”在这两年的重要性烘托出来。而一个《梦想改造家》,一个“一条”视频,也是在家装设计和工业设计两个领域,分别捧出了一个又一个红人设计师,让设计这个原本和人们生活还有些距离的产业,朝着普通人的生活大大推进了一步。
前阵子,我的上海设计界的老朋友潘悦来找我,告诉我,他们希望在上海建立一个关于设计师的圈子,而这个圈子的建立,从头至尾都是设计师们自己来操作。
谈到想建这个设计圈的初衷,他说,一直以来,他们总感觉相对全国其他地区的设计圈,上海的圈子总给人一种淡淡的、零散的感觉。而这,在现在这样一个谈众筹谈合力的时代,显然会限制上海设计师的发展。
我听了,觉得很感触。上海的设计圈,没有杭州的文创氛围浓厚,没有北京设计圈的爱玩能说,也不像广东设计圈互相捧场、人情味浓厚,上海的设计圈,和上海的金融圈、IT圈、教育圈、创业圈、媒体圈一样,似乎总是个体在独立作战,同一个圈子里的人与人之间都是疏离的,形不成合力。换言之,即使有所谓的组织,但组织内的每一个个体又似乎是游离在这个圈子外。
所以,当12月22日,34位上海本地知名资深设计师,同时也是一群热爱设计的设计师们自行组织起了“上海设计力量”这样一个圈子,并且以个人出资,联合之力,希望为上海设计圈的凝聚发力提供一个支点时,我是十二分地支持的。
毕竟,这两年,上海地区设计行业的发展迅速,有目共睹。而上海设计圈也确实涌现出了许多知名设计师和经典作品。《梦想改造家》中近乎一半的设计师都扎根上海,在怎样的条件下,上海设计确实需要更多的力量注入其中。
虽然,在那样一个把酒言欢的夜晚,在探讨设计作为商业行为的同时,大家更多地会提到设计情怀,设计本源,但我也非常认同有位设计师说的,我们并不是闹哄哄地坐在一起,直抒胸臆,一醉方休,酒醒后又各自过回自己的生活,我们确确实实应该有一些改变,一点也是个开端。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的设计圈的成立,究竟联合的目的该是什么?又能做点什么?
我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前两天碰到中国梦改第一人,聊了聊关于年轻设计师怎样才能把握机遇跳出来的话题。他说的有关不少设计师做的很好的私宅案例因为各种原因,往往无法对外公开,而无法被认可的事,我也十分有感触。其实相对一些工装、样板间,带有主人个人风格的私宅,才是最能反映设计多元化和设计独创性的地方。而最近,也不止一位设计师跟我吐槽过,私宅与样板间设计的绝对不同。一个是让人舒服、静心的场所,一个却是让人血脉膨胀、欲望膨胀的场所,但现实环境,却往往在主推样板间设计往上,而更多应该被人关注的私宅设计,却无法揭开面纱、搬上台面。尤其对于想要跳出来的家装设计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在这一块,当我们已经知晓私宅好案很难公诸于众的前提,并且已经知晓样板间设计对于大众家装审美的误导,我们这样一个联合的圈子是否能为此做些什么?
第二点,应该是绝大多数在家装公司供职的设计师,深有体会的一点,也是我深恶痛绝的一点——那就是家装公司的KPI奖金制度。这真的是一个很难让家装设计师能够专注设计,做出好案子的制度。就拿我的装修来说,我的设计师告诉我,他们一个月必须要签到4单以上,才能有奖金,试问一个月签4个单子的设计师,哪有时间来好好跟进这其中任何一个案子?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我的设计师在甩给我几张图纸后,就拍拍屁股再不出现。吊顶装修、灯光设置……统统全部变成施工队长的决定。最后装出来的效果就是,一切都变成怎么耗钱怎么来?毕竟施工队长赚的就是你的耗材和人工费。而这位设计师自己呢,即使一个月签了四个单子,但到头来还是连是不是承重墙都搞不清。那么,这样一个联合的家装设计师的圈子,是否可以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平台,去做出一些从头到尾都能负责把关的案子?而这样一个平台下承接的施工团队又从何而来?我想也是这个圈子的设计师们所要好好探讨的。
最后一点,是我在和一个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沟通时,他反复强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他们每一个案子都要亲自到现场,和施工人员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他说,虽然他们在中国做了很多很棒的建筑,但所用的施工队都是最普通的,甚至就是当地的施工方,但正因为他们一点点的沟通,直接去教育教授施工的方法,才能保证所有的案子都能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走下去。这也让我想起董功在本季《梦想改造家》要求当地施工方做样板的事。似乎这样的追究实操的设计,在家装这个领域,并不多见,也可能是我了解的太少。对此,我也深深希望我们的上海设计力量,在这一块也能做出些规范,做出些模板。因此,设计情怀,设计本源,于我而言,大体如此。
我们的设计师们正处在一个最好的年代,中国设计走向世界舞台,国人也已经认识到设计的魅力,这些都给了我们的设计师更多的基于。但我们的设计师们也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急功近利追求数字,成名太容易,最终成为走穴拿奖专业户,却不再专注设计。所以,对于这个设计圈,联合起来要做的事,我想真的不是风花雪月,醉生梦死,毕竟,关于中国设计,关于能够改变改善中国人居环境的中国设计,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很多。着眼现在,放诸未来,我们要走的路,也还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