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专栏 | 张然: 愿多年后我们还能在繁华之下找到回家的路

2018-06-15

  华东新浪家居同事向我约稿今年中国设计公开课的主题《寻找城市的灵魂》,如果两城对话,很有可能是这样:

  “武汉,武汉,我是上海!”

  “上海,上海,我也是上海!”

1

  有上海的时尚、有北京的文艺、有重庆的热辣鲜活、有苏杭的秀丽风采,武汉地处中部枢纽地,似乎贪心得把所有城市的特色都拥在一身,却独独忘了自己的本色。

  常与做品宣和市场的朋友聊起武汉人,都感叹竟然买的比卖的还精,武汉这市场看着大,却真的不好做。素有九头鸟之称的武汉人,精明从何而来?大概跟这两江贸易之利和随之发展的码头文化不无关系。

  武汉算得一座历史老城,追随着大都市的发展步伐亦步亦趋,在时间的冲刷下,甚至没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她曾经的辉煌。谁曾想,百年前的她,在各国文化交融下,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最华丽的建筑群。直到今天,我们提及老汉口,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太多,之前有讲过南京路吴家花园的故事)

江汉关钟楼江汉关钟楼

老钟楼旧照老钟楼旧照

若说地标,必是这座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的江汉关大楼,江汉关最早于1861年清政府外设港口时成立,后由英国设计师景明设计并于1922年落成钟楼,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一度成为汉口城市的标志。多少年,熟悉的钟声伴着武汉人走过新旧交替的年代,见证江汉路繁华街区的变化。然后有一天,钟声消失了,人们怅然若失的感觉在不久后也消失了,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改变。

  数百年来城市街区变化,城市建筑的兴衰,都映射了她或骄傲或屈辱、或平实或辉煌的过往。

照片

  某次参观武汉老建筑艺术摄影展,其中许多建筑已经不复当初的样貌,而我们可以消磨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这些照片中慢慢去寻找那些已经模糊的记忆。关于南京路、保成路,关于江汉路、吉庆街、关于昙华林、粮道街,关于司门口、户部巷、大成路……

△吉庆街的夜市大排档(图片来自网络搜索)△吉庆街的夜市大排档(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吉庆街的夜市大排档(图片来自网络搜索)△改造后的吉庆街(图片来自网络搜索)

  吉庆街大排档几十年来把武汉最市井的夜生活,宵夜、听曲、卖花等展现得淋漓尽致。改造后脏乱差消失了,而那些生猛鲜活的夜市景象也随之消失了。

越来越多的老街区,就像屌丝逆袭般华丽转身,变为了文艺范儿十足的艺术街、商业区。比如吉庆街,比如昙华林……

搜索昙华林老照片搜索昙华林老照片

  百度的昙华林照片都很美、文艺范儿十足,全是近年改造后的。昙华林街上有一所百年老校十四中学,湖北省第一所公立中学(曾经的省立一中),记得当年入学时,开学典礼第一件事就是对我们讲学校的百年历史。我就在这条街上度过了三年高中生涯,当年还没有智能手机、数码相机也不普及,仅凭记忆竟有些想不起当年上学的路是什么样子。

  有些事,有些路,时间久了,就真的会忘记,连照片都不剩。

  近年商业体发展迅速,再回看曾经的老商业中心,司门口便显得有些灯火阑珊了,倒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只是蓦然回首,我们已耐不住时间的消磨。十年、二十年,这里终是被遗忘在了回忆里。

有幸我参与了后象对大成路的调研工作:我们在这条熟悉的街道上来回走走停停,与周围的居民和商户聊天,他们大多已在附近生活居住十年以上。

大成路

  我自己在离这里三站路以外的老城区积玉桥附近居住,从出生到今天,也对司门口到大成路这一带非常熟悉。很多和我一样的老武昌,会偶尔想念这些老味道,如蔡林记,比如软烂入味的穆记卤肉、比如酥香的矮子馅饼……这些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只有当地人知道的小吃,却深入人心,每天不间断地有人在门前排着长队。

大成路水果摊

大成路水果摊

大成路水果摊大成路水果摊

  街边和小巷的拐角处大多是水果摊贩做生意的地方,大约午饭的时间,上下班的人群涌现在街道上,街边的水果摊生意越来越好。

夜市六点钟刚刚出摊的夜市

开始热闹起来开始热闹起来

  傍晚时分,大成路的夜市开始陆续出摊,还算宽敞的路上渐渐显出拥挤感。

关门的菜市场关门的菜市场

关门的菜市场关门的菜市场

  又走到近解放大道口处,菜市场的商贩已经基本走空。穆记老板收拾着摊位,他们的卤菜在每天的五六点就已经全部卖光。

街边店街边店

街边店街边店

  矮子馅饼的长队变短了,天色渐暗,仍然陆续有人徘徊在店门前。

  车辆停放、生活垃圾、小商品市场、物品的堆放、公共设施的维护等……我们对老街区的问题,确实没有太多的耐心。一旦我们要考虑大到城市历史,小到街道人文,摸清发展脉络,又是一个极大又沉重的课题。我们有了吉庆街、昙华林的遗憾,却又该如何面对大成路的改造重生?


  后记:

  前不久的IDF论坛上我们讨论着“建筑主义”设计观,在采访完香港时装设计师李国华老师,了解到我是本地人后,竟被李老师反问一句:“现在我也想采访一下你,武汉作为新晋的全球设计之都,与北京、上海、深圳有何不同之处?”

  我竟闪过一丝“盛名之下、难符其实”的尴尬。武汉追随北上广深的脚步发展多年,又由于中部九省通衢的便利,虽发展快,却是有点南腔北调、少了些城市本色,我们申报设计之都时“老城新生”的主题算作一次对城市记忆的召唤吧。

  之前专程拜访过陈彬老师,反复几遍读过他写的《拒绝遗忘》,深受启发,也看过贾恒老师的老建筑油画,听她讲过自己在收集这些老建筑素材的感想。作为地道武汉人,我走过老街,拍过建筑,生活了几十年。即便如此,我还是难以理顺这个头绪万千的主题。

  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有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我们所寻一个城市的灵魂也应如此吧。

  期待中国城市设计公开课,能给我们开启一个新视角,探寻当代城市独有的灵魂。


新浪家居原创栏目,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中国设计公开课

「中国设计公开课」是2018年由新浪家居与亚细亚瓷砖联合多家机构发起的,专注于空间设计师综合实力打造的知识分享平台。通过前沿专业设计、跨界艺术鉴赏、商业素养提升等综合课程设置,激发思维探索,助力中国设计师全面成长。2018年,中国设计公开课将走进8个城市,探索每座城市不一样的文化特色,寻找每座城市最具创新思维以及代表性的设计师带来独特的分享。

「下一站,杭州」7月2日,“CDOC中国设计公开课”即将走进杭州,探寻杭州城市新地标,梳理城市发展脉络,寻找当代城市灵魂,活动将邀请设计大咖与当地精英同台思辨,共同探讨“回归·再造东方语言”话题。7月开课在即,杭州与你不见不散。

0

相关推荐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