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9
典尚院子,无价的收藏
然而到了2005年,陈耀光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脚步,踩一踩刹车,他希望把更多时间花在好好设计生活上。位于凤凰山脚下的典尚院子,开启了陈耀光新的历程。
陈耀光是杭州人。杭州是一个诗意的城市,为了逃离都市的嘈杂与无奈、竞争与密度,以自然、从容不迫的节奏,以及谋求少而精的创作及经营理念,他从杭州武林门的CBD搬到这个院子里工作。“在南宋遗址古皇城旁租下四亩地和一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改造成自己的“办公车间”,这是第一次不问时间、不问成本地为自己做的活,很花精神,可是也很享受”。
凤凰山脚下的这个院落,第一期只是为了生存,是一个工作的车间;第二期有了食堂,为了改善生活环境;到了第三期有了收藏展示的空间,体现自我精神。这种自然生命般的生长,与都市闹区近在咫尺,显得更为珍贵。
一期:生存、车间、形象、商务
二期:食堂、生活、友情
三期:收藏、记录、精神
有了食堂和会所后,陈耀光可以更好地招待朋友们。“我让我的朋友们,让他们高贵的生活,从五星级的卫生间里偶尔到这里,体验自然回归的节奏。当下人们是通过天气预报,通过橱窗来感受季节变化。但是在典尚小院,有几百年的古树,可以从树叶的颜色、风的速度、昆虫的叫声来感受真实的世界和朝夕的变化,让自己成为四季变换的见证和伴行者。”
有时候陈耀光会举行一些朴素的仪式欢迎朋友们。可能是吹响一个旧喇叭,可能会敲响一个古钟,而那个400年前在庙里面的钵,打下去声音缭绕在院子上空,可以持续1分20秒。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安静下来,这是一种很东方的表达方式——这个南宋古村遗址旁的院子里的生活,有南宋遗风。在这里,不仅仅是聊设计,朋友们经常带着他们在世界各地行旅的照片,分享各自生活的体验和收获。
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在典尚院子交流聚会
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先生造访典尚院子
各界朋友们相聚典尚院子
典尚院子的白墙在中国设计圈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经常有全国各地还有国外的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收藏家等各界朋友们造访,并在墙上留下了他们的手迹,这些签名已经近一千个。陈耀光用这种感性的方式收藏了数不清的友情,这是他收藏至今拥有的最昂贵的藏品,因为墙上布满的是鲜活而有温度的友情痕迹。
院子里举行过很多有意思的活动。2013年陈耀光和陈林、金捷三人在院子里做了一个“木竹东西”杭州设计师私人收藏展开幕仪式,只是请了一些杭州的好朋友们,没有媒体,没有赞助,没有义拍,所有的环节都显得没有任何经济和友情上的牵挂,是一次纯粹的杭州人玩法。所以陈耀光特地在发表的杂志上把这个事件取名为——活在南宋遗风的当代生活标本。尽管如此,这个特别的开幕式还是在业内引起了轰动。2014年大师工作营来到院子上课,陈耀光出了一个题,让学员们自己做菜,营造一个主题并和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在这个院子里,连上课都是接地气的。
「木竹东西」杭州设计师私人收藏展开幕
2014年大师工作营在院子里上课
陈耀光特别钟爱在典尚院子里的12年。如果按照房产价格去计算,这里对他而言是无价。那收集了近千个签名的白墙并不像他收藏的艺术品可以增值,却是他最珍贵的收藏。在他看来,这个院子不是关于设计的,而是关于人怎么生活的。
这个院子可能是中国被最多媒体关注的设计师的院子。以下摘取部分媒体对典尚小院的报道:
这个四季变化,这个院子也随之不同。到了秋天,隔壁老伯每天都烧碎柴,那烟味漂得很有野趣。树下的落叶我会谨慎保留,地上不要扫得太干净,脚踩在上面那种摩擦的声音是城市中心享受不到的。这个院子里最贵的是自然随意,你可以很自由。
——摘自《GQ》2011年4月
《南宋古村的老宅子里享受自然》
杭州一直是小桥流水、江南风情,长期以来创意空间,装饰设计过于抒情和多姿,我门需要一个职业和理性的工作场所,气质上往男性上靠,与职业年龄相符。
——摘自《ID+C》2005年1期,总125期
《做一回甲方》
每到中午时分,当厨房师傅敲响悬吊在屋檐下的铜铃,员工们会闻声纷纷踏来,有的在室内,有的干脆在室外阳光下就地而坐慵懒地开吃了……
——摘自《A+A》2011年7月号专访
《永恒的沉淀》
他在院子一角设了一个露台便池,像孩子一样对着大树撒尿;食堂门口的洗手池被刷上了“节约用水”四个红字,仔细辨认,还画了一只眼睛,就像小时候一样。
——摘自《行周末》2014年11月7日
《陈耀光的魔幻世界》
