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5
新浪家居特约撰稿
北美枫情木家居总裁周清华:全屋定制这点事(一)
从产品经济到体验经济
——全屋定制,家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北美枫情木家居总裁周清华
1、家装物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
家庭装修的直接任务是为消费者建构使他满意的居家生活的物体系,由软装、活动家具、建筑元素(室内门、护墙、地板、吊顶等)和建筑等四部分组成家装物体系。
2、家装物体系的建构过程
从消费者有家装需求开始,到装修完成,家装物体系的建构通常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3、建构家装物体系的参与者
居于需求侧的消费者,和处于供给侧的制造商、营销者、设计师和家装劳务提供者,都是建构家装物体系的参与者。
1、初级产品阶段(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居民的居住面积普遍狭小,为解决住房问题,他们或将老屋分割为若干间小屋,或在老屋内搭建阁楼。在市场上(包括黑市)只能购买到木材、水泥等初级产品,这一阶段的家装形态,主要靠消费者自己(包括朋友)的力量,以四自的方式完成装修——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采购、自己动手。当时在上海,条件好的两口子凭结婚证可以买到“36只脚(床、五斗橱、衣橱、桌椅等)”,而大部分消费者还得要靠自己制作家具。
2、产品阶段(90年代到00年代初)
得益于改革开放,伴随着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和商品房的出现,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开始拥有了自己的住房。他们对家装的需求促使了建材市场的建立,当时的建材市场还以销售装修所需的初级材料为主,例如板材、涂料、水泥和水暖电料等,不过地板、门和灯具等制成品在市场内也开始了销售,而且在大中城市里出现了高档的建材商城,如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同时还出现了以农民工为主的家装劳务大军。
这一阶段的家装形态,消费者已经可以将“四自”中“自己动手”的劳务部分转移给装修队。而采购的重点,也从初级产品逐渐转向了制成品,但规划、设计与组织施工仍然还要由消费者自己承担。
3、产品+服务阶段(00年代到10年代初)
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获得空前的发展,房地产成为了中国的支柱产业。逐渐宽松的住房贷款政策鼓励着人们买房,购房者的人均居住面积成倍扩大,可用于装修的资金也随之增加,消费者对装修的要求从原来的“能用、方便”升级为“舒适、有档次”。
房地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家装产业的蓬勃发展。国外先进的家装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同时也带来了“产品+服务”的新商业模式。他们不仅为消费者提供高档次的产品,更为国内的建材生产企业带来了品牌理念与操作模式,中国的建材品牌开始建立。在国外设计公司的带动下,国内的设计公司大规模地出现在家装市场上,出现“设计引导消费,服务统领产品”的市场现象。
这一阶段的家装形态,消费者原来的“四自”,基本都可以交给自己委托的家装公司承担,消费者主要控制价格和保证质量。“性价比”成为市场成交的关键要素,在消费者的家装费用中,为服务所支出的比重越来越高。
4、产品+服务+体验阶段(10年代到今天)
这是房地产疯狂发展的时代——国家年年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房价疯涨的势头却从未被抑制过。房价的疯涨加大了消费者用于装修的资金投入,每平方米投入3000-5000元装修费用的消费者成为中高端家装消费群体,他们对家装的要求,已经超越“舒适、有档次”,朝表述消费者个体个性和文化特性方面发展。这表明中国的家装产业,开始进入体验经济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的建材品牌虽已成熟,但大多还属于行业(例如地板、家具、橱柜等)品牌,在满足消费者个体个性与文化特性诉求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一些品牌尝试向其他相关行业扩张,于是市场上开始出现“全屋定制”、“整木家居”等组合型业态。
此时居于需求侧的消费者要求处于供给侧的厂商,不能单单只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与众不同,能够体现消费者家装个体个性与文化个性的产品。也就是说,消费者开始向市场购买体验,而不仅仅是被服务的体验,是参与到设计自己的个体个性过程的体验,是参与自己的个体个性被深度挖掘与展望的体验,是在装修实践过程中自己的个体个性得到物化实现的体验,以及在日后使用过程中,自己的个体个性得以表达与交流的体验。
从中国近四十年的家装发展史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家装产业的发展有以下三条规律:
1、在经济发展与家装发展的关系上,消费者的家居需求从“生存(living)”向“存在(being)”发展是必由之路;
2、在消费者与供应商的关系上,家装物体系的供应,不断地由需求侧转移到供给侧,是必由之路;
3、从供应侧看,家居物体系的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不断地由分散到集中,也是必由之路。
从以上家装产业发展的三个必由之路来看,为消费者提供家居整体解决方案,全产品(软装、家具、建筑元素和建筑)参与家装物体系的建构,同时还将设计、生产、安装和服务融为一体,贯穿于家装物体系建构全过程的“全屋定制”必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