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新浪家居
木尔:谢谢您的分享。接下来有请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为我们分享在两个不同环境下的两个作品,有请施燕冬先生。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授施燕冬
施燕冬:我在日本待了14年,去年回到中国。在日本做设计的经验大概有七到八年,在国内也已经做了一些项目。两者对比有很深的感触,我主要说一下对比中日在建筑创作的不同。
(PPT演示)
这个PPT画面上主要是日本和中国的建筑设计流程对比。在设计阶段,日本建材厂商和建筑专家会积极参与到建筑创作,在中国的设计初期阶段还有基本设计、方案设计、辅设阶段,建材厂商和专家的参与较少,从中让我意识到中日建筑差异。
(PPT演示)
这个是关于在日本对什么是好的设计流程和不好设计流程的基本认识,在日本里良性是由设计公司将客户的意见归纳总结,由建材商和专家商量后交流,这个交流是由建筑师完成的。而右边这个不良的设计流程是由客户或者说业主直接跟建材专家们或者建材厂商联系,而设计公司可能能够提供这个方案,但是具体采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他并没有决定权或者影响非常弱,这样在日本会被认为限制建筑创作。
接下来我想分享我的三个设计,第一个和第二个设计是在日本完成的,第三个设计在国内完成。通过这三个案例的对比,我想为大家的讨论提供一些材料。第一个是2011年上海世博会的日本馆,第二是日本山崎的博物馆,第三个是在武汉发布的。
世博会的日本馆主要是在2001年上世博会半年时间,主要用于展示。因为基地是非常软的沙滩地,为了避免对地面的影响,我们用EMP材料。当决定用这样的材料之后,还要体现日本的科技。我们有基础想法之后,就联系了专门研发所需新材料的日本太阳工业,根据我们设计师的理念进行分析。这个表皮分两层,表层和底层是PSP,我们加入了一些太阳能电池,这种复杂表皮光靠我们设计师是不够的,需要跟太阳能工业进行很多的研究、开发,上海的天气、清洁角度还有建筑表皮之间的温度的关系都决定了发电效果,因为我们要进行大量实验。实验光靠设计师是不能完成的,从外观到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这是我们当时在日本和太阳能工业进行的实验,因为这种材料有保温、隔音的问题,还有往里面填充隔热材料和基因工程,这个非常复杂。
这个画面就是当时我们在填充隔热材料实验的地方,这个日本馆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材料厂商、材料专家和我们建筑师合作进行的建筑创作,圆形的空间可以为展示提供最大的空间,而且还用非常轻的表皮来对应非常柔软的表皮。
下一个为大家分享美术馆,这个是为了纪念已故著名的漫画家而做。在创作时对建筑表皮都进行了推敲,按照机器猫的漫画风格来做划分,发现建筑表皮跟这个漫画中的一样。做这样一个木墙他的抗风以及颜色、外观,具体的性能和视觉上的需要,作为细节上的创作,我们必须跟三协一块进行了严密的分析,包括他们提供很多材料的指标和计算,对我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当然这个墙只是一部分,这是当时的草稿图,然后实现这样的空间,基本上设计师的设计图得到很大的改善。大家看到画面左边的墙里面嵌的多拉A梦的眼睛,他的创作跟生产砖的厂家一块进行分析,这些都是跟建材商一起讨论颜色、质地、机构,并进行创作。
当时在日本设计师跟建材商之间的沟通非常畅通,每周或者每天都有建材商到设计公司进行产品的展示和交流,这种在日本是非常常见,而且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多素材,丰富设计师的想象力。在后期设计师也会向业主推荐他的选择,因为在日本业主只关心成本和性能,只要成本和性能达到要求,具体用哪个厂家是设计师的事,就是设计师在对建筑材料和细节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设计师在后期参与建筑接力,可以让自己的设计在施工这一块得到实现,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可以达到原本的理想,这个天窗也是在早期跟建材商进行多次沟通,我们提出这个设计想法,比如这个天窗容易漏水,他们那种材料不太适用,就共同研发、共同开发,这是室内的设计包括实施都是跟厂商一块,包括室外的雕塑,到最后可以实现,都是经过多方共同的努力。
接下来再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设计,这个是我2011年之后在国内的项目,这个是华南第一个体验中心,在今年2月11号开业。最开始创作跟建筑师开始预案,这种水面对江岸的倒影,怎样通过建筑来体现当地风俗人文潜在的审美意识,因为古汉是非常有名的,为了暗示这个建筑的存在,我们也做了平面图,创作了三个峡谷,做成了这个平面。
这也是根据我们的理念,当时的一些设想,江岸美丽风景是从山水到山到绿色山体交织的岩地,到山地白云寥寥,对风景抽象化之后的表现,这两面幕墙用的是套版,这种材料有它自己的特性、质地、色泽、强度,它跟玻璃之前怎样进行衔接,还有我们第一次把绿化跟板墙进行结合。当时我在做设计的时候,非常想直接跟中国建材厂商进行交流,但是没有任何渠道。幸亏在上海碰到一个材料公司,他们的设计师跟我们共同研发。因为当时我们是甲方,有权控制建材信息,最后使用哪一家甲方跟我们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当时就选择这个材料,但是因为有建材公司,所以我们一块进行这个实验,因为当时没有样品,只有日本样品,所以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信息,当时我们做了大量草图跟相关的一些配合的分析,最终在进行施工设计之前我们把这个结点稍微改装,经过甲方找了三家这样的公司,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因为我们这个板非常复杂,他是由多种材料进行组合,其中有一、两种材料损坏率达到70%以上,最后出现大量色差还有污染问题,这个跟我在日本经验完全不一样。
因为建筑是表现长江沿岸的风景,我们都要在设计的时候把所有图案设计出来,包括玻璃的具体条纹、多宽。因为缺少厂家的配合,最后施工的难度也缺少考虑,早期他们固定墙的具体厂家跟我们配合花了很多时间。
大家可以看一下,最后大效果基本上是实现了基本的愿望,三个峡谷都有不同的性格,内部空间也非常大,但是牵扯到细节还是非常遗憾。所以我个人感觉在国内获得厂家信息的渠道太少,还有一个国内厂商对技术的研发和设计师的合作积极性不太够,还有甲方对我们也不太信任,不给我们很大的权力选择合适的材料,也都是导致项目最终不尽人意的原因,当然最终问题中日和中外有一些差异,我希望这个可以引起大家的讨论。
我最后提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日本时候是设计师非常有责任感,非常看重细节的管理。我在国内的经验告诉我,首先如何获得信息,第二如果有建材信息,如果施工方需要,还有一个是建立甲方和设计师的信任,这个非常重要,因为在国内甲方不信任设计师,不让他获得材料,还有这个时代是不是有促进大家权力,无论是甲方、建筑师还是什么,是否让甲方赋予建筑师更多的权力,谢谢大家!