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新浪家居频道
2月20日,第四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在深圳开幕,本届展览以“新起点·新风尚”为学术主题,122个案例、1331件作品呈现“展现国家形象”“推动产业转型”“助力文化建设”“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生态文明”五大版块内容。
作为国家级设计和公共艺术展示平台,展览集中反应了过去三年中国前沿设计成果,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整体,观众从设计作品与解题方法中,观察中国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在可持续性建筑材料及应用场景的新趋势上,国内先锋建筑设计事务所尌林设计以一个木结构展陈空间回应了这一议题。
这一木结构装置不仅探讨材料与建筑构件本身,还链接空间内外、人与空间、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其公共性、互动性、环保性以及多元性是尌林希望传达的设计理念,如何用建筑构件构建新的空间关系,也是尌林正在探索的方向。
在展陈空间里,还同步展出了尌林建筑作品模型,三个多界面、小而美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尌林在乡村更新上的思考。
《武义梁家山拾云山房》是尌林成立后的第一个建成项目,这是带有尌林DNA的全新生命,主要探讨现代乡村公共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与联结;《张家界林语山房民宿酒店》 和《清啸山居民宿》这两个项目,尌林更深入地对“在地材料以及空间与环境、过去与现在、时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新材料被广泛应用的今天,木头的温暖、真实、动态变化的属性,让尌林建筑事务所主理人陈林始终着迷,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木结构也成为尌林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没有标签没有显性的视觉符号,尌林把大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旧生活与新场景更新等通过设计手法拆解,变成内在隐形的力量,形成新的回忆发生场所。
新浪对话陈林,挖掘这个木结构装置背后的故事。
对话实录:
Q:尌林为什么会选择用一个大型木构装置参展?
【陈林】:参展主要受到主办方邀请,在与主办方沟通过程中,我们提出用一个木构装置去传达设计理念,装置既是展陈空间也是展品本身,这一概念得到了主办方的认可与支持。
Q:这个木构装置传达了什么设计理念?
【陈林】:初衷是想设计一个木构原型,用建筑学本体的建构方式,去表达尌林设计理念与价值观。
木头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建筑材料,既有材料属性表达,也能成为空间结构。同时装配式木结构优势还在于建造速度快,安装成行时间周期短,工厂预制精度高,同时其“可再生、可回收利用、可迁移搭建”的设计理念,与尌林“生态循环可更新再生”的设计价值观保持一致。
Q:除了展示作用,木构装置还带来哪些新的思考或解决什么问题?
【陈林】:这个装置从展陈方式到结构逻辑都相互吻合,装置本身与模型、展板自然地融为一体,共同传递尌林设计理念,在材料尺寸和空间尺度相互作用下, 让人产生生活在结构之中的空间体验。
我们提出了一个开放式命题,针对木结构进行更多元的表达,无论被无限放大、重复、拼装组合,还是成为户外装置空间与独立展示空间,木结构都能拥有更多想象……
Q:在木构装置中展出了尌林三个代表项目,可以简单介绍下吗?
【陈林】《拾云山房》是偏公益类的项目,上面是书屋,下面的半室外公共性空间,承载村民互动交流的功能。在建造上,尌林运用了大量在地建筑元素,例如小青瓦的坡屋顶,既融于乡村又有自身独特的建筑特点。
这个书屋在乡村之中是一种既脱离又融合于乡村的状态,相互之间是一个似是非似的感觉,尌林希望用设计体现它的价值,跟乡村产生互动、融合、更新、再生。
第二个项目是张家界林语山房。
这个项目的特殊性在于,这是尌林首次一体化设计实践,涵盖项目定位策划、区域规划、建筑、室内、软装、景观、灯光、结构、水电暖、智能、标识导视全专业、全系统、全过程的整体设计与落地。
同时,针对建筑与景观衔接的延续性,结构与材料的统一性都进行了深入探讨。
而武义梁家山清啸山居民宿则在建筑方案中延续建筑体块的内向型组织关系,重新组织村落肌理、组团空间、建筑形态、台基、巷道、小溪、梯田、环山之间的勾连关系。
从夯土房上拆除下来的夯土材料、原建筑的小青瓦……通过回收利用变成新建筑主体的墙体材料,延续乡村记忆和建造工法,提倡一种再生循环和在地化的乡村营造理念。
Q:您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木头这种材料,对此您有什么特别的研究或新的探索。
【陈林】:木头是一种好玩的材料,它的温暖特性,可以传递建筑抚慰人心的力量。木头本身还具有真实感与变化性,当纹理、颜色、形态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还能引发对建筑时间性的讨论。
除此之外,木结构这样的形式或结构,不仅可以作为建筑构件,在不同地域、属性、功能空间中应用,还可以成为建筑本身。
基本信息
装置名称:六米见方
装置尺寸:6*6*5
装置面积:36平
主创团队:陈林、丁诗颖、王嘉欣
合作单位:金柏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