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6 新浪家居
从“熊猫时装秀”被指是有崇洋媚外之嫌,到2013年电影《让熊猫飞》为自己艺术生涯中浓烈的“熊猫时代”画上了句号。熊猫人赵半狄给艺术界留下的挥之不去的诧异。就“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采访了赵半狄,这位“熊猫人”的新发声是否将引起中国当代建筑艺术界新的思潮碰撞呢?
记者:想问下您了解这次当代中国十大建筑评选么?那您对这次评选怎么看?
赵半狄:对于建筑界此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我觉得非常不接地气,如果它的优势就只是“大”而不是能定义成“伟大”的建筑,如果是这样我建议让国家统计局用数据告诉大家哪个体量最大、哪个投资最大,中国当代十大建筑直接就可以出炉了。我觉得不用举行评选活动统计局就可以把这个事给办了。并且我认为这个年代已经很难生产出伟大的建筑了。
记者: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当今中国很多城市已经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您做为中国先锋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赵半狄:对于这个“试验场”的说法确实符合当今的现象的,也有很多人这么说。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特别有趣的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建筑的两道轮回,在殖民地的中国有很多租界区,比如北京的东郊民巷,这段时期在中国是个耻辱的历史,但是在这里留下了一些异国情调,使人流连忘返。然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里,相反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设计师比中国设计师有更有话语权,而不是建在租界里的建筑。也许在未来会留下新的异国情调,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对超高建筑我想谈一下,很清楚它是一个舶来品,如果要批评中国的超高建筑,就得先批评美国的超高建筑,如果没有美国的超高楼,我相信中国人不敢盖。高不高其实没关系,重要的是好不好住。如果说当今的中国是个“试验场”,外国建筑师愿意在这里施展身手,我觉得就让大家尽量施展才华和争相斗艳。比如“大裤衩”,它是外国著名建筑师因享有特权而建造的这个奇特的建筑,它在吸引世界眼球的同时,也在接受公众的调侃和嘲讽。我相信通过时间的沉淀,人们心中会有一个最终的定论,而且不一定就是负面的,因为社会还是在发展的。
一个平庸的城市中,有怪物总比没怪物好!
记者:那在您心目中央视大楼到底怎么样呢?
赵半狄:到目前为止,这个奇特的建筑像一个怪物。我觉得在北京这个平庸的城市中出现一个怪物,总比没有怪物好。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来,近两年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要给北京定一个调子“灰色的古城”,在灰里面的古城。就这个我非常的反对,从审美角度来说,现在的北京是一个“垃圾场”,从垃圾场中寻找到的美才是真正的“美”,难道在垃圾场中还要寻找一个统一的垃圾场么!我觉得应该在垃圾场中让真正有才华的人争相斗艳,把现状交给未来。现在没办法自律,等沉淀到一定时间自然就有了建筑的规律。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中国设计师就没优势了,中国设计师要用自己的方式争夺话语权。虽然很难,但也有人争夺到了:马岩松、王澍,我祝福他们。
记者:说道马岩松,您是怎样看“城市山水”和吴晨的“中国尊”的?
赵半狄:对于“中国尊”,我认为无非是把中国符号加到建筑中去,我不认为这个建筑有多么有趣。当然我觉得马岩松把“山水”融入建筑里,这种想法是很可贵的,包括王澍。但是,现实是审美的垃圾场,在垃圾场上我们已经回不到过去了,既然回不去那还不如怪一点。
中国设计师没水平做出大裤衩
记者:如果让您选择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话,您会选择哪一派呢?
赵半狄:我不会站队,我觉得对于中国现状足够奇怪的建筑就是好的建筑,我不喜欢逻辑性太强的建筑,包括中国尊、城市山水这种逻辑性极强的建筑想改变中国这种垃圾场现状是极其不现实的。反而更有想象力更加疯狂的作品我觉得能改变垃圾场的现状。
记者:那您觉得哪一种建筑才更加疯狂?
赵半狄:我觉得现在还没有,至少我没有看到。为什么呢!我认为正是很多人要保持“古色调”和“灰色调”禁锢了设计师的想法。反而外国设计师不受这种思维的禁锢,至少中国设计师现在还没有这个水平做出大裤衩这种建筑。
记者:那您能谈谈对央视大楼这个建筑的态度呢?
赵半狄:大裤衩我本人我不喜欢,它比较丑陋,也许丑陋的建筑在垃圾场上反而相抵消了。
记者:北京也保留了很多的古建比如故宫,您觉得这种古建是应该保留还是应该拆,那古建和央视大楼比较您更倾心于哪一种呢?
赵半狄:我是学古典艺术的,像故宫这类建筑那是绝对不能拆的,怎么能去更改故宫呢,我们不能把故宫的颜色变了,不能让它再怪异了。我所说的怪异建筑还是在古城之外的。
记者:我们之前也采访过一些名人,像王小山对故宫的看法就很糟糕更加倾向于国外的宫殿,您赞成这种说法么?您觉得中国有没有可以传承文化的建筑呢?
赵半狄:“宫”就不用说了,我上个月刚去了欧洲的一个小城,我认为国外的小的房屋到家居都能传递出民族和地域的文化特点。我更多觉得建筑体现在住宅上的文化传承更多。
“传承”这个词我觉得用在中国的建筑上太奢侈了,我去过现在很多有钱人家的房子根本没有舒适感,我很同情他们。而国外的一个普通的小房间我都觉得很舒适。
记者:您觉得“城市山水”和“中国尊”算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么?哪一个更能传承中国文化呢?
赵半狄:我觉得别总考虑传承的事儿,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水也不是曾经的水,我们吃着转基因的食品。把现代的生活带到一个优美的古代的建筑里去,这种理想也是错位的。我们的建筑师在建筑中寻找中国元素,我不认为有太大的意义。对于“传承”这个事,我觉得骨子里流着民族的血脉,这点就够了。别在去找这种轮廓了。
记者:“城市山水”和“央视大楼”您觉得哪个更好?
赵半狄:两个我觉得都比较喜欢,“大裤衩”我觉得足够怪异,“城市山水”能把建筑强行以山的形势表现出来,我觉得还是很大胆的。
记者:我们之前采访过马未都,就他的看法:现代建筑无非是厨卫的变革而已。您同意他的看法么?
赵半狄:首先我觉得应该尊重每个人对生活品质的态度,马老师喜欢住四合院那就踏踏实实的让他住着。
而我对建筑的看法就是,功能和实用性是最重要的,哪怕这个建筑外面就是水泥墙面,只要建筑里面规划的合理,比如保暖、采光是没有问题的,而结构是结实的坚固的,那就是很好的房子。这样的房子我就会买,但就这样的房子很难找。
记者:您觉得国外建筑师在中国是有特权的,那他们的特权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被终结?
赵半狄:我觉得外国设计师的特权不会被终结,中国现在是开放的,这为西方建筑师打开了一座方便的大门。而且我们的政府大肆聘用外国设计师我觉得是在显示我们是开放的,尤其上海在“崇洋媚外”方面很厉害,外国设计师在上海最受欢迎。这和在丧权辱国的时代被迫的开放正好相反,这是没有办法更改的,我只是希望中国的建筑师们各显其能来赢得一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