为了排解这南宋古院中百年老樟树的寂寞,特地收来了石雕石兽陪伴其间,将阳光和树影,年代和环境重新做了梳理,一种缓慢节奏和休闲江南的工作氛围自然形成。
——摘自《新视线》2011年5月
《设计是生活的掩体》
所谓的“设计感”,消失在建筑空间和窗外绿色之间。这里既是一个极端情绪化的场所,按照陈耀光的想法,又是一个非完全情绪化的所在,他和他的伙伴们,正是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设计灵感的。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9月22日
《杭州设计师和他们的第二居所》
南宋江南石雕古典家具,摆件、古旧的收音机、打字机、木雕、老上海artdeco风格的器物以及当代艺术装置等等。陈耀光的藏品保罗万象,作为设计师,陈耀光总是热衷于不同材质、形态的物品,享受不期然地艺术品带来的视觉冲击。
——摘自《AD安邸》2013年2月
《直觉式收藏》
两面砖砌白墙布置着他拍摄的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照片与密集的签名痕迹,这里是以院落主人为中心的社交群体灵魂与情感的理想场所,南来北往全国各地的同行、建筑师、业主、艺术家、收藏 人士……他们在这里流连忘返,喝着小酒,品尝杭帮菜,陈耀光说菜里有家乡母亲的味道。应该说,在这个“食堂”里陈耀光已收藏数不清的友情。这是他最贵的收藏。
——摘自《室内设计师》2012年,总37期
《生长中的院落》
每年春节开工,典尚设计的员工全体集合在老宅子门前,进行开工敲钟仪式。平时有访客来便会写上欢迎辞的小黑板上,飞扬地写着“马上开工”。他们响应当下全民的愿望,不再是鞭炮浓烟式的开工方式,陈耀光领头敲响了收藏已久从异国拍买而得的寺庙古“铜钵”,院子里顷刻钟声回荡,唤醒了院里院外冬眠的老树。树冠上的冰晶抖落在地面层叠的落叶上,让南宋古城沧桑的土地更润湿了一些。陈耀光说,祈祷是人间最真诚的仪式。
——摘自《旁观者》2014年2月,总96期
《耀眼之光》
阳光好的时候,随意地躺在木椅上。情绪来的时候,也可以随兴吹弹一曲,或者画两幅院子的写生。下雨的时候,他会跑过去接屋檐下的水滴,找那种触感。在这里,不用像在办公室里那么机械。这里的风啊、雨啊随时都可以感知,他们可以完全体验自己动物本能的东西。
——摘自《GQ》2011年4月
特辑《杭州:南宋古村的老宅子里享受自然》
斑驳树影落了满地,虫鸣、花香、草地的芬芳,风的摇曳,自然的声音,自然的颜色,自然的心境,一杯清茶在手,人与物在自己舒展的空间里以松弛的节奏相处。
——摘自《摄影旅游》2013年5月,总282期
《生长中的院落与奢华灵魂》
我们公司的院子里有草地,后院有30多米高的树,还有蓝天和宁静。
——摘自《田原设计在中国》2013年12月
《故梦雅园自然阙歌》
从最初入驻院落的奇石嶙峋,那是与江南的细叶春雨泥土相应,到后来对器皿的追逐,这是他们这十年来生活肌理的变化,与情绪的一一呼应。
——摘自《名车志》2012年4月,总145期
《回归生活本初》
设计灵感无处不在,可能是过去的一种记忆,可能是心里的某种潜意识的期待和向往。
——摘自《费加罗FIGARO》2012年6月15日,总12期
《隐设计于空间之中》
他不是资深的收藏专家,更不是以此为业的商人,只是带着好友去到一块原本留给自己诗意的栖息地,收获与分享,如陈年醇酒,悠久回味。
——摘自《LUXE.莱斯》2013年7月
《木竹东西》
陈耀光不吝展示自己的收藏成果,他常带到访的客人走走院子、讲讲故事;也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举办小型私人展览,供大家分享。迄今为止,他与杭州两位知名的设计师好友举办了“雅集心悦”鉴赏会、装置艺术展、“木竹东西”私人收藏展。他们拒绝在这类展览中附加任何其他东西,纯粹邀请一帮热爱艺术与收藏的朋友们聚在一起,分享器物与友情的故事。
——摘《INTERIOR DESIGN美国室内设计》2014年10月
《自然使我成为一个鲜活的个体》
大厅中的树根,比任何尊贵的艺术品都更协调自然,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更抽象,更写意,它似液体一样仿佛会流动,可以想象成泼墨、浪花和蝙蝠……树根很廉价,但是气质不俗而且永恒。
——摘自《禅意东方》序言2008年11月
《禅擦肩而过,一阵轻盈》
一期大厅里保留了部分原有的木梁,以及粗糙的水泥柱,仅以眼抚摸,便能感触到质感,在一片光洁石材构成的空间里,它们也需要呼吸。
——摘自《缤纷SPACE》2006年12月
《陈耀光:那些无关的事》
二楼的会议室,除却功能,倒更像是一件可以搬移的大型装置,全透明,白色边框四角圆弧。远看,如一个浮在空中的太空舱,自由而充满想象。
——摘自《周末画报》2006年6月17日,总391期
《这一次不谈设计》
设计灵感无处不在,可能是过去的一种记忆,可能是心里的某种潜意识的期待和向往。
——摘自《费加罗FIGARO》2012年6月15日,总12期
《隐设计于空